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发病原因及用药情况调查与分析(附件)

摘 要痛风作为当前高发的疾病,引起了很多人的密切关注,为了更好地了解该病的病因及用药情况,纠正不良用药行为。本论文采用了自制问卷,在2个多月的时间里陆续对深圳平湖地区医院200名痛风患者进行调查,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80%的患者并不知道他们患病的种类;在发病原因上,不合理饮食的占20%,药物所致的占20%,所占比例最高;在用药方面,缓解痛风的药物中秋水仙素用的最多,占到30%;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使用率最高,占到35%;嘌呤类药物,鸟嘌呤使用率最高,占到30%;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中,别嘌呤醇使用率最高,占到59%;预防尿酸盐沉淀时有45%的患者使用利尿剂;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中,有40%的患者使用苯溴马隆。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痛风患者对发病的种类不了解;由不合理饮食引发痛风的所占比例最高;具体用药方面基本合理。所以建议相关专业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定期培训,使其充分了解该病的发病原因,尤其在饮食方面给予相应的指导,以利于降低此病的发病率。
目 录
1 引言 1
2 痛风的病因及治 2
2.1 原发性痛风 2
2.2 继发性痛风 2
3 痛风病的治疗 3
3.1 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 3
3.2 痛风各阶段的治疗 6
3.3 痛风的用药原则 8
4 痛风的预防 9
5 调查对象与方法 10
5.1 对象 10
5.2 方法 10
5.3 统计分析 10
6 调查结果与数据统计 11
7 讨论 14
结 语 15
参考文献 16
致 谢 17
附 录 18
1 引言
痛风(gout)是一类物质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导致尿酸盐结晶沉积软组织所致的一组代谢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炎畸形,常累及肾,引发慢性间质性肾炎和肾尿酸结石,痛风性关节炎常为该综合征的首发表现[1]。痛风的生化标志是高尿酸血症,与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已成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威肋人类健康的严重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痛风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在发达地区,我国富裕城区的痛风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痛风已逐渐成为一种富贵病。然而,目前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有限,且毒副作用大,患者常常不能耐受。因此,随着高尿酸血症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抗痛风药物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痛风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继发性痛风是由于某些疾病或药物导致尿酸排泄减少,从而形成高尿酸血症所致的痛风。原发性痛风发病因素主要有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生成增多两个方面,通常是在遗传基础上,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遗传因素决定了个体对痛风的易感性,而多种环境因素可能是触发痛风发作的外部原因。原发性痛风一般分为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及慢性关节炎期。虽然临床已有一些防治痛风的西药,使痛风的症状得到控制,但更多的临床资料表明,由于现有药物的限制,不良反应以及该病治疗药物品种少,导致药物选择受限,使痛风没有得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2]。因此,从中药天然药物中探索开发高效低毒治疗痛风的新药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2 痛风的病因及治疗
痛风是人体嘌呤代谢异常所致的一组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是其病变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根据发病原因,可将其分为原发性痛风和继发性痛风两种类型。原发性痛风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中男性约占百分之九十五,而女性往往在更年期后发病。继发性痛风除因先天性肾小管功能异常和慢性肾功能衰竭所致继发性痛风等。
2.1 原发性痛风
临床所见痛风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痛风患者亲属合并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痛风患者。已查明导致尿酸生成的嘌呤代谢中,引起酶的活性改变有酶基因突变的遗传基础。环境因素暴饮暴食,酗酒、食入富含嘌呤食物过多是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常见原因。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善,肥胖、高血压等代谢疾病患病率增加,也使痛风的病率增加[3]。
2.2 继发性痛风
引起体内尿酸生成过多的病因如白血病、淋巴瘤进展期,尤其是化疗后,真性红细胞计数增多症等。引起肾脏尿酸排出减少的病因如重症高血压、子痫致肾血流量减少,影响尿酸的滤过。任何原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先天性肾小管功能异常等,影响肾小管分泌尿酸的代谢异常,抑制肾小管尿酸的分泌。一些药物可引起高尿酸血症,如乙胺丁醇。影响血液尿酸浓度变化的因素,例如长期用利尿剂治疗、重度肾前性脱水,使血液浓缩、增加血液尿酸浓度[4]。
3 痛风病的治疗
3.1 治疗痛风的常用药物
痛风在急性关节炎期的治疗应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受累关节负重,持续至关节疼痛缓解后72h左右方可逐渐活动。应尽早应用下列药物控制关节炎,缓解症状。如下所述:
(1)秋水仙碱
对控制痛风性关节炎具显着性疗效当为首选。一般于服药后6~12h症状减轻,24~48h约90%以上的患者可得到缓解。常规剂量为每小时0.5mg或每2小时给1mg口服,直至症状缓解或出现腹泻等胃肠道副作用或虽用至最大剂量6mg而病情尚无改善时,则应停用。静脉注射秋水仙碱能迅速奏效,胃肠道副作用少。用法:秋水仙碱2mg,溶于10ml生理盐水,缓慢注射(注射时间不短于5min),如病情需要,隔6h后可再给予1mg,一般24h总剂量应控制在3mg以内。但应注意:如果静脉注射时药液外漏,则可引起组织坏死,应严加防范。此外,秋水仙碱除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外,尚可导致骨髓抑制、肝细胞损害、脱发、精神抑郁、上行性麻痹、呼吸抑制等。因此,原有骨髓抑制及有肝、肾功能损害患者剂量应减半,并密切观察。血白细胞减少者禁用[5]。
(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
对不能耐受秋水仙碱的患者尤为适用。此类药物与秋水仙碱合用可增强止痛效果,但应在餐后服用,以减轻胃肠道反应。常用的药物有吲哚美辛、吡罗昔康(炎痛喜康)、萘普生、布洛芬、保泰松和羟布宗等。其中以吲哚美辛应用最广。本类药物一般在开始治疗时给予接近最大剂量,以达最大程度地控制急性症状,然后在症状缓解时逐渐减量。
①吲哚美辛
开始剂量为50mg,每6小时1次,症状减轻后逐渐减至25mg,2~3次/d。此药可有胃肠道刺激、水钠潴留、头晕、皮疹等副作用,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症者禁用。
②布洛芬
常用剂量为0.2~0.4g,2~3次/d,通常2~3天内可控制症状,该药副作用较小,偶可引起胃肠道反应及肝转氨酶升高,应加以注意。
③保泰松或羟布宗
初始剂量为0.2~0.4g,以后每4~6小时 0.1g.症状好转后减为0.1g,3次/d.该药可引起胃炎及水钠潴留,偶有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有活动性溃疡病及心功能不全者忌用。
④吡罗昔康(炎痛喜康)
作用时间长,20mg/d,一次顿服。偶有胃肠道反应。长期用药应注意周围血白细胞数和肝、肾功能。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72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