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育苗水质的调控

海南文昌利洋苗场利用物理、生物和化学等综合水处理技术对对虾育苗用水进行水质调控,其中包括工厂化育苗水质调控、亲虾培育池水质调控和生态苗池水质调控等方法。水质调控措施包括1)采用砂滤井、多级砂滤器和双层过滤袋等过滤水质,减少微细悬浮物及有害生物。2)使用漂白粉、甲醛以及曝晒来消毒,杀灭海水病原体。3)育苗池中投放微生物制剂及饵料生物,维持水质稳定,确保虾苗正常生长。4)采用蛋白质分离器、沸石粉去除或降低氨氮、亚硝酸氮及有害物质。生产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同时采用多种水质净化措施,其水处理效果将会更佳。

剩余产量模型在太湖刀鲚资源评估中的应用

本文根据1993年至2013年21年间每年太湖刀鲚捕捞情况,对太湖刀鲚资源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刀鲚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93年3486.51t上升至2013年23847t,占太湖渔业总产量的50%左右,是太湖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用两种剩余产量模型(Schaefer模型和Fox模型)分别对1993-2009年太湖刀鲚产量进行评估,得出Schaefer模型评估的MSY=17157.82t, Fmsy=23915t(吨位);而Fox模型评估的MSY=22066t,Fmsy =14285t(

刀鲚葡萄糖转运蛋白2基因的克隆

利用RT-PCR同源克隆的方法和RACE技术,从刀鲚(Coilia nasus)肝脏组织中克隆了葡萄糖转运蛋白-2的全长cDNA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刀鲚葡萄糖转运蛋白-2基因的cDNA全长2657bp,编码区1521bp,编码506氨基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显示,刀鲚GLUT2与虹鳟GLUT2相似性最高,达78%。与斑马鱼(Danio rerio)、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青鳉(Oryzias latipes)淡水鱼类相似性为77%、75%、75%。

刀鲚乙二醛酶i基因的cdna全长克隆

利用RT-PCR同源克隆的方法及RACE 技术,获得刀鲚(Coilia nasus)乙二醛酶I基因(glyoxalase I)的cDNA全长;克隆了GLOI的cDNA,并分析了其结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刀鲚GIOL基因的cDNA 全1035bp,编码区549bp,编码182个氨基酸。二级结构预测显示,刀鲚GLOI具有GLOI家族的典型结构域。氨基酸多重对比显示其序列相似度高达8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刀鲚GLOI基因的关键功能区高度保守,推测该基因的功能也具有高度保守性。本研究获得了刀鲚GLOI基因的cD

养殖环境中携带ahllactonase基因菌株筛选

细菌的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 QS)是一种化学信号浓度依赖性调控机制,与病原菌的毒力基因表达、生物膜形成、生物发光等有密切关系。自然界中天然存在一些能分泌降解病原菌QS化学物质的菌株,为疾病防控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嗜水气单胞菌是淡水养殖中危害非常严重的条件性致病菌,研究证实其群感效应通过酰基高丝氨酸内酯(AHL)进行调控。本文以酰基高丝氨酸内酯降解酶基因通用引物PCR检测的方法从养殖环境中分离和筛携带AHL-Lactonase基因的菌株。初步从320菌株中筛选到1株(编号51)PCR结

养殖水体理化因子对池塘优势生物群落的影响作用研究

实验在罗氏沼虾养殖周期内进行试验,对四个池塘分别采取,投放微生物制剂+固化网片、微生物制剂、混养模式养殖和空白的处理方式,比较不同水体理化因子条件下,池塘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优势种的变化演替。结果发现,未采取任何处理的池塘,即4号池塘,N、P含量较高,微囊藻(Microcystis)、龟甲轮虫(Keratella)、异尾轮虫(Trichocerca)、尾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udatus)等在水体中成为优势种;1、2号池塘则在中后期由于N、P含量升高,浮游生物优势种也与4号池塘相似。采取虾蟹

光照对普通小球藻和鱼腥藻生长竞争的影响

光照是浮游植物生长主要的能量来源,它通过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影响藻类生长。本次试验,通过设置660lx,2200lx,4400lx,6600lx四个光照梯度,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和鱼腥藻(Anabaenasp.strain PCC)生长和种间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种培养条件下,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藻细胞浓度总体上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升高;普通小球藻在660 lx、2200 lx、4400 lx、6600 lx光照强度下达到最大藻细胞浓度的时间分别为14

亚硝酸盐对团头鲂的急性毒性及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

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中的常见污染物,对鱼体有毒害作用。本实验以团头鲂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水温(28±2)℃,pH值6.5-7.0,溶氧5.0mg/L条件下,亚硝酸盐对团头鲂的急性毒性及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在预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采用等对数间距法设置300mg/L、384mg/L、491mg/L、628mg/L、800mg/L5个浓度组和1个对照组通过96h半静水方式水生生物急性毒性实验法,得到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510.3mg/L、433.8mg/L、393.3mg/L、364.3mg/

黄鳝体表粘液中基因组dna的提取与分析

为研究黄鳝遗传多样性一直采用抽取血液或者剪去肌肉和内脏来提取黄鳝基因组DNA,然而采血或者剪去肌肉和内脏后黄鳝存活率极低。为了研究过程中保留亲本,尝试从黄鳝体表粘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对提取的DNA进行浓度和纯度检测。结果显示,从粘液中提取的DNA的纯度和肌肉中的类似,但是量较少。为了证明提取到的DNA是黄鳝基因组DNA,采用β-Actin引物和黄鳝18S rRNA基因引物对提取的DNA进行扩增后看到粘液中较为明显的DNA片段,之后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最后表明,黄鳝体表粘液中提取的

鳜摄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设置了饵料丰度、光照时间和水温共三个因子,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在各因子不同梯度条件下摄食行为的变化。在三种不同环境因子的实验中,鳜在全天光照条件下捕食较多,实验中设置的温度梯度对鳜的摄食行为影响不明显,较高的饵料丰度可以降低鳜的捕食间隔和能量消耗。本研究通过对鳜捕食行为的观测记录,分析了三种环境因素下鳜行为的适应性变化,为鱼类行为学及栖息地保护研究提供了素材。

鲤鱼线粒体基因组和全基因组信息的基因流分析

1为了解鲤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组成特点,并基于全基因组研究不同品种之间的基因流关系,我们通过新一代高通量测序组装技术得到了10个鲤品种,计33条全基因组序列和33条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结果显示10个品种鲤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的长度在16,580到16,584bp之间。对这些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多重比较后,除去插入、删除位点外,共筛选到1693个SNP位点。对33条鲤科鱼类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在所有的核苷酸替换中,转换占57.47%,颠换占42.53%。Tajima’s D 值为 -0.08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