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彝族歌舞的艺术特色
浅析彝族歌舞的艺术特色[20191218144500]
内容摘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歌唱艺术非常丰富。彝族音乐种类丰富,有着鲜明浓郁的色彩,主要体裁有民歌,器乐,舞蹈,戏剧等。彝族民歌形式和内容广泛,且有着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在生产劳动,节日和婚礼葬礼等活动,他们也会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彝族舞蹈也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彝族有着耀眼的音乐文化,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音乐创作者利用音乐素材创作了不少广为流传的歌曲,让彝族音乐能够走出民族的藩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彝族歌舞是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他们用演唱民歌来表达自己想象中对美的认知去感受美,创造美,展现美。再加上彝族舞蹈婀娜多姿的体态,种类丰富的表现形式,其自身就是审美价值中需求的对象,包含了彝族文化的真善美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总和。彝族世世代代也从这些有着独特魅力的歌舞艺术中耳濡目染,彝族歌舞具有无法替代的音乐艺术研究价值,是稳固和维系彝族人民同心同德的重要精神桥梁,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彝族民歌彝族舞蹈烟盒舞特色深远影响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彝族歌舞追流溯源 2
三、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3
(一)民歌形式种类的多样 3
(二)彝族民歌的民族特色 5
四、彝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6
(一)舞蹈形式种类的多样6
(二)彝族舞蹈的民族特色—举例彝家“烟盒舞” 8
五、彝族歌与舞的结合--以凉山地区彝族歌舞为例 9
(一)凉山地区民歌舞蹈渊源 9
(二)舞必歌,歌带舞的突出特点 10
六、新的时代,新的特色11
七、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一、引言
初次接触彝族歌舞,是在高中时期音乐统考的声乐曲目《赶圩归来阿哩哩》,再次接触到彝族音乐是在大学时期学习的古筝曲目《彝族舞曲》,被其旋律深深吸引,逐渐对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且开始关注彝族歌舞艺术的信息。
彝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优秀的民族歌舞艺术是前人及现代人的音乐文化的结晶和宝贵财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用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角度,来激励我们积极地学习民族音乐。彝族民歌和舞蹈在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花苑中,是一个极富特色且影响深远的类型。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典型样式,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彝族歌舞艺术特色的探索与研究,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希望能够对彝族歌舞的传承发展保护工作有所帮助,让更多人来了解彝族歌舞及其独特魅力,同时对继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二、彝族歌舞音乐追源溯流
