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能够提高学校排名吗?(附件)【字数:11621】
摘 要摘 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治理中,为改善高校绩效状况,引入了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交流的制度。本文利用我国“985工程”大学2001-2014年间历任党委书记个人特征面板数据与大学排名的数据,实证检验了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交流制度对于学校排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有利于提升高校的排名成绩——第一,外校调入的高校党委书记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学校外部获得的经验为该校争取更多的稀缺资源,营造更加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第二,异校升职模式中避嫌机制的存在可以有效打破高校机构中“人情关系”,使得业绩导向在衡量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享有更高地位并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三,异校任职模式有利于引进先进办学经验,推动高校改革。因此,我们应继续鼓励和完善这一制度,提升高校治理水平,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关键词: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实证分析;绩效管理
目 录
0 引言 1
1文献综述 3
2理论假说 6
3 数据描述 7
3.1 数据选取与处理方式 8
3.1.1 样本高校数据的选取 8
3.1.2高校党委书记数据 8
3.1.3大学排名数据的选取 9
3.2 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10
3.2.1基本特征 10
3.2.2 教育背景 10
3.2.3 升职渠道与方式 10
3.2.4 职业背景 11
3.3 小结 11
3.4启示 12
4实证分析 13
4.1 模型设定 13
4.2 回归分析结果 13
4.3 回归结果的解释说明 14
5 结论与建议 16
5.1 结论 16
5.2 政策建议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能够提高学校排名吗?
0 引言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治理中,为改善高校绩效状况,引入了鼓励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交流的制度。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领导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从最初的“党的一元化领导制”过渡到“校长负责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再发展到现如今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方面,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高校党委书记作为中国所特有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高级管理职位,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推进与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党委书记自身所具有的强烈中国政治色彩与政治意识也成为学者们对其研究较少的原因,且在高校绩效的研究领域里缺少对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尤其是异校交流制度对于改善学校绩效的作用的研究与分析。
现有研究大学党委书记的文章主要停留在(1)定性分析和逻辑演绎层面,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相对匮乏。如韩春虎(2008)等人分别探讨了大学党委书记的个人素质、职位角色以及工作特点等问题【1】4344;姜华(2008)【2】6061、罗云(2011)对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3】3234;郭俊、郭晓伟、曾伟(2012)基于截止到2011年对大学党委书记的不完全检索数据,以中国重点大学党委书记的自然特征为指标,专项探究了大学党委书记的群体特征【4】。
基于此,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法,阅读国内外现有论述高校绩效研究的关系文献,消化吸收现有研究成果,搜集典型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及高校排名数据。随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高校党委书记的异校任职经历是否对高校的排名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同时,作为系统定量识别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影响大学排名的第一步,本文收集整理了2001—2014年间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个人特征数据,采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 官方发布的逐年大学综合排名数据作为绩效指标,构造了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与高校绩效相匹配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排名表现——主要表现为大学综合排名的名次上升。
本文第一部分的安排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理论假说;第三部分为数据描述; 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
1文献综述
现有对大学排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历史、依据、市场、公信力、影响因素的设计、可行性分析、指标体系的综合比较)。其中,刘尧(2005)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历史,依据以及市场问题【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题评价组(2012)基于公信力视角对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及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6】;张燕华,喻宝华(2013)探究了大学排名体系的公信力问题【7】;李保东(2008)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大学排名因素的问题【8】;刘萌生(2013)分析了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9】;李东因,刘芳华(2012)也对综合排名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10】;黄宗海,邓琳(2007)对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11】;武书连(2010)对中国大学排名问题进行了综合汇报与描述【12】;李思思(2016)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211工程”大学综合实力的相关关键因素等等【13】。
(2)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研究。基于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周罗莹(2012)研究分析了英国的国际大学排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积极发展的若干问题【14】;王占军(2012)研究了大学排名对大学的行为和文化,组织决策的影响问题【15】;季国林,张丽(2004)基于布迪厄场域的理论,结合资本论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与大学发展之间的联系【16】。
(3)大学排名问题研究。杨晓,胡波(2013)对我国当前大学评价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大学评价目标的调整与试验问题【17】;耿有权(2004)对中国大学排名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18】;许建领(2002)分析了大学排名中存在的若干争议性问题【19】。
(4)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其中,李文兵(2010)研究了我国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问题【20】;彭荣础(2003)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功能中的正向的潜功能【21】。
现有系统而严谨地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在职者的个人特征与影响力的文献尤为匮乏。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我国重点高校校长的个人特征视角探索高等教育行政化对高等教育本身的影响。例如,张光进( 2007)【22】、姚利民(2008)【23】等人对中国的大学校长的共同特征进行了研究。
目 录
0 引言 1
1文献综述 3
2理论假说 6
3 数据描述 7
3.1 数据选取与处理方式 8
3.1.1 样本高校数据的选取 8
3.1.2高校党委书记数据 8
3.1.3大学排名数据的选取 9
3.2 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10
3.2.1基本特征 10
3.2.2 教育背景 10
3.2.3 升职渠道与方式 10
3.2.4 职业背景 11
3.3 小结 11
3.4启示 12
4实证分析 13
4.1 模型设定 13
4.2 回归分析结果 13
4.3 回归结果的解释说明 14
5 结论与建议 16
5.1 结论 16
5.2 政策建议 17
致 谢 18
参考文献 19
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能够提高学校排名吗?
