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笛曲《秦川抒怀》的音乐风格院系

浅析笛曲《秦川抒怀》的音乐风格院系[20191218143035]
内容摘要:中国竹笛是一件极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音色优美,长于表达深沉广博情感的乐器。从古代开始,笛子就开始慢慢从中国西北区域传到各地。由于每个地方发展不同,也融入了各地域不同的风格特点,所以也形成了多种色彩的地方流派。竹笛分南北流派和地方流派,在这里我将在研究陕西笛曲,论述陕西笛曲的演奏风格。本文将着重从《秦川抒怀》的演奏特点、风格和演奏上来分析,使读者能更加的了解陕西笛曲的音乐风格。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秦川抒怀马迪陕西笛曲演奏风格
目 录
引言 1
一、乐曲《秦川抒怀》简介 1
二、 作者创作思路和理念 2
(一) 作者简介2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思路..2
三、《秦川抒怀》曲调风格及其演奏技巧风格浅述 4
(一)、《秦川抒怀》的曲调风格 4
(二)、气息的运用对《秦川抒怀》曲风的影响 4
(三)、具有浓郁地域风格的演奏技巧 4
(四)、演奏处理 5
1、引子部分——开门见山
2、慢板部分——叙事性
3、小快板、快板——自豪与热情
4、展开部分——期待美好的未来
四.继承和发展“长安乐派”...................................................7
(一)、《秦川抒怀》奠定了“长安乐派”的基础................................7
(二)、陕北民歌对《秦川抒怀》风格性特征的演奏技巧的影响 7
(三)、马迪赋予《秦川抒怀》的生命—“美” 8
总 结 9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引言
竹笛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乐器。至今已经8000年的历史。在八十年代以及九十年代后,笛子的艺术很快的发展起来。这与笛子具有它独特的穿透力的音色以及不断创新的音乐曲目和技巧演奏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这样不断的发展,急剧增加了竹笛艺术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其中竹笛演奏艺术方面的问题和各个流派的风格特点是值得我们去不断探索与追求的。
当今笛界,百家争鸣!南北两派竹笛名家都有其不同的音乐表现风格。他们有的精通于表现优美的“南音”;有的则擅长于表现大气磅礴的“北音”;更有“南北兼修、忆皆通”者!但是,无论南排还是北派,马迪老师在那篇八百里秦川大地之上,则是独领风骚,自成一派,开创了“长安笛派”。马迪老师早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秦川抒怀》鲜明的表现出了那八百里秦地上的笛曲的魅力。作者查阅了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面的相关资料,发现很少有人对《秦川抒怀》的演奏技巧和风格上进行阐述,在这里笔者将试图从《秦川抒怀》的演奏技巧中来体现陕西笛曲的风格特点以及演奏特色,使之进一步的了解陕西笛曲,这样让听众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八百里秦川的音乐特点以及马迪老师的音乐创作的灵魂。
一、乐曲《秦川抒怀》简介
笛子名曲《秦川抒怀》为笛子演奏家马迪于一九八○年所创作。此曲奔放、委婉,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西北乡土情韵。
笛子独奏曲《秦川抒怀 》一开始就会给人一种兴奋不已的感觉。乐曲引子激昂有力,自由奔放,接着转入慢板,似乎在叙述着关中大地淳朴的风土人情,紧跟着展开一幅八百里秦川壮丽景象的长画卷。在自豪与热情中,画卷慢慢展现,舒展地呈现在听者眼前;结尾,乐曲突然转慢,又好象是小心翼翼的将画卷收起,但画中的景象却深深的刻入听者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
关中大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同样是戏剧,秦腔和其他剧种不同,如川剧、京剧、豫剧,秦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吼。秦腔要吼出来,这样才能感受那种秦川气氛。那种大气豪爽生灵的展现出来。《秦川抒怀 》中的“碗碗腔”是借用于皮影戏,采用秦腔曲牌,将板胡中的特殊压弦法运用到笛曲当中,创造出了笛子的新技巧“压揉音”,使丝竹乐器也能吹出类似于板胡的 “碗碗腔”效果。
二、作者创作思路和理念
(一) 作者简介
“马迪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华笛文化研究所常务理事、竹笛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的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仪器的分级评价专家委员会。。一级演奏员。”