我们的祖国拥有56个民族,彝族作为少数民族有着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彝族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我们得知,全国各个区域彝族少数民族人口就有6572173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彝族仅自称和他称就达到77种之多有撒尼、阿西、诺苏、纳苏、米撒泼、罗武等称呼。1949年中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体察民情、统一该少数民族意愿,正式定名统称为彝族。彝族主要聚集在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区,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六盘水地区、 毕节地区、 西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从总体上看,“大分散、小聚居”为彝族主要的居住形式,当然,彝族各支系之间又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异性,当然各支系之间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应运而生。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与内容因为在不同区域存在,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性和地域特点,所以彝族的音乐种类才丰富多彩。
彝族音乐种类形式众多,有着不同的特征。有舞蹈,戏剧,音乐,器乐和其他类型。彝族的民歌演唱特点在于具有多元化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彝族音乐分为两大区域,以大小凉山和坝区为界。一块是一般采用每句五个音节并且用彝语演唱的形式, 另一块区域是一般采用结构大多七言四句且是用汉语演唱的形式。在坝区的彝族民歌又常被当地人民习惯地分为撒尼民歌、撒梅民歌、尼苏民歌、阿哲民歌、阿细民歌、花腰民歌等。在品种繁多的彝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山歌、风俗歌、情歌、劳动歌、小调、儿歌、叙事歌这些类型。彝族民间舞蹈同样种类丰富,一般来说, 一个舞种常常不同支系导致名称和跳法的不相同, 有些舞种即使是同一支系中的也会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各族音乐百花齐放,彝族歌舞艺术被良好地发展与传承,彝族音乐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和现在社会相适应的水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拥有更好的未来。
彝族民歌绚丽多彩,量大面广,它既有着历史的深度, 又有着社会的广度。就音乐艺术而言,它有着被称为色彩斑烂远古的“活化石” — 《蜜郭》, 也有现代流行的“ 迪斯科” — 《咕嘛调》, 在歌唱内容上讲,不仅记录了人类的繁衍(包括神话色彩的)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民情这些系列史实事件,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人们的意愿、追求与情操。彝族民歌不仅是彝族人民劳动的得力助手, 也是生活的精神食粮, 还是与恶势力斗争的锐利武器,更在男女婚恋中起着“高级超导体”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彝族民歌大都是靠口耳相传,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内容极为丰厚, 风格和形式又十分多样,有着其独特魅力所在。
三、传统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民歌形式种类的多样
爱唱歌,从古至今彝族人民的生活就是歌唱的日子。彝族有一句谚语说道:“ 有嘴不会唱, 白活在世上”。彝族民歌具有广泛的设计内容,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形式。彝族主要生活在一个地形复杂的地区,分别有黑彝、白彝、鲁屋、干彝四个大的支系。不仅彝族民歌演唱的方法各个分支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小调通常也不相同。例如在西山的彝族只会称其作“唱梅葛”,但在云南大姚、姚安、永仁等地就被叫做“梅葛”。 东山彝族人民生活,即使在同一个县叫法也不一样,被称为“左脚”或者“山歌“,用不同的旋律。云南元谋,武定的彝族附近会称之为 “家歌”或者称为“小歌”。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历史文化这一系列相关活动,都能够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论古说今、谈天说地可以通过叙事歌来表达;当婚丧嫁娶、祭神节日、起房屋等通过风俗歌来表现;年轻人互相表达爱意时就通过山歌来互诉情思。彝族人民热爱歌唱,不光光是彝族重要的风俗传统,也是彝族人民的娱乐方式。接下来介绍彝族民歌的各个种类和相关特征:
