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试验研究
采用灯光诱鱼,协同缓沉颗粒饲料过渡至浮性颗粒饲料投喂的方法,驯食高密度养殖的长江刀鲚鱼种,旨在建立8-10cm刀鲚鱼种的人工饲养技术,使刀鲚完全转食人工浮性颗粒饲料,为刀鲚的集约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经16天的驯食,刀鲚基本上在投饵 1h 之内,能够把饵料吃完,肥满度明显增加;驯食期间刀鲚死成活率为75.05%。闪光诱鱼比常光诱鱼更利于刀鲚鱼种驯食浮性颗粒饲料;先期对浮性颗粒饲料处理成缓沉投饲驯食,并逐步过渡至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的操作,能让刀鲚鱼种在短时间内(16天)完全摄食浮性颗粒饲料。
长江刀鲚热休克蛋白hsp9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刀鲚为我国长江中重要的经济洄游性鱼类。近年来刀鲚天然产量急剧下降,该物种的生物资源正面临濒危的境地。热休克蛋白在提高细胞对应激的耐受性及维护细胞自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目前关于Hsp的性质、功能和测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较多。Hsps蛋白在精子发生时起重要作用,同时还能保护精子免受环境中一些不利因子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对刀鲚的HSP90基因全长进行了克隆,对其在刀鲚各组织定位的表达谱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免疫组化等学手段对该蛋白在精巢内各个精子发生阶段进行了定位研究,为相关淡水鱼类的生殖生物学提供参考资料。
长江刀鲚安庆江段腹腔内寄生虫的初步研究(附件)
本实验在长江安庆段采集刀鲚洄游群体样本作为实验材料,提取寄生于刀鲚腹腔的异尖属寄生虫,研究刀鲚体内寄生的异尖属线虫的形态特征及数量特征并通过显微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同时,通过提取寄生虫DNA,用指定序列的引物对DNA进行PCR扩增,然后对DNA进行测序,最后确定本实验采集的异尖属寄生虫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结果表明,从115尾刀鲚样本中共提取出异尖属线虫191条,平均全长为15mm,平均体重为2.2mg。异尖属线虫寄生数量与刀鲚渔获规格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测序结果表明送检
长江刀鲚卵巢组织学观察
在长江南通江段和安庆江段段采集刀鲚样本,通过组织切片对其卵巢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刀鲚卵巢成熟度及发育时期与体长、体重等生物学指标没有必然联系,与所处江段关系亦不大。就样本个体而言,卵巢中部相较于靠近和远离输卵管的两个部分发育程度更快,卵巢中部横向切片观察结果显示周边发育程度要快于中间发育程度。在不同江段的同一发育时期卵巢样本比较观察中,南通江段卵巢组织大部分要比安庆江段的样品更加饱满,这可能与刀鲚在回游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有关。
长江刀鲚体内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2关键词. 2Abstract 3Key words 31.材料与方法 41.1样品采集 41.2样品处理 41.3总DNA提取 41.4 PCR-DGGE分析 41.5 DGGE图谱中部分优势条带的回收与测序分析 52.结果与分析 52.1 DGGE指纹图谱建立及分析 52.2部分优势条带的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分析 63 讨论 8致谢 10长江刀鲚体内菌群PCR-DGGE指纹图谱及多样性比较分析 本文以长江刀鲚洄游前幼鱼和洄游后成鱼为对象,通过 PCR-DGGE 指纹技术探讨长江刀鲚菌群多样性及受洄游
长江中下游江段中华绒螯蟹地理种群和养殖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分析了安庆、当涂、靖江、南通、铜陵、镇江六个江段的野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及太湖和池塘的两个养殖种群共8个种群193个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序列,比对长度包括537个位点,其中变异位点47个,简约信息位点31个。基因序列碱基A+T(62.88%)含量明显高于碱基G+C(37.12%)的含量,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倚性。193个个体共含28种单倍型,Hap 1和Hap 2为明显的优势单倍型。单倍型Hap 22为2个种群(太湖和铜陵)共享,单倍型Hap
绿萝吊兰铜钱草对水体中总氮总磷的净化效果比较
生物浮床是目前国内对养殖污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技术,本实验选取3种观赏植物(绿萝、吊兰和铜钱草),在8~10月进行为期7周的人工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各植物对氮、磷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束后,大部分实验植株的生物量呈增长状态,但铜钱草相对长势较弱,绿萝受种植密度影响较大,各植株也受到温度的影响。最终数据显示,本次实验中观赏植物虽未表现出对总氮和总磷良好的去除效果,但在高浓度污染水体的适应性,证明其仍具有很大研究空间,其中三者间以吊兰的去除效果为佳。
线粒体基因组的鲤科鱼类进化分析及种属鉴定
为了解鲤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以期为种属鉴定提供参考依据,获取可查询到的14 种鲤科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1) 14种鲤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580 bp 到16,577 bp 之间,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种类与其它硬骨鱼类一致,均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区基因、22个tRNA、2个rRNA、1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和1个轻链复制起始区(OL区)。其中,斑马鱼、团头鲂和银鲫的基因的排列顺序与其他11种鱼类不同。2) 14种鲤科鱼类线粒体基因组全
眼柄切除对克氏原鳌虾卵巢发育成熟的影响
为分析眼柄切除对诱导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成熟产生的影响及效应程度,本实验以克氏原鳌虾为样本,采集眼柄切除前后15天和30天两个时间点的体长、体重、螯肢长、螯长、卵巢重探究眼柄切除对个体生长和卵巢发育的影响;采用组织切片法和FEI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卵巢微结构进行观察比较;并利用RT-PCR方法逆转录克氏原螯虾卵黄蛋白原mRNA。结果显示,眼柄切除30天后克氏原鳌虾体长有所增长,从11.5 cm增长至18.2 cm,性腺指数也从(2.31±1.6)%增长至(2.76±1.1)%,体重和螯肢长等指标也有所
生态浮床系统对东太湖水体污染物净化效果研究
为了改善东太湖的水质,本实验在东太湖河蟹围网养殖区设置空心菜生态浮床。结果显示,围网内生态浮床周围水体指标与实验初始水质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其差异最大时分别为透明度升高0.8 m,总氮降低3.9 mg/L,氨氮降低0.55 mg/L,总磷降低0.034 mg/L,叶绿素降低1.8 mg/L,高锰酸盐指数降低1.02 mg/L。说明生态浮床系统对东太湖水体中的氮、磷等水质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作用,利用生态浮床系统可以调控与改善东太湖等开放性水域的水质。
浮床大蒜在养殖池塘中应用基础性研究
本实验通过在水缸中放置浮床种养大蒜(Allium sativum L.),探索浮床大蒜在养殖池塘中应用的可能性,水培大蒜对红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自然死亡率的影响试验表明当大蒜种植量达到4.75g/L时斑马鱼的自然死亡率显著增加,这可能与溶解氧的降低有关;水培大蒜对水质的净化试验表明,大蒜种植使得水体总磷、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亚硝态氮水平均发生了显著的下降,其中对氨氮的影响最显著,栽培第33天后氨氮下降了89.1%(同对照组相比),对水中硝态氮的影响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