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消化酶活性差异的初步探究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主要产于长江,瓯江与辽河,随着捕捞的力度加大,野生河蟹的数量急剧下降,而河蟹的人工养殖正方兴未艾。本实验使用南京建成淀粉酶试剂盒与胰蛋白酶试剂盒,对野生中华绒螯蟹(下称野生河蟹)、人工繁殖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下称人繁河蟹)与野生蟹苗人工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下称江苗河蟹)的淀粉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进行研究,使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脂肪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三类河蟹淀粉酶、胰蛋白酶活性都较高,但各类之间的差异较大,且生长期间的活性波动较大,说明不同时期的河蟹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并不相同;脂肪酶和纤维素酶在和谐体内的活性都很低,且各类河蟹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这说明三类河蟹对脂质和纤维素的需求量较低,但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本文希望通过对三类河蟹四种消化酶的分析,可以为为中华绒螯蟹的饲料配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words 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2
1.1实验材料的采集 2
1.2研究方法 2
1.2.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2
1.2.2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
1.2.3胰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3
1.2.4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3
1.2.5纤维素酶活性的测定 3
2结果与分析 3
2.1淀粉酶活性 3
2.2胰蛋白酶活性 4
2.3脂肪酶活性 5
2.4纤维素酶活性 6
3结果讨论与分析 7
3.1种质对中华绒螯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7
3.2食物来源对中华绒螯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7
3.3性别对中华绒螯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消化酶活性差异的初步探究
引言
引言: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归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ca)、十足(Decapoda)、方蟹科(Grapsidae),绒螯蟹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riocheir)。中华绒螯蟹是一种经济蟹类,拥有许多,譬如河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等,其营养丰富,肉质鲜美,在中国久负盛名,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甲壳动物和水产养殖对象。绒螯蟹因其螯足可用于取食和抗敌,掌部内外缘密生绒毛而得名。中华绒螯蟹体内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对皮肤的角化有帮助,对儿童的佝偻病,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也能起到补充钙质的作用。中华绒螯蟹是一种杂食性动物,水生植物、螺、蚌、鱼、虾、蠕虫、蚯蚓、昆虫及其幼虫等均可作为大闸蟹饵料。它在我国自然分布广泛,但主要分布于长江、辽河以及瓯江流域,分布于这些水域的河蟹分别被称之为长江蟹、辽河蟹和瓯江蟹,其中以长江水系产量最大,种质更优。但由于对蟹苗和成蟹无节制的捕捞,使其产量逐年下降,资源受到严重破坏[12]。而人们对河蟹的需求却与日俱增,使野生河蟹供不应求,因此人工养殖河蟹就势在必行。为使人工养殖河蟹的产量更高,河蟹的品质更好,不同时期河蟹的饲料中的营养组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已有研究表明,虾蟹类消化酶的活性与其摄食的饵料密切相关[36],其活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程度[7],因此研究消化酶的消化能力,不仅可以指导配合饲料的开发和研制,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为蟹类消化生理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由于消化酶活性可作为虾蟹饵料各营养成分消化吸收和利用的重要指标,并且由于肝胰腺是甲壳动物主要的消化器官,是消化酶的主要来源[8],因此本实验通过本测定并分析同一时间段三个种群的中华绒螯蟹肝胰脏内消化酶活性的差异,可以初步得出三个种群在相同时间段内的摄食种类及不同营养物质的消化情况。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程度取决于动物消化酶活力的高低,而消化酶活力的高低也代表其在不同发育阶段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差异[910]。在国外,对甲壳动物消化酶活力的研究已有80年的历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成体消化酶的产生、生化特性及消化酶活力变化与性腺发育的关系等方面[11]。而幼体 ( 尤其是蟹类 ) 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仅在少数几个种类有过报道。朱清顺、柏如发[12]比较了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与长江野生中华绒螯蟹生物学特性,但并未研究二者消化酶活性的区别;李新亮、赵燕[13]将刘玉梅、潘鲁青的方法略加修改,对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酶活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类胰蛋白酶的活性比胃蛋白酶的活性强,淀粉酶的活性强于纤维素酶;徐生俊、严雷、吴莼[14]以酪蛋白酶为底物,对中华绒螯蟹胃、肠及肝、胰脏蛋白酶的最适PH等进行了探究,发现其消化道蛋白酶的最适PH值在5.45.8和7.27.6;潘鲁青,王克行[10]对中华绒螯蟹幼体消化酶活力与氨基酸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结果表明在中华绒登蟹幼体发育过程中五种消化酶活力表现出三种变化模式。胃蛋白酶、类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 力在食性转换过程中出现较明显变化,而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极微;施炜纲、谢骏、周恩华[15]对中华绒螯蟹幼体及成蟹的四种主要消化酶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河蟹幼体发育过程中 ,除纤维素酶较少 ,难以比较外 ,胃蛋白酶、类胰蛋 白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动态变化趋势相同,成蟹养殖阶段 ,淀粉酶活力远远高于其他三种酶活力。但还没有人对三个种群的河蟹消化酶活性进行比较,因此本实验的开展对以后对中华绒螯蟹不同种群消化酶活性的研究有一定的铺垫作用,也为人工养殖中华绒螯蟹的饲料配方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的采集
此次的实验对象分为三个群体,分别为长江野生河蟹(下称野生河蟹)、人工养殖的长江野生河蟹(下称江苗蟹)和人工繁殖的河蟹(人繁蟹)。野生河蟹从五月起从长江常熟段捕捞,江苗蟹与人繁蟹均从养殖场采集。
1.2研究方法
1.2.1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来测定蛋白质含量。
实验原理:蛋白质分子具有NH3+基团,当棕红色的考马斯亮蓝显色剂加入蛋白标准液或样品中时,考马斯亮蓝染料上的阴离子与蛋白NH3+结合,使溶液变为蓝色,通过测定吸光度可计算出蛋白含量。
计算方法:

1.2.2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本实验采用碘淀粉比色法来测定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原理:淀粉酶能水解淀粉生成葡萄糖、麦芽糖及糊精,在底物浓度已知并且过量的情况下,加入碘液与未水解的淀粉结合生成蓝色复合物,根据蓝色的深浅可推算出水解的淀粉量,从而计算出AMS的活力。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1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