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卵黄蛋白原基因克隆及在性腺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分析

卵黄蛋白原作为卵黄蛋白的前体,可为甲壳动物胚胎和早期幼体发育提供能量和营养物质。实验通过 RT-PCR、RACE等技术克隆得到克氏原螯虾卵黄蛋白原的 cDNA 序列全长,其长度为8322bp,软件分析后知其含有一个8154bp 的开放阅读框,其 5和 3的非翻译区分别为 40 bp 和 128bp,预测该序列编码一个含 2717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了克氏原螯虾卵巢不同发育时期卵巢和肝胰腺两种组织中卵黄蛋白原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卵黄蛋白原基因在肝胰腺和卵巢中都有表

五里湖初级生产力的测算

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本实验分四个季节对五里湖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各季节的优势藻种。结果表明,五里湖叶绿素a含量平均为13.26mg/m3,最大值出现在夏季,即6月—8月,为23.41mg/m3,最小值出现在冬季,即12月—2月,为4.92mg/m3,9月—11月和次年的3月—5月分别为16.69mg/m3和8.03mg/m3,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五里湖的初级生产力均值为596.81mgC/(m3·d),其中最大值出现在夏季,为1181.6mgC/(m3·d

不同饲料脂肪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生长生理与免疫生化的调控研究

本试验旨在基于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及生理免疫变化规律探讨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饲料中最适脂肪添加量。在基础饲料(含的脂肪)中添加0%、3.5%、7%、10.5%、14%、17.5%的玉米油,用纤维素和玉米淀粉来弥补其质量差,制成六种不同脂肪水平(分别为0.90%、3.79%、7.28%、10.76%、14.25%、17.74%)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不同实验处理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有30尾平均体重为5.85g左右的吉富罗非鱼。饲养8

三种水生植物对水体np去除效果的比较研究

选取满江红、菱角、水金英三种水生植物,人工模拟生态系统(设计水体TP为12.11mg/l,TN为56.47mg/l),对其生长状况和及其对于水中氮、磷的净化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在实验条件下,三种植物早期生长状况良好,,后期由于水体环境太小,生长受到抑制,出现死亡降解现象;在低密度种植条件下4周三种水生植物满江红、菱角、水金英对TP去除率分别为82.11%、69.52%、78.90%;对TN去除率分别为58.49%、59.04%、74.52%。综合表明,水金英,生长速度快,对水体N、P的去除效果较显著

一个水产动物近交系数的计算程序及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两种近交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计算机上的算法实现,以及介绍了利用这两个近交系数算法编制的近交系数计算程序的使用方法和实际使用情境,两种算法之间的比较,介绍了其在实际育种工作中的应用。

rapd分析紫黑翼蚌的遗传多样性

本文运用RAPD技术对紫黑翼蚌(Potamilus alatus)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评估。从20个引物中筛选出了9个扩增条带清晰、重复性好的随机引物对紫黑翼蚌进行RAPD扩增,进行群体内的遗传学分析,共扩增出44条DNA片段,其中多态位点有24个,多态位点的比例为54.55%;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048;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062。结果表明从美国引进的这批紫黑翼蚌群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种质状况良好。结果将为我国紫黑翼蚌有效繁育种群的建立和种质的保存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ph对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pH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在纯培养还是混合培养体系中,鱼腥藻的最适pH为9.0,普通小球藻的最适pH为9.0。pH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明显影响, pH7.0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12.91;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则是pH6.0时最大,为1.778。在4个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说明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

dna条形码技术在鲤鱼种质鉴定中的应用(附件)

近年来,基于线粒体基因的DNA 条形码技术不断尝试着用来探索更多物种的种质鉴定。对于不同鲤品种来说,这项技术是否有效和如何使用这种技术来进行品种鉴定分析还未见报道。本文采集了不同品种的鲤鱼COI、COII、Cytb、 D-loop四个线粒体基因序列并基于这些线粒体基因序列的条形码,尝试用于鲤品种的鉴定分析。实验结果显示,D-loop序列有较高的鉴别率,可成功鉴定鲤品种,Cytb 比其他三个线粒体基因序列有较高的种间和种内遗传差异值同样也有很高成功率。然而Cytb 基因由于其序列多样性非常高而造成研究鲤鱼种

黄鳝性别相关基因dmrt在不同组织下甲基化分析

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修饰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基因表达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以生长在不同光照,温度,PH环境因素的黄鳝为研究对象。目的是为分析不同光照,温度,PH对黄鳝DMRT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甲基化程度差异。实验采用甲基化敏感的限制性内切酶方法方法,筛选出4对引物进行扩增,用1%的琼脂糖检测,结果: 不同生态因子条件下,在五个组织的扩增序列中,DMRT2-FR2位点均是甲基化;DMRT3-FR2、DMRT4-FR2、DMRT4-FR3均是去甲基化。说明这四个位点的甲基化状态非常稳定,环境因子的小幅变化对

黄鳝体色相关srap分子标记的分析

3利用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 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RAP)技术分析深黄大斑鳝、浅黄细斑鳝和青灰鳝体色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饲养条件下三种体色黄鳝在体重生长率和体长生长率上均以深黄大斑鳝最高,浅黄细斑鳝次之,青灰鳝最低。SRAP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10对条带清晰、可重复、多态性好、能得到稳定条带图谱的引物组合,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的位点数为8-17个,3个群体共检测到127个位点。青灰鳝的多态位点百分率(7

鳙鱼配合饲料投喂频率的探索

投喂频率是影响鱼类摄食和饲料转化率的重要因子之一,适宜的投喂频率可以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水产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存活率,减少饲料浪费污染环境,从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鳙鱼在池塘养殖生产中蕴藏巨大的潜力,改变施肥养殖鳙鱼的养殖方式为人工投喂配合饲料进行精养,是未来鳙鱼养殖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试验从不同投喂频率对鳙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鳙鱼的最佳投喂频率,发现当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时,鳙鱼可获得更快速、健康的生长,且依然可保持鱼体肌肉品质。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