0 引言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治理中,为改善高校绩效状况,引入了鼓励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交流的制度。在我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学领导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从最初的“党的一元化领导制”过渡到“校长负责制”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再发展到现如今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方面,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高校党委书记作为中国所特有的高等教育系统的高级管理职位,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推进与发展始终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党委书记自身所具有的强烈中国政治色彩与政治意识也成为学者们对其研究较少的原因,且在高校绩效的研究领域里缺少对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尤其是异校交流制度对于改善学校绩效的作用的研究与分析。
现有研究大学党委书记的文章主要停留在(1)定性分析和逻辑演绎层面,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相对匮乏。如韩春虎(2008)等人分别探讨了大学党委书记的个人素质、职位角色以及工作特点等问题【1】4344;姜华(2008)【2】6061、罗云(2011)对大学党委书记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3】3234;郭俊、郭晓伟、曾伟(2012)基于截止到2011年对大学党委书记的不完全检索数据,以中国重点大学党委书记的自然特征为指标,专项探究了大学党委书记的群体特征【4】。
基于此,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法,阅读国内外现有论述高校绩效研究的关系文献,消化吸收现有研究成果,搜集典型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及高校排名数据。随后,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高校党委书记的异校任职经历是否对高校的排名产生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同时,作为系统定量识别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影响大学排名的第一步,本文收集整理了2001—2014年间我国“985工程”大学党委书记个人特征数据,采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课题组” 官方发布的逐年大学综合排名数据作为绩效指标,构造了高校党委书记个人特征与高校绩效相匹配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表明:高校党委书记异校任职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排名表现——主要表现为大学综合排名的名次上升。
本文第一部分的安排为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为理论假说;第三部分为数据描述; 第四部分为实证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建议。
1文献综述
现有对大学排名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研究(包括历史、依据、市场、公信力、影响因素的设计、可行性分析、指标体系的综合比较)。其中,刘尧(2005)研究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历史,依据以及市场问题【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题评价组(2012)基于公信力视角对2010年中国大学评价体系及算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6】;张燕华,喻宝华(2013)探究了大学排名体系的公信力问题【7】;李保东(2008)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大学排名因素的问题【8】;刘萌生(2013)分析了中国大学排名指标体系【9】;李东因,刘芳华(2012)也对综合排名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10】;黄宗海,邓琳(2007)对中国大学排行榜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11】;武书连(2010)对中国大学排名问题进行了综合汇报与描述【12】;李思思(2016)分析研究了影响我国“211工程”大学综合实力的相关关键因素等等【13】。
(2)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研究。基于大学排名对院校发展的研究主要有:周罗莹(2012)研究分析了英国的国际大学排名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积极发展的若干问题【14】;王占军(2012)研究了大学排名对大学的行为和文化,组织决策的影响问题【15】;季国林,张丽(2004)基于布迪厄场域的理论,结合资本论从社会学角度探讨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与大学发展之间的联系【16】。
(3)大学排名问题研究。杨晓,胡波(2013)对我国当前大学评价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大学评价目标的调整与试验问题【17】;耿有权(2004)对中国大学排名的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研究【18】;许建领(2002)分析了大学排名中存在的若干争议性问题【19】。
(4)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研究。其中,李文兵(2010)研究了我国大学排名的功能与作用问题【20】;彭荣础(2003)分析了我国大学排名功能中的正向的潜功能【21】。
现有系统而严谨地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中重要在职者的个人特征与影响力的文献尤为匮乏。相关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是从我国重点高校校长的个人特征视角探索高等教育行政化对高等教育本身的影响。例如,张光进( 2007)【22】、姚利民(2008)【23】等人对中国的大学校长的共同特征进行了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