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政治思想初探(附件)【字数:13684】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政治思想,提出“尚贤、尚同、节用、非攻”等一系列政治措施。本文以研究墨子及其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作为入手点,从墨子及墨家学派简介、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及文化条件这三方面来叙述。首先,兼爱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要天下人彼此相亲相爱,“兼爱”核心价值观的恒常性;其次,墨子思想在经济方面的表现,体现在“节用、节葬、非乐”,主要要求统治者控制欲望,节约用度,从而让下层的劳动人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以此来维护社会和谐;最后,尚贤、尚同、非攻,是政治体现,要求唯才是举,一同天下之义于最高统治者,反对诸侯国之间的不义之战。墨子的政治思想不仅在后来的社会运行中发生重大作用,而且对现今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关键词墨子、政治思想、兼爱、现代意义
目录
0引言 1
1墨子及其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1
1.1墨子及墨家学派简介 1
1.2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2
1.3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3
2墨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4
2.1理论核心——兼爱 4
2.2经济措施——节用、节葬、非乐 5
2.3为政措施——尚贤、尚同、非攻 7
3墨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局限 8
3.1平民性与务实性——墨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8
3.2局限 9
4墨子政治思想的影响 11
4.1历史影响 11
4.2现代借鉴意义 11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墨子政治思想初探
0引言
对现代社会人们来说,在如何为人处世方面,学习墨家的“兼爱”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奉行‘兼相爱、交相利’双向平等交往的道德准则,对于维系调节现代社会各类人际关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树立爱人如己、爱无差等的平等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德公正的新风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又比如墨子的“尚贤”主张要求君主尊重并重用贤能之士,这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从后世的一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不懂得重用贤能的人,而是去听信奸臣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离衰败不远了。就像唐玄宗就是因为他宠信了奸臣杨国忠等人,所以才从“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衰败到“安史之乱”的国破人亡。所以一个王朝要想兴盛,首先帝王要礼贤下士,重用贤能的人。用人合适得当往往会使官风清廉,促使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的清明局面形成。而用人失误往往会造成政治腐败。我国如今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领导人用人唯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今天继续学习、研究墨家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理实意义。近代以来,我国学界对于墨子思想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出世了很多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理论作品。如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提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1937年,方授楚的《墨学源流》出版,提出“非攻”是墨子学说的出发点,把“兼爱”看作“非攻”理论上的根据[]。但由于墨家相关文献的整理尚未完备,甚至有的部分至今也只是可读,远未达到顺畅通读的境界,所以对墨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形成一定的阻碍。
本文通过对墨子政治思想的初探,还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其思想内涵与特质,