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探索以音乐系为例

吴地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探索以音乐系为例[20191218143540]
内容摘要:常熟具有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吴歌、苏州弹词、昆曲、锡剧、江南丝竹、虞山琴派等艺术种类举不胜举,是我国著名的珍贵音乐文化遗产。对于处在苏南地区的我校音乐系,应该利用这种优势将音乐教育与吴地音乐文化相结合,这样既推动了吴地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我校音乐系突出“办学特色”提供突破口。本文第一部分对吴地音乐进行概述;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吴地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之意义进行分析;第三部分阐述了两者相结合的一些具体举措;第四部分总结了的音乐教育与吴地音乐相结合对其他高校的启示,得出结论:吴地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能推进吴地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能推进高校音乐系的办学特色。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吴地音乐地方高校结合传承发展办学特色
目 录
一、引言································································1
(一)前人的研究成果·················································3
二、吴地音乐概述························································5
三、吴地音乐与音乐教育结合的举措····························6
(一)成立“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6
(二)举行吴地音乐文化研讨会··········································8
(三)师生开展吴地音乐文化研究课题···································9
(四)吴地音乐进课堂·················································11
四、吴地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意义··································13
(一)推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13
(二)促进高校学生了解传统音乐文化···································13
(三)突出地方高校办学特色···········································13
五、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一、引言
处于苏南高校音乐系的我们,自入学以来,亲自经历了我系与吴地音乐文化相结合的相关课程与实践活动,如“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于2012年5月成立,去年五月,我系还召开了“吴地音乐文化研究”研讨会,部分老师将吴地音乐带进课堂等等,这些都使得我加深了对吴地音乐文化的了解,也萌发了我从事此课题研究的想法。近年来,随着我校“扎根地方办学”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音乐系不少教师也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地方音乐文化融入教学科研活动中,才能做到教学科研与地方文化建设的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2004年正式升本的一所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自升本以来,学校领导以及基层教学单位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实施“校地互动”的问题。可以说,对于“校地互动”的研讨和实施是全方位的。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校地互动”,将它与学校发展规划紧密相连,进而配套产生了一系列的校地互动的实施方案,包括最重要的“人才培养方案”。
因此,音乐系教师近年来相继地开展了多项与吴地音乐文化有关的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葛绝教授2009年成功申报省教育厅哲社课题“高校音乐教育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互动研究”,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相关老师的多篇论文在2011年《学报》上以专栏的形式发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远在周秦以前及周秦时代,奴隶主和封建领主所制定的一切典礼音乐、舞蹈和贵族阶级所享乐的音乐都是劳动人民所创造的,都是来自民间的??春秋战国时代的各国诸侯和秦始皇、秦二世都爱好民间音乐。”“当传统艺术与时代需求相遇时,其特点必须保持,但同时也必须自觉适应、相容时代需求,使自己成为既符合时代审美的客观需求同时又具自身独有特色的艺术奇葩。与时俱进是一切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应有的姿态,这就要求文化遗产要“动”起来。”“从曲调上来说,常熟的白茆山歌常见四句头、孟姜女调等,具有山歌特有的“字密腔长”的特点,音乐较为精炼。作为地方高校音乐工作者,笔者曾尝试做一些改编白茆山歌的工作。”史琳老师也是2007年我校引进人才,进入音乐系后,她在江南宣卷方面研究成绩喜人,先后获得江苏省教育厅、文化厅,国家教育部、文化部课题多项,其专著《胜浦宣卷》也于2010年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诸炜老师从2005年开始,涉足苏州弹词和古琴艺术研究,成功申报苏州市哲社重点课题,先后在《人民音乐》、《黄钟》等核心期刊发表相关论文。王小龙老师,2003年开始对白茆山歌进行研究,发表了系列论文多篇,曾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目前在古琴艺术和吴歌研究方面取得诸多成果。他的研究现在有部分已经转化为当地的音乐表演实践,创编曲目多次获得地方文艺部门表彰。张柏铭老师在虞山琴派的律制应用方面也有研究,论文曾在韩国国际学术会议上进行宣读。丁卫萍老师也开始关注古琴在当代常熟的发展。青年教师耿仁甫、林友、戴维娜等也均获得了与吴地音乐相关的校级课题。2012年5月9日,“吴地音乐文化研究所”也在挂牌成立。为我校的音乐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创造了一个新的平台。此后,学校还展开吴地音乐文化研讨会。