(1) 叙事歌 人们对长篇史诗和叙事诗这类歌曲的歌唱被彝族人民称作叙事歌。其中包括:“哑莫”、“梅葛”、“多西调”、“哝衣”、“阿噻调”等。
(2) 山歌 彝族的山歌有: “阿拜勒 ”、“ 阿的鸟”、“杂调”还包括只唱不跳的“跌脚调”等。彝族山歌曲调和内容都很丰富,创作也比较随性,大都是即兴之作。
(3)小调 小调和山歌较类似,当然也有明显的区别,小调较之山歌曲调更为完整,更富有旋律感,特点在于小调大多曲调固定,使用装饰音频繁。自古流传下来的的小调歌词繁多,固定的小调占大多数,但也不乏少数歌唱家的即兴之作。民歌之中小调所占比例不少,比如 “四弦调”以及情歌的一部分、“左脚调”的一部分。
(4)儿歌 儿童歌唱的曲目被称作“儿歌”。彝族人民叫它作“娃娃梅葛”,音域一般在五度到八度之间,音域很少超过十度。歌词可爱生动,曲调短小活泼, 例如:《手牵手》等歌曲的曲调与歌词都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儿童的活泼好奇欢愉等心理特点。
(5)劳动歌 彝族人民也通过歌声来为日常劳动加油鼓劲,跟着劳作的节奏,边歌唱边干农活,越来越有劲。例如在砍樵时候歌曲“砍樵把调”应运而生,而在耕牛犁田时,“牛歌”边唱边劳作就很应景了,舂米磨面的时候也有相应的歌曲可以吟唱。这类在劳作时应运而生的歌曲,称作为劳动歌。
(6)风俗歌 在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唱民歌。风俗歌曲调基本上是固定的。起房盖屋, 节日聚会喝酒,建造房屋,婚礼和葬礼等节气庆典必不可少的就是风俗歌。彝族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嘹亮高亢。不同的曲调伴随着不容的歌曲表现形式, 有的曲调节奏鲜明、轻松短小,而有的曲调与前者差别较大,相对平稳很多, 没有太大的波动,跳跃性不大,还有的风俗歌节奏鲜明、曲调流畅,有的则是热情高亢,奔放活泼的曲调。
(7)爱情歌 形式内容最丰富的彝族民歌类型就是爱情歌。一般爱情歌分为短篇、长篇情歌两种。短篇爱情歌由上下两句构成,采用对唱或独唱的形式,有着婉转优美的曲调。长篇情歌多是齐唱为主,云南的“四大腔”在长篇抒情中更具有代表性。著名的“四大腔”是在云南石屏、建水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产生,不仅是年轻男女风俗传统中的社交联谊,而且对他们恋爱联姻也有着重要关系。“吃火草烟”就是彝族当地人对这项活动的称呼,“四大腔”包含有“四腔”、“海菜腔”、“五山腔”和“山药腔”这四种。因为尼苏人居住在四个不同的区域,慢慢也就形成了四种大型抒情有着固定程式的套曲形式。“四大腔”中每个曲腔都包含3个部分,也有5个部分,布局完整,有着不同风格和层次。演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各腔之间并不是绝对迥异的,相互之间还是有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彝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核心音调在整套曲目中被叫做“拘腔”,作用是让套曲音乐的主题更为鲜明。“山药腔”的第一段“拘腔”的音调就被改编作我们熟悉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至今仍然被人传唱。例:《彝族舞曲》
内容摘要:彝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舞蹈和民间歌唱艺术非常丰富。彝族音乐种类丰富,有着鲜明浓郁的色彩,主要体裁有民歌,器乐,舞蹈,戏剧等。彝族民歌形式和内容广泛,且有着丰富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在生产劳动,节日和婚礼葬礼等活动,他们也会用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彝族舞蹈也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彝族有着耀眼的音乐文化,被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所喜爱,音乐创作者利用音乐素材创作了不少广为流传的歌曲,让彝族音乐能够走出民族的藩篱,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彝族歌舞是彝族人民对美的追求,他们用演唱民歌来表达自己想象中对美的认知去感受美,创造美,展现美。再加上彝族舞蹈婀娜多姿的体态,种类丰富的表现形式,其自身就是审美价值中需求的对象,包含了彝族文化的真善美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总和。彝族世世代代也从这些有着独特魅力的歌舞艺术中耳濡目染,彝族歌舞具有无法替代的音乐艺术研究价值,是稳固和维系彝族人民同心同德的重要精神桥梁,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宝贵财富。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彝族民歌彝族舞蹈烟盒舞特色深远影响
