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消化酶活性差异的初步探究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主要产于长江,瓯江与辽河,随着捕捞的力度加大,野生河蟹的数量急剧下降,而河蟹的人工养殖正方兴未艾。本实验使用南京建成淀粉酶试剂盒与胰蛋白酶试剂盒,对野生中华绒螯蟹(下称野生河蟹)、人工繁殖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下称人繁河蟹)与野生蟹苗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下称江苗河蟹)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类河蟹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都较高,但各类之间的差异较大,且生长期间的活性波动较大,说明不同时期的河蟹对各类营养

两种清塘药物对建鲤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研究

采用静水暴露法,研究了两种清塘药物清塘2000和高效氟氯氰菊酯对建鲤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1)清塘2000对建鲤96h半数致死浓度为0.1809mg/L(95%置信限为0.1683≤LC50≤0.1944);2)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建鲤96h半数致死浓度为0.0046mg/L(95%置信限为0.0031≤LC50≤0.0069); 3)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清塘2000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体积比5:1混合液对建鲤96h半数致死浓度为0.5339 mg/L (95%置信限为0.4353≤LC50≤0.6549),对

不同鲤鱼品种线粒体基因组的pca分析

为了解鲤不同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以期为今后的鲤选择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对能够获得的24条不同品种的鲤完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和根据鲤参考序列,使用33条鲤重测序序列组装得到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共57条序列进行基础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通过分析,可以知道,除了一些鲤鲫杂交品种,大多数品种的亲缘关系都较近,它们的GC含量基本一致,结合PCA分析和系统发育树,可以清楚看到不同品种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

不同脂肪源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本实验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日粮中添加鱼油、亚麻油、大豆油、椰子油、菜籽油和牛油作为脂肪源,挑选体质健壮、规格基本一致、平均质量为17.74±0.01g的团头鲂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在室外方形网箱内进行为期9周的投喂实验,探究不同脂肪源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体组织脂肪酸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鱼油、亚麻油、大豆油、椰子油、菜籽油和牛油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性能的影响并不明显(P>0.05);亚麻油组的亚麻酸含量

不同植物和滤料组合构建人工湿地模型的净水效果比较

人工湿地是独特的新型污水处理系统,已经被许多国家应用于净化工农业和生活废水。但湿地选用的植物和基质仍处在研究阶段,本次实验则选用人工湿地中起主要净水作用的滤料和植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变量实验设计方法,选用人工湿地中较为常用的两种滤料和两种植物构建小型湿地模型,对小型模型净化过的污水进行检测,对比6种模型净化效果,目的是筛选出净化效果最好的湿地模型,结果选出茭白和慈姑两种植物混合构成的最佳组合。主要意义是为植物和滤料构建出最佳净水效果的湿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作用。

不同密度罗非鱼养殖池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浮游植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养殖罗非鱼对养殖水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较大影响,本实验以此为切入点,设置三个不同罗非鱼养殖密度池塘,定期定性定量测定其中浮游植物种类、密度、生物量、群落多样性指数、优势种及优势度等指标,并综合进行特征分析。三个池塘共鉴定出蓝藻、硅藻、裸藻、隐藻、甲藻、绿藻6门92种浮游植物,罗非鱼摄食较多的裸藻门、隐藻门,高密度能促进浮游植物群落向蓝藻门转化,能一定程度上改变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旨在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密度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将其与

不同中草药的水培试验及其对水质净化效果的研究

生物浮床技术在工农业及生活污水处理中所见报道较多,而在水产养殖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还相对较少。因此,作为一种投资少、操作简单、无二次污染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生态浮床近年来才逐渐在养殖污水处理上显现其优势。本次试验遴选出3种湿生或半阴湿的中草药(水龙J ussiaea repens L.、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tin、薄荷Mentha haplocalyx),在7-9月进行为期8周的人工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生物量培植条件下各植物对总氮(TN)、总磷(TP

三种体色黄鳝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在黄鳝的生产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黄鳝体色有三种分别为深黄色(深黄大斑鳝)、浅黄色(浅黄细斑鳝)、青灰色(青灰鳝)。本研究采用AFLP技术对这三种黄鳝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6对引物组合从3个群体中扩增出386个位点,其中多态位点比例为80.32%,三种黄鳝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0.1575。深黄大斑鳝种群内的多态位点比例(P)和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33.53%、0.0801;浅黄细斑鳝为48.61%、0.0650;青灰鳝为44.88%、0.1380。遗传多样性衡量指标表明,深黄大斑鳝养殖群体的遗传

tyrp1基因和dct基因在不同红罗非鱼群体中的差异表达研究

本研究从黑色素合成通路的分子角度探讨红罗非鱼体色变异情况,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定量分析未知模板。结果显示,TYRP1基因在红斑体色类型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地高于其他体色(P<0.05);DCT基因在粉白体色类型和黑斑体色类型的皮肤组织中表达量显著的高于红斑体色类型(P<0.05);TYRP1基因在以色列、台湾与马来西亚品系中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实验结果得知TYRP1和DCT基因的表达量与鱼种类有一定的相关性,说明两基因在体色合成中具有重要影响。为开展红罗非鱼体色变异及体

6种鲤鱼群体mtdnadloop区的遗传差异分析

经克隆、测序获得了建鲤、黑龙江鲤、荷包红鲤、兴国红鲤、黄河鲤和框镜鲤6种43尾鲤鱼的mtDNA控制区全序列,并分析了控制区序列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6个鲤鱼群体的mtDNA 控制区序列全长为927-930 bp,A、T、C、G平均含量分别为33.4%、14.0%、32.9%和19.7%。6个鲤鱼群体43个体共检测到变异位点(S)为24个,都为简约信息位点;单倍型6种,单倍型多态性指数(h)为0.762;核苷酸多样性指数(pi)为0.008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7.672。6个鲤鱼群体之间的遗传

sscp检测黄鳝不同组织线粒体异质性研究

PCR-SSCP技术是基于PCR的单链构象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先将基因PCR扩增后,再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将其展开,最后与DNA银染法相互配合,通过条带的显影来显示结果[1]。作为一种检测基因突变的方法,由于其简单,安全,快速的特性,自创立以来,不断被应用于不同领域的科学研究中。我们使用SSCP技术和不对称PCR扩增技术对黄鳝的五个不同组织(肝脏、肾脏、血液、肌肉、卵)的线粒体的三个基因(细胞色素C、16SrDNA、D-loop)的正链和负链部分片段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黄鳝不同组织扩增图谱不完全相同。对扩增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