以上种种事例都为我撰写论文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因此,我想将这些整理成文,将我系音乐教育与吴地音乐文化研究相结合的一些举措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提炼,从而构成我的论文框架,并希望这些工作可以为我系音乐教学与吴地音乐文化进一步相结合,突出我系办学特色做一些工作,并期待这些工作能为高校音乐类专业探索在办学方式和特点上如何与当地先进音乐文化相结合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21世纪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斗争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它是宝贵的财富,是音乐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很多高校都在尝试着探索高校的音乐教育与地方特色相结合,比如说,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该学院比较注重对外交流演出、师资水平的提升,为此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还聘请到首批“苏南地方音乐课程特聘教师”, 为今后推动音乐学院的教学工作埋下伏笔。该学院也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出一专多能的技术。在2008年,该校将地方音乐文化资源运用到学校的音乐教育中。为此,他们还成立了“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这样一个平台对苏州科技学院进行音乐艺术文化研究来说是一大优势,该校可以好好利用这一平台推进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从而进一步的促进地方音乐和校本课程的结合,将“校地互动”落实到实处。7月7日,由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和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联合发起创立的苏南地方音乐白茆山歌研究基地也成立了,将白茆山歌引进了音乐课堂,这不仅传承和发扬了白茆山歌的历史文化,也突出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这些事迹足以表明苏州科技学院对地方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育结合的重视。紧接着又举办了“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讨会”,研讨会上,本校领导就研究所开办以来所作出的成就和一些不足,并对研究所未来的工作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除此之外,莅临参加会议的其他高校的领导也对高校音乐教育如何与地方文化资源接轨,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海安花鼓震动天安门广场,吕四渔民号子响彻人民大会堂,南通民间音乐传遍四面八方,可见南通的民间音乐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可是如此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收集起来也是积极困难的。南通大学音乐系副教授詹皖凭着自己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和体认,对民间音乐文化进行探索和发掘。可是真正的去接触,才深知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研究的艰难性,民间传统音乐资源多为口头形态,靠口耳相传,大部分都没有固定的形态。由于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有的传统音乐已经消失,湮灭,搜寻起来十分困难。俗话说得好,万事开头难,所以詹皖并没有被这巨大的工作量和困难所吓倒,不但没有知难而退,反而迎难而上,还完成了论文《南通地方性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研究》,并且得了奖。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面南通民间音乐的研究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其次是南通地区系南边的长江与北边的黄河、淮水挟带的泥沙冲积而成的江海平原,因而随着滚滚长江水带来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与黄淮文化交汇融合,形成独特的江海文化。就如南通方言是个“方言岛”样的有着特异性,南通音乐文化同样别具风貌。所以这为南通的民间音乐的主体南通民歌提供了广泛的题材、丰富的内容和别具一格的形式。研究这一宏伟的项目当然需要一个平台,因此他创办了“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室”,通过这一平台,他组织师生翻阅历史文献。詹皖还带领师生经常深入田头陌间、海港渔舟、工厂车间,广泛采风、记谱录音,获取了大量原始资料。有的歌手传人已年迈力衰,幸好及时抢救,使优秀音乐遗存不致人亡曲失。南通民间音乐资源丰富,除了民歌,还有一些小调、号子、山歌。詹皖是南通大学音乐系的副教授,因此他想通过学校这一大的平台,培育学生传承南通民间音乐文化。他将那些民歌手、山歌号子的传人请上讲台。民歌、山歌走进学生的课堂,学生亲聆民间音乐人的演唱,培养学生对民间文化的热爱之情和学习兴趣。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1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