目 录
一、引言 1
二、彝族歌舞追流溯源 2
三、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3
(一)民歌形式种类的多样 3
(二)彝族民歌的民族特色 5
四、彝族舞蹈的艺术特色 6
(一)舞蹈形式种类的多样6
(二)彝族舞蹈的民族特色—举例彝家“烟盒舞” 8
五、彝族歌与舞的结合--以凉山地区彝族歌舞为例 9
(一)凉山地区民歌舞蹈渊源 9
(二)舞必歌,歌带舞的突出特点 10
六、新的时代,新的特色11
七、结语13
参考文献14
致谢15
一、引言
初次接触彝族歌舞,是在高中时期音乐统考的声乐曲目《赶圩归来阿哩哩》,再次接触到彝族音乐是在大学时期学习的古筝曲目《彝族舞曲》,被其旋律深深吸引,逐渐对这个民族的歌舞艺术产生兴趣,并且开始关注彝族歌舞艺术的信息。
彝族是我国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优秀的民族歌舞艺术是前人及现代人的音乐文化的结晶和宝贵财富。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用欣赏少数民族音乐的角度,来激励我们积极地学习民族音乐。彝族民歌和舞蹈在我国少数民族艺术花苑中,是一个极富特色且影响深远的类型。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典型样式,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彝族歌舞艺术特色的探索与研究,对所搜集资料的整理和归纳,希望能够对彝族歌舞的传承发展保护工作有所帮助,让更多人来了解彝族歌舞及其独特魅力,同时对继承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发展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二、彝族歌舞音乐追源溯流
我们的祖国拥有56个民族,彝族作为少数民族有着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彝族拥有无限的创造力。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中我们得知,全国各个区域彝族少数民族人口就有6572173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彝族仅自称和他称就达到77种之多有撒尼、阿西、诺苏、纳苏、米撒泼、罗武等称呼。1949年中国解放之后,党和政府体察民情、统一该少数民族意愿,正式定名统称为彝族。彝族主要聚集在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区,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和贵州省六盘水地区、 毕节地区、 西北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从总体上看,“大分散、小聚居”为彝族主要的居住形式,当然,彝族各支系之间又有着不可忽略的差异性,当然各支系之间独特的音乐风格也应运而生。音乐风格的表现手法与内容因为在不同区域存在,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性和地域特点,所以彝族的音乐种类才丰富多彩。
彝族音乐种类形式众多,有着不同的特征。有舞蹈,戏剧,音乐,器乐和其他类型。彝族的民歌演唱特点在于具有多元化的形式,独特的风格和色彩。彝族音乐分为两大区域,以大小凉山和坝区为界。一块是一般采用每句五个音节并且用彝语演唱的形式, 另一块区域是一般采用结构大多七言四句且是用汉语演唱的形式。在坝区的彝族民歌又常被当地人民习惯地分为撒尼民歌、撒梅民歌、尼苏民歌、阿哲民歌、阿细民歌、花腰民歌等。在品种繁多的彝族民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山歌、风俗歌、情歌、劳动歌、小调、儿歌、叙事歌这些类型。彝族民间舞蹈同样种类丰富,一般来说, 一个舞种常常不同支系导致名称和跳法的不相同, 有些舞种即使是同一支系中的也会因为所在地域的不同而具有其独特魅力。改革开放以来,各族音乐百花齐放,彝族歌舞艺术被良好地发展与传承,彝族音乐的发展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不断升华,才能达到和现在社会相适应的水平,这样才能与时俱进,拥有更好的未来。