马老师1956年出生于古城西安。八岁接触竹笛开始学习竹笛,1978年考入西安音乐学院,并跟随元修和老师继续进修竹笛。1980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进修班,先后收益与陆春龄等著名的笛子大师。1982年毕业后,在陕西省歌舞剧团担任首席笛子演员。现任教于西安音乐学院本科生导师,西安文理学院音乐系教授。
马迪老师生长的背景让大家想到古城西安的昔日容貌。如今,虽然美景一去不复,但是他文化底蕴的醇厚、历史内涵丰富,仍然蕴含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马迪老师,是在这片古丝绸之路起点生长的长安人,他既传承着传统笛子的演奏方法,又创造了笛子许多新技法(如:指气刹音、揉音、摸音等),更加丰富了笛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成为我国西安音乐的杰出代表人之一。他集众演奏家之长,刻苦研究,形成了刚柔并济、古今结合、南北交融的音乐风格。他集演奏和作曲于一身,秦风古韵在一支竹笛中表现的一览无余,让大家感受到八百里秦川浓烈的西北风情
(二)具有地方特色的创作思路
第一,马迪老师创作的灵感来自于戏曲音乐、传统音乐和民歌。陕西的人文、地域、语言和民歌是他的起源。从地域上说,陕西省包括陕南、陕北和关中等几个地方,唐代后比较贫穷,气候也不好,灾害延绵。正式因为地域差异、语言不同、人文气氛的影响,陕西人的性情才变得刚烈、豪爽,之后各创作家便创作出了沧桑的当地民歌。陕西的民歌体裁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等组成,激情豪放的“信天游”最被世人广泛流传,另外还有二秧歌、秦腔等。还有就是由于西安古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宫廷中还有很多器乐,当然民间乐器也开发出很多乐器。从唐朝至今,唐朝音乐为陕西的音乐奠定了很多基础,也产生出很多类别。“从古代音乐的调式上来看,其中调式商、徵、羽三种调式,大多向下属宫音系统转调,多四、五度连续回返跳进,它的调比较单纯。”另外,还有带有地方特色音阶出现,如燕乐,偏音4和降7,也加入了戏曲中的哭腔和苦音等。结合上述的音乐元素,就形成了“秦风古韵”这样的一种具有特色的音乐风格。马迪生长于秦地,受当地的历史文 化影响,总结并运用着这一独特的音乐风格,便形成了马氏独特曲风。《塞上风情》、《秦川抒怀》、《赶牲灵》等经典曲目都是根据当地的舞歌和民歌改编而来;《秦腔曲牌》和《秦川抒怀》一样,都是根据秦腔牌子曲改变而成,在欣赏之时,让听者能身临其境的感受秦川大地的大气磅礴,更能让人感受到秦地的历史。
第二,创作的基础在立足在地方特色上,但也要敢于开拓创新。当《赶牲灵》和《秦川抒怀》等许多作品被大家认可后,马迪将创作的灵感转移到其它领域。2001年,他结合唐代王维诗人的《使至塞上》中的意境,用音符深刻的描绘出了商队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行程,结合西域时的音调,将异域风情演绎的淋漓尽致。此曲一经问世,得到了很多竹笛名家的认可,在笛界音乐中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创作完《秦川抒怀》后,马迪延续了自己的创作,利用对之前的创作灵感,他相继写出了《望乡》、《看秧歌》等作品。也许是刚跨入21世纪给马迪带来了创作的灵感,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作者借景抒情,而且是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的感悟以和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充分地体现出了作者对“美”的深刻理解。
其三,马迪有很多种创作形式。配器和与笛子构成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他创作的有笛子独奏曲、笛子二重奏、笛子与乐队、排箫曲等不同类型的作品。在马迪的创作中,也采用较为抒情的几种调的笛子,有E调和F调以及能够表达出意境的低音大笛,无膜低音笛是马迪最擅长用的低音笛,无膜低音笛具有特别的音色和贴别的质感,相对于其它类型的笛子来说,它可以更加深刻的表达出乐曲深层次的内涵。
马迪所创作的每一首曲子都被人久吹不腻,堪称经典,这源于他创作时非常强调乐曲旋律的连贯性和耐听性。他创作时总是不追求“量”而力求保证“质”。心里有了旋律就大致写下来,经过自己反复的哼唱,慢慢推敲,细细修改,才谱写出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上等的器乐作品不仅仅需要优美的主旋律呗,而且主旋律和配器要配合的非常融洽。除了运用很多比较传统的音型节奏,马迪的配器中还加入了许多具有特色的和地方色彩的音乐,运用了“你繁我简、你简我繁”的手法,加上复调的穿插,使得作品层次分明、跌宕起伏、意境幽远。正是由于他对乐曲的苛刻要求、巧妙的构思,才有了这一部部精妙绝伦的传世之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