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小麦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可通过增施氮肥增加小麦产量,但国内氮肥施用不合理导致氮肥利用率降低并带来许多环境问题。选择扬麦158与扬麦13,设置N1、N2、N3(低、中、高三种不同的施氮量,施氮量分别为:150、225、375kg?hm-2,后同),研究不同的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成熟期的株高、地上部分干物质重、产量构成因素等有显著影响,从而影响冬小麦的产量;扬麦158的各项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后减,扬麦13的各项指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减缓。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 3
1.1 试验区概况 3
1.2 处理与材料 3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3
1.3.1 生育进程 3
1.3.2 生长发育相关指标 3
1.3.3 产量相关指标 4
1.4 数据分析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不同的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4
2.1.1 生育进程 4
2.1.2 茎蘖数 4
2.1.3 株高 5
2.1.4 地上部分干物质重 6
2.2不同的施氮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7
2.2.1 产量 7
2.2.2产量构成 7
3 讨论与结论 8
3.1不同年代的冬小麦的生态特性的差异 8
3.2 不同的施氮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9
3.3不同的施氮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9
3.4结论9
参考文献: 11
不同的施氮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农学 李枚利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引言
引言
小麦是世界范围内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和贸易额最大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多,对于高产优质小麦的需求越来越大,尤其加入 WTO 后,国外小麦生产大国瞄准中国市场,使中国小麦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所以从长远来看,优质高产是我国小麦生产的永恒主题[1]。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中长期预测,到 2015 年、2020 年和 2030 年,全球小麦需求总量分别为 7.45 亿吨、7.78亿吨和 8.58 亿吨。据预测,2015 和 2030 年,我国小麦的需求将分别达到 1.4051 亿吨和1.7364 亿吨[2]。世界小麦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依靠扩大种植面积增加总产量;60 年代以后主要靠增加单产提高总产量。据 2005 年 FAO 资料可知,世界小麦种植面积为 21800 万公顷,总产 62250 万吨,平均每公顷产量 2885.7kg。中国的小麦面积占世界小麦面积 10.5%,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15.4%,因此中国小麦在世界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3]。
江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演变大体经历了7~8次更新换代,林作楫等从大的育种目标方向,认为可概括为4个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又有一定交叉。第一阶段在20世纪5060年代,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第三阶段大致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4]。品种演替最显著的变化是株高,20世纪50~60年代基本都在110cm以上,70年代降到90~100cm,80年代降到85cm左右,目前多数品种均在80~85cm,有的还降到80cm以下。生育期的演变,生育期随年代的增加而降低,2000~2006年的平均生育期较1950~1959年缩短了9d,较1960~1969年缩短了8.5d较1970~1979年缩短6.4d,较1980~1989年缩短4.2d,较1990~1999年的缩短2.7d[5]。
由于品种的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小麦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610]。冬小麦的千粒质量呈递增趋势、株高呈递减趋势;穗长、穗粒数和无效小穗数存在种间差异,但没有表现出随年代递增(减)的变化趋势[11]。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水平显著提高;单位面积上粒数的增加对产量提高起主要作用;穗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年代间没有显著变化,对产量提高所做的贡献并不明显[12]。
氮是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的一种元素,与磷和钾合称为植物营养的三要素。氮素是植物细胞原生质的重要组成成分,是组成氨基酸、蛋白质的必需化学元素,也是核酸、叶绿素及多种酶、维生素、植物激素的组成成分。适量的氮素能促进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发育,增加植株绿色面积,加强光合作用和营养物质的积累,协调群体发展,优化群体结构。氮是植物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个营养元素。氮在植物体内的平均含量约占干重的 1.5%,含量范围在 0.3%~5.0%。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一般集中于生命活动最活跃的部分(新叶、分生组织、繁殖器官)。因此,氮素供应的充分与否和植物氮素营养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农作物生育的有些阶段是氮素需求多,氮营养特别重要的阶段,例如禾本科作物的分孽期、穗分化期,棉花的蕾铃期,经济作物的大量生长及经济产品形成期等。在这些阶段保证正常的氮营养,就能促进生育,增加产量。进入作物体内的氮素,也可能经由可溶性氮的分泌,氮的挥发等方式而损失,这种损失主要发生在作物的顶部,尤其在开花至成熟期。
施用氮肥是提高作物产量最有效方法之一[13]。近年来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小麦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效率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14],二者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说明高产是基于高氮素利用和氮素分配率的结果[1516]。但超过适宜施氮量时,提高施氮量会导致小麦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下降。我国农业生产中氮肥利用率较低,氮素损失浪费比较严重[17],化肥的使用也使得土壤酸化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氮肥用量大,约占化肥总产量的 58%,氮肥用量适宜,对作物增产、节肥有良好的作用,它是合理施肥的重要环节之一[18]。前人研究表明,氮肥施用不合理不仅导致氮肥利用率较低,同时给环境带来较大压力[19]。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小麦的产量水平有影响,合理施肥是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的主要措施,也是改善如今环境的必须手段之一。
有研究[2021]表明当施氮量低于300kg hm2时,小麦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超过300kg hm2 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张炳勇和崔日鲜[22]认为施氮量为300kg hm2时济麦22和鲁麦21通过提高的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因此,本研究选择150、225、375 kg hm2三种施氮量,研究低、中、高三种氮素水平对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供试品种选用20世纪80年代的大田常规品种扬麦158与21世纪的扬麦13,本研究通过对两个年代的冬小麦试验分析,有助于明确年代间主要性状的演变趋势及方向,期望为下一步的品种改良和小麦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6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