彝族民歌绚丽多彩,量大面广,它既有着历史的深度, 又有着社会的广度。就音乐艺术而言,它有着被称为色彩斑烂远古的“活化石” — 《蜜郭》, 也有现代流行的“ 迪斯科” — 《咕嘛调》, 在歌唱内容上讲,不仅记录了人类的繁衍(包括神话色彩的)和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民情这些系列史实事件,生动真实地体现了人们的意愿、追求与情操。彝族民歌不仅是彝族人民劳动的得力助手, 也是生活的精神食粮, 还是与恶势力斗争的锐利武器,更在男女婚恋中起着“高级超导体”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彝族民歌大都是靠口耳相传, 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内容极为丰厚, 风格和形式又十分多样,有着其独特魅力所在。
三、传统彝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民歌形式种类的多样
爱唱歌,从古至今彝族人民的生活就是歌唱的日子。彝族有一句谚语说道:“ 有嘴不会唱, 白活在世上”。彝族民歌具有广泛的设计内容,独特的风格和多样的形式。彝族主要生活在一个地形复杂的地区,分别有黑彝、白彝、鲁屋、干彝四个大的支系。不仅彝族民歌演唱的方法各个分支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小调通常也不相同。例如在西山的彝族只会称其作“唱梅葛”,但在云南大姚、姚安、永仁等地就被叫做“梅葛”。 东山彝族人民生活,即使在同一个县叫法也不一样,被称为“左脚”或者“山歌“,用不同的旋律。云南元谋,武定的彝族附近会称之为 “家歌”或者称为“小歌”。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历史文化这一系列相关活动,都能够通过歌唱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论古说今、谈天说地可以通过叙事歌来表达;当婚丧嫁娶、祭神节日、起房屋等通过风俗歌来表现;年轻人互相表达爱意时就通过山歌来互诉情思。彝族人民热爱歌唱,不光光是彝族重要的风俗传统,也是彝族人民的娱乐方式。接下来介绍彝族民歌的各个种类和相关特征:
(1) 叙事歌 人们对长篇史诗和叙事诗这类歌曲的歌唱被彝族人民称作叙事歌。其中包括:“哑莫”、“梅葛”、“多西调”、“哝衣”、“阿噻调”等。
(2) 山歌 彝族的山歌有: “阿拜勒 ”、“ 阿的鸟”、“杂调”还包括只唱不跳的“跌脚调”等。彝族山歌曲调和内容都很丰富,创作也比较随性,大都是即兴之作。
(3)小调 小调和山歌较类似,当然也有明显的区别,小调较之山歌曲调更为完整,更富有旋律感,特点在于小调大多曲调固定,使用装饰音频繁。自古流传下来的的小调歌词繁多,固定的小调占大多数,但也不乏少数歌唱家的即兴之作。民歌之中小调所占比例不少,比如 “四弦调”以及情歌的一部分、“左脚调”的一部分。
(4)儿歌 儿童歌唱的曲目被称作“儿歌”。彝族人民叫它作“娃娃梅葛”,音域一般在五度到八度之间,音域很少超过十度。歌词可爱生动,曲调短小活泼, 例如:《手牵手》等歌曲的曲调与歌词都形象生动地体现了儿童的活泼好奇欢愉等心理特点。
(5)劳动歌 彝族人民也通过歌声来为日常劳动加油鼓劲,跟着劳作的节奏,边歌唱边干农活,越来越有劲。例如在砍樵时候歌曲“砍樵把调”应运而生,而在耕牛犁田时,“牛歌”边唱边劳作就很应景了,舂米磨面的时候也有相应的歌曲可以吟唱。这类在劳作时应运而生的歌曲,称作为劳动歌。
(6)风俗歌 在风俗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就是唱民歌。风俗歌曲调基本上是固定的。起房盖屋, 节日聚会喝酒,建造房屋,婚礼和葬礼等节气庆典必不可少的就是风俗歌。彝族民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嘹亮高亢。不同的曲调伴随着不容的歌曲表现形式, 有的曲调节奏鲜明、轻松短小,而有的曲调与前者差别较大,相对平稳很多, 没有太大的波动,跳跃性不大,还有的风俗歌节奏鲜明、曲调流畅,有的则是热情高亢,奔放活泼的曲调。
(7)爱情歌 形式内容最丰富的彝族民歌类型就是爱情歌。一般爱情歌分为短篇、长篇情歌两种。短篇爱情歌由上下两句构成,采用对唱或独唱的形式,有着婉转优美的曲调。长篇情歌多是齐唱为主,云南的“四大腔”在长篇抒情中更具有代表性。著名的“四大腔”是在云南石屏、建水一带彝族的尼苏支系中产生,不仅是年轻男女风俗传统中的社交联谊,而且对他们恋爱联姻也有着重要关系。“吃火草烟”就是彝族当地人对这项活动的称呼,“四大腔”包含有“四腔”、“海菜腔”、“五山腔”和“山药腔”这四种。因为尼苏人居住在四个不同的区域,慢慢也就形成了四种大型抒情有着固定程式的套曲形式。“四大腔”中每个曲腔都包含3个部分,也有5个部分,布局完整,有着不同风格和层次。演唱时由一人领唱,众人附和。各腔之间并不是绝对迥异的,相互之间还是有紧密的联系,这也是彝族人民的重要文化遗产。核心音调在整套曲目中被叫做“拘腔”,作用是让套曲音乐的主题更为鲜明。“山药腔”的第一段“拘腔”的音调就被改编作我们熟悉的琵琶独奏曲《彝族舞曲》,至今仍然被人传唱。例:《彝族舞曲》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