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饲料脂肪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生长生理与免疫生化的调控研究
本试验旨在基于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及生理免疫变化规律探讨吉富罗非鱼(Genetic Improvement of Farmed Tilapia)饲料中最适脂肪添加量。在基础饲料(含的脂肪)中添加0%、3.5%、7%、10.5%、14%、17.5%的玉米油,用纤维素和玉米淀粉来弥补其质量差,制成六种不同脂肪水平(分别为0.90%、3.79%、7.28%、10.76%、14.25%、17.74%)的试验饲料。分别投喂不同实验处理组,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有30尾平均体重为5.85g左右的吉富罗非鱼。饲养8周后,对试验鱼的生长性能、血常规、血清生化及血清免疫指标进行测定。通过本试验结果可以发现,饲料脂肪水平为0.9%-7.28%时,终末体重随着脂肪水平升高而上升;当饲料脂肪水平为10.76%-17.74%时,终末体重显著下降。回归分析表明,吉富罗非鱼幼鱼的最优饲料脂肪水平为9.17%-9.50%。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试验材料 3
1.1试验鱼 3
1.2试验饲料 3
2 试验方法 3
2.1试验鱼的处理 3
2.2指标测定 4
2.2.1生长指标的测定 4
2.2.2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4
2.2.3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4
2.2.4血清免疫指标的测定 4
2.3 数据处理 4
3结果与分析 5
3.1生长指标测定结果 5
3.2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
3.3 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
3.4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激素水平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6
4.讨论 6
4.1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6
4.2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7
4.3 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7
4.4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激素水平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8
致谢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9
不同饲料脂肪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生长、生理与免疫生化
的调控研究
引言
serum immunity
在鱼类饲料中,脂肪是一种高热能物质,脂肪所含有的能量远高于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所含有的能量(包括可消化能)[1]。在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饲料中的部分蛋白质不能被用于鱼类的生长,而是被作为能量消耗掉。因此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可以加强蛋白质的沉积[3]。同时,鱼类对脂肪的利用率较高,但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有限[2]。所以脂肪常被作为鱼类生长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鱼类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和某些激素与维生素的合成原料均由脂肪提供。鱼类代谢紊乱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等疾病的发生均是由于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所引起的。然而,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适宜水平时,易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同时,饲料中过高的脂肪容易产生氧化、酸败,生成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饲料适口性,不利于饲料的加工与贮存[4,5]。
罗非鱼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6]。吉富罗非鱼是遗传性状改良后的尼罗罗非鱼。该鱼是1993年以来在菲律宾利用尼罗罗非鱼的四个亚洲品系和四个非洲品系等广泛的种质资源选育而成的新品系[7],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含肉率较高,必需氨基酸种类较齐全、且含量丰富,同时含有丰富的必需微量元素,因此吉富罗非鱼是一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也是目前我国罗非鱼养殖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养殖品系[8,9] 。随着我国养殖罗非鱼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罗非鱼饲料的研究也成为了热门课题。本文基于生理免疫变化规律探讨罗非鱼饲料中最佳脂肪添加量,希望能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有所提高,降低罗非鱼养殖风险,增加渔民的经济效益。
饲料脂肪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适当的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不仅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与存活[10]。然而,当饲料脂肪水平过剩时,则使脂肪在其肠道内累积,从而抑制鱼类消化道中消化酶的活性,饲料中其它营养物质在肠道中也得不到很好的吸收,降低了鱼体生长速度[11]。鱼类胃肠中消化酶活性与脂肪水平通常呈负相关。同时,饲料中过剩的脂肪也会影响鱼体的肉质[12]。Takeuchi等[13]研究发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适当的下降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生长不会产生任何影响。Buche等[14]研究发现,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 胰蛋白酶和淀粉酶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涂玮等[15]也报道,采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投喂尼罗罗非鱼幼鱼,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肠道脂肪酶活性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王爱民等[4]研究得出,吉富罗非鱼对粗脂肪消化率与饲料中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向枭[16]等研究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幼鱼的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当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到11.35%时,蛋白质利用率明显下降,饲料系数显著上升。
