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团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共青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以东营x国企为例

年 月 日摘 要志愿服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它是国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有效途径,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我国青年工作发展的新需要。志愿服务涉及到国家、高校、社会及大学生个体等多领域,从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理论、政策、功能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学校共青团、政府机关共青团、民营企业共青团、国外志愿者组织的志愿服务现状,并据此考量国有企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所面临靶向困境,在此基础上解决国有企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困境必然要从深化志愿服务主导机制构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完善志愿多元培训模式提升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水平,培育企业各青年自组织促进企业志愿服务转型融合,构建志愿服务发展体系多方争取企业志愿服务支持,建立志愿服务联系机制探索企业志愿服务良性互动,挖掘企业文化典型案例,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六个方面提升国有企业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建设路径。
目 录
绪 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三)研究意义 4
(四)研究方法 4
一、基层共青团组织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理论解析 5
(一)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三个理论维度? 5
(二)影响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的五个组织因素 8
二、东营市x国企共青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实证分析 11
(一)x国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现状 11
(二)x国企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2
三、东营市x国企共青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分析 14
(一)深化志愿服务主导机制,构建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 14
(二)完善志愿多元培训模式,提升志愿者及志愿服务水平 14
(三)培育企业各青年自组织,促进企业志愿服务转型融合 14
(四)构建志愿服务发展体系,多方争取企业志愿服务支持 14
(五)建立志愿服务联系机制,探索企业志愿服务良性互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动 15
(六)挖掘企业文化典型案例,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 16
结 语 17
参考文献 18
附 录 19
附录1: 21
附录2: 22
附录3: 23
致 谢 24
绪 论
(一)研究背景
志愿服务尤其是青年志愿服务对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如何发挥在志愿服务中突击队、生力军的作用,参与社会创新性治理成为共青团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总书记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在引导职工岗位建功服务大局,服务和保障职工权利,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共青团组织的功能作用,因此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其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随着群团组织改革地不断深化,基层共青团在引领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成效明显,政府机关共青团、学校共青团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国有企业共青团在面临国企改革和群团组织改革的双重压力下如何结合实际在参与志愿服务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便成为一个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的新命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以共青团组织为主体推进志愿服务发展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营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氛围的重要途径。多年来随着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关于志愿服务的研究也从内容、模式向志愿服务的理论构建、机制研究、对策分析等方面延伸。20多年来,不少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各类型的共青团组织及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志愿服务运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国外研究
国外对志愿服务的研究较中国来说相对较早,国内许多成形的志愿服务理论得益于国外志愿服务的研究。萨拉蒙(2004)就志愿者组织的特征、志愿活动发展的动力进行了研究,提出志愿服务活动动力说,并指出志愿服务模式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志愿失灵”。国外也有人在埃莉诺 奥斯特罗姆—多主体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志愿服务多主体协同发展的理论。但国外的志愿服务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研究志愿服务理论及体系等领域。
2.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研究最主要集中在高校共青团组织下的志愿服务领域,主要涉及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概念、机制构建、运行问题及实现路径等方面,还有许多学者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宏观视角与多主体协同、集体行动等微观理论视角提出如何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及解决机制难题的实现路径,但研究领域仍然局限于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具有代表性的有:
关于内涵概念的研究
孙伟(2018)就建立完善的高校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内涵及其意义进行研究。王潇猇、王微(2016)提出,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要发挥推动志愿服务的制度化、日常化、项目化的作用。谭备战、甄俊峰、王凌潇(2015)提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对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构建意义。
关于长效机制问题及实现路径的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基于长效机制构建要素、种类等多维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现实路径。黄继春、徐彩霞(2018)针对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问题构建出一套以社区项目化、活动多彩化、选择自主化、培训系统化、服务常态化“五化”为特征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杨东(2016)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特色专业优势,建立专业背景下的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以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产生的服务深度不足、服务效果同质化、服务对象单一化等问题。徐虹霞(2016)基于烹饪技能职业教育创新性地提出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要完善激励、培训、考核及评估等机制建设,争取社会资本、公益资金参与志愿服务中来等措施。
关于长效机制构建路径宏观视角的研究
许多专家学者从志愿服务长效培训机制、发展机制、运行机制等宏观视角探究其构建路径。杨帆、汪娟(2016)基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发展视角,针对志愿服务行动及意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应从大学生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志愿服务专业指导、志愿服务保障机制等方面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李浩野(2016)提出高校志愿活动优势与不足及高校志愿服务如何实现与其他志愿服务组织实现良性互动的问题。王宏、李晓军(2018)从志愿服务培训机制角度出发,提出要提高对志愿者培训机制的认识;建立专兼挂职相结合的志愿服务导师队伍;构建“线上线下”双线培训模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