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解法提取黄芪中皂苷类物质的条件优选(附件)
本人签名: 日期: 摘 要黄芪是豆科植物的一种,以根部作为药材,在我国的分布较为广泛,为更好的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本课题以提高黄芪总皂苷的提取率为衡量标准,采用酶解法对黄芪皂苷进行提取分离。本文对纤维素加酶量、温度、pH、时间进行单因素考察,再运用正交试验法优选出黄芪皂苷提取率的最佳工艺。研究确定的实验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了在pH为4.4、纤维素加酶量0.2g、温度60℃、酶解90min的条件下,黄芪皂苷的提取率为2.512%。目 录
1 概述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黄芪的概述 1
1.1.2黄芪的基本特征 1
1.1.3黄芪的功效 2
1.1.4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2
1.1.5黄芪皂苷的研究进展及药理作用 2
1.1.6黄芪皂苷的提取方法 4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
2.2 黄芪皂苷的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7
2.2.1标准溶液的制备 7
2.2.2黄芪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
2.2.3测定波长的选择 7
2.2.4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3 线性关系考察 8
2.3.1稳定性试验 8
2.3.2重复性试验 8
2.3.3回收率试验 8
2.3.4样品含量测定 9
2.4 黄芪皂苷的提取工艺流程 9
2.5 单因素实验 10
2.5.1酶的用量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2酶解温度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3酶解时间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4 pH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6 酶解法提取的正交试验 10
2.7 含量测定与得率计算 11
2.7.1总提取物的测定 11
2.7.2黄芪总皂苷的得率计算 11
3 实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5.2酶解温度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3酶解时间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4 pH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6 酶解法提取的正交试验 10
2.7 含量测定与得率计算 11
2.7.1总提取物的测定 11
2.7.2黄芪总皂苷的得率计算 11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黄芪皂苷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12
3.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13
3.2.1酶的用量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3
3.2.2酶解温度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3
3.2.3酶解时间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 15
3.2.4 pH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3
3.2.5单因素实验分析总结 16
3.3 酶解法提取黄芪皂苷的工艺优选 16
3.3.1正交试验设计 16
3.3.2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17
3.4 总结 18
全文总结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1 概述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黄芪的概述
黄芪乃补气之圣药,是最常用的药材之一,首载于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迄今已有2000 多年悠久的药用历史[1],它的安全性也是有充分实践证明的。我国是一个天然药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临床应用及生活中等许多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自21世纪以来,绿色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研究的主题,国家利用现有的绿色天然药物资源来预防并有效治疗疾病,故追求生命的自然健康己成为本世纪的重点,医疗模式也由之前的单纯治疗型转变为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植物药就成为人类预防、治疗疾病的理想天然药物,很好的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发现的一些以黄芪为主原料的中成药在世界上已经达到200多种,如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黄芪甲苷注射液、参芪颗粒、玉屏风颗粒、复芪止汗颗粒等。因此,对黄芪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的研究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1.2 黄芪的基本特征
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是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的干燥根[2]。该植物约有1600种,多年生草本,羽状复叶,卵形、披针形或现状披针形,被白色绒毛或近无毛,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根垂直向下生长可以达到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茎直立形生长,上面部分分枝较多,有细细的棱,呈“鸡爪形”,质量差。黄芪适宜在气候凉爽、土地资源肥沃且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它多生于灌木丛、茂密的林间或干早向阳的山坡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抗旱、耐寒能力较强,但怕热怕涝,气温过高、湿度过大将会抑制植株生长,引起根部腐烂,导致药材生长缓慢。近年来,由于人们进行长期大量、无节制的采挖,导致黄芪药材野生资源正在在不断的减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黄芪资源己经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1.1.3 黄芪的功效
黄芪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遍布生长在我国各地,其中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前苏联、朝鲜,蒙古地区也有分布,其中以栽培的黄芪药材质量为最好,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并大量出口,因产于陕西绵山这一带,习称“绵芪”或“西黄芪”;生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的,称为“北黄芪”。黄芪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补气圣药[3],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说它味甘甜,性微温,嚼之有豆腥味,在中医理论中归肺、脾、肝、肾经,全身上下之皆能补益气,是补气的圣药。因此,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意在表明用黄芪以茶代水喝,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及保健的作用,因为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以利尿消肿、益卫固表、托疮生肌、托毒排脓、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等功效,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1.1.4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芪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以蒙古黄芪为例,其化学成分为[4]:多糖类:含葡聚糖AG1、AG2,两者都具有促进免疫作用,所包含的杂多糖大部分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AMonS,主要由L阿拉伯糖、D半乳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18:18:1:1)组成。