当鱼体长期处于应激或病变状态下时,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含量增加或减少[18]。血清生化指标能反映鱼类的营养状况和生理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其中血脂水平是反映体内脂肪代谢水平的重要生化指标。血脂水平的变化与鱼类机体的生理状况和新陈代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血脂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反映肝脏对饲料脂肪的吸收与代谢状况[19]。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升高表明动物肝脏对脂肪的合成与转运活跃 [20]。已有研究发现,增加饲料脂肪水平可以提高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血清胆固醇含量[21]。向枭等[16]研究发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 9.14%时),白甲鱼幼鱼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逐渐上升,而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9.14%时,含量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试验材料 3
1.1试验鱼 3
1.2试验饲料 3
2 试验方法 3
2.1试验鱼的处理 3
2.2指标测定 4
2.2.1生长指标的测定 4
2.2.2血常规指标的测定 4
2.2.3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4
2.2.4血清免疫指标的测定 4
2.3 数据处理 4
3结果与分析 5
3.1生长指标测定结果 5
3.2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5
3.3 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5
3.4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激素水平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6
4.讨论 6
4.1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6
4.2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7
4.3 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7
4.4饲料脂肪水平对罗非鱼血清激素水平与免疫指标的影响 8
致谢 9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参考文献: 9
不同饲料脂肪水平下吉富罗非鱼生长、生理与免疫生化
的调控研究
引言
serum immunity
在鱼类饲料中,脂肪是一种高热能物质,脂肪所含有的能量远高于相同质量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所含有的能量(包括可消化能)[1]。在饲料中的脂肪含量较低的情况下,饲料中的部分蛋白质不能被用于鱼类的生长,而是被作为能量消耗掉。因此饲料中适宜的脂肪含量可以加强蛋白质的沉积[3]。同时,鱼类对脂肪的利用率较高,但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有限[2]。所以脂肪常被作为鱼类生长的重要能量来源。同时鱼类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和某些激素与维生素的合成原料均由脂肪提供。鱼类代谢紊乱和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等疾病的发生均是由于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所引起的。然而,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适宜水平时,易导致鱼体抗病力下降;同时,饲料中过高的脂肪容易产生氧化、酸败,生成有毒有害物质,影响饲料适口性,不利于饲料的加工与贮存[4,5]。
罗非鱼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现已成为世界性的主要养殖鱼类[6]。吉富罗非鱼是遗传性状改良后的尼罗罗非鱼。该鱼是1993年以来在菲律宾利用尼罗罗非鱼的四个亚洲品系和四个非洲品系等广泛的种质资源选育而成的新品系[7],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含肉率较高,必需氨基酸种类较齐全、且含量丰富,同时含有丰富的必需微量元素,因此吉富罗非鱼是一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也是目前我国罗非鱼养殖中的一个新的、重要的养殖品系[8,9] 。随着我国养殖罗非鱼的规模越来越大,对罗非鱼饲料的研究也成为了热门课题。本文基于生理免疫变化规律探讨罗非鱼饲料中最佳脂肪添加量,希望能对罗非鱼的生长性能和免疫能力有所提高,降低罗非鱼养殖风险,增加渔民的经济效益。
饲料脂肪作为重要的能量来源之一,适当的提高饲料脂肪水平不仅可以增加蛋白质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促进鱼体生长与存活[10]。然而,当饲料脂肪水平过剩时,则使脂肪在其肠道内累积,从而抑制鱼类消化道中消化酶的活性,饲料中其它营养物质在肠道中也得不到很好的吸收,降低了鱼体生长速度[11]。鱼类胃肠中消化酶活性与脂肪水平通常呈负相关。同时,饲料中过剩的脂肪也会影响鱼体的肉质[12]。Takeuchi等[13]研究发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饲料蛋白质水平适当的下降对真鲷(Pagrosomus major)生长不会产生任何影响。Buche等[14]研究发现,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 胰蛋白酶和淀粉酶以及肠道脂肪酶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涂玮等[15]也报道,采用不同饲料脂肪水平投喂尼罗罗非鱼幼鱼,随脂肪水平的增加,肠道脂肪酶活性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王爱民等[4]研究得出,吉富罗非鱼对粗脂肪消化率与饲料中脂肪水平呈正相关关系。向枭[16]等研究表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幼鱼的蛋白质效率最高,饲料系数最低,当饲料脂肪水平增加到11.35%时,蛋白质利用率明显下降,饲料系数显著上升。
当鱼体长期处于应激或病变状态下时,血液中红细胞和白细胞含量增加或减少[18]。血清生化指标能反映鱼类的营养状况和生理代谢状态密切相关。其中血脂水平是反映体内脂肪代谢水平的重要生化指标。血脂水平的变化与鱼类机体的生理状况和新陈代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血脂的主要组成部分为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反映肝脏对饲料脂肪的吸收与代谢状况[19]。血清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升高表明动物肝脏对脂肪的合成与转运活跃 [20]。已有研究发现,增加饲料脂肪水平可以提高鳡鱼(Elopichthys bambusa)血清胆固醇含量[21]。向枭等[16]研究发现,随着饲料脂肪水平升高(< 9.14%时),白甲鱼幼鱼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含量逐渐上升,而当饲料脂肪水平高于9.14%时,含量均随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下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