黄芪植物中含有的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质30多种,主要有槲皮素、芦丁、山奈酚、异鼠李素、鼠李异柠檬素等多种黄酮苷元以及异槲皮苷等黄酮苷。
黄芪中另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皂苷类,为主要的天然活
1 概述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黄芪的概述 1
1.1.2黄芪的基本特征 1
1.1.3黄芪的功效 2
1.1.4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2
1.1.5黄芪皂苷的研究进展及药理作用 2
1.1.6黄芪皂苷的提取方法 4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7
2.2 黄芪皂苷的含量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 7
2.2.1标准溶液的制备 7
2.2.2黄芪药材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7
2.2.3测定波长的选择 7
2.2.4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3 线性关系考察 8
2.3.1稳定性试验 8
2.3.2重复性试验 8
2.3.3回收率试验 8
2.3.4样品含量测定 9
2.4 黄芪皂苷的提取工艺流程 9
2.5 单因素实验 10
2.5.1酶的用量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2酶解温度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3酶解时间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4 pH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6 酶解法提取的正交试验 10
2.7 含量测定与得率计算 11
2.7.1总提取物的测定 11
2.7.2黄芪总皂苷的得率计算 11
3 实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2.5.2酶解温度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3酶解时间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5.4 pH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0
2.6 酶解法提取的正交试验 10
2.7 含量测定与得率计算 11
2.7.1总提取物的测定 11
2.7.2黄芪总皂苷的得率计算 11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黄芪皂苷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12
3.2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13
3.2.1酶的用量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3
3.2.2酶解温度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3
3.2.3酶解时间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 15
3.2.4 pH对黄芪总皂苷得率的影响 13
3.2.5单因素实验分析总结 16
3.3 酶解法提取黄芪皂苷的工艺优选 16
3.3.1正交试验设计 16
3.3.2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17
3.4 总结 18
全文总结 19
参考文献 20
致谢 22
1 概述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黄芪的概述
黄芪乃补气之圣药,是最常用的药材之一,首载于我国古代第一部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迄今已有2000 多年悠久的药用历史[1],它的安全性也是有充分实践证明的。我国是一个天然药物资源丰富的国家,在临床应用及生活中等许多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自21世纪以来,绿色健康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研究的主题,国家利用现有的绿色天然药物资源来预防并有效治疗疾病,故追求生命的自然健康己成为本世纪的重点,医疗模式也由之前的单纯治疗型转变为预防与保健相结合的模式,因此,植物药就成为人类预防、治疗疾病的理想天然药物,很好的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我国发现的一些以黄芪为主原料的中成药在世界上已经达到200多种,如黄芪口服液、黄芪注射液、黄芪甲苷注射液、参芪颗粒、玉屏风颗粒、复芪止汗颗粒等。因此,对黄芪药材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的研究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1.1.2 黄芪的基本特征
黄芪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是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var.monghholicus(Bge.)Hsiao或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Fisch.)Bge. 的干燥根[2]。该植物约有1600种,多年生草本,羽状复叶,卵形、披针形或现状披针形,被白色绒毛或近无毛,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质,根垂直向下生长可以达到1米以上,俗称“鞭竿芪”,茎直立形生长,上面部分分枝较多,有细细的棱,呈“鸡爪形”,质量差。黄芪适宜在气候凉爽、土地资源肥沃且富含腐殖质、透水力强的砂质土壤中生长,它多生于灌木丛、茂密的林间或干早向阳的山坡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处。抗旱、耐寒能力较强,但怕热怕涝,气温过高、湿度过大将会抑制植株生长,引起根部腐烂,导致药材生长缓慢。近年来,由于人们进行长期大量、无节制的采挖,导致黄芪药材野生资源正在在不断的减少,因此,合理开发利用黄芪资源己经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也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
1.1.3 黄芪的功效
黄芪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遍布生长在我国各地,其中蒙古黄芪主产于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省区;膜荚黄芪主产于陕西、宁夏、甘肃、新疆、前苏联、朝鲜,蒙古地区也有分布,其中以栽培的黄芪药材质量为最好,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并大量出口,因产于陕西绵山这一带,习称“绵芪”或“西黄芪”;生产于黑龙江、内蒙古的,称为“北黄芪”。黄芪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补气圣药[3],在《神农本草经》中将其列为上品,说它味甘甜,性微温,嚼之有豆腥味,在中医理论中归肺、脾、肝、肾经,全身上下之皆能补益气,是补气的圣药。因此,在民间也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常喝黄芪汤,防病保健康”,意在表明用黄芪以茶代水喝,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及保健的作用,因为黄芪茶能补中盖气,而且补而不腻,可以利尿消肿、益卫固表、托疮生肌、托毒排脓、增强机体免疫力、延年益寿等功效,若熊再加上枸杞、党参、茯芩等药材一起冲泡,效果更好。
1.1.4 黄芪的化学成分研究
黄芪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以蒙古黄芪为例,其化学成分为[4]:多糖类:含葡聚糖AG1、AG2,两者都具有促进免疫作用,所包含的杂多糖大部分为水溶性酸性杂多糖AMonS,主要由L阿拉伯糖、D半乳糖、D半乳糖醛酸、D葡萄糖醛酸(18:18:1:1)组成。
黄芪植物中含有的黄酮或黄酮类化合物质30多种,主要有槲皮素、芦丁、山奈酚、异鼠李素、鼠李异柠檬素等多种黄酮苷元以及异槲皮苷等黄酮苷。
黄芪中另一类重要的有效成分皂苷类,为主要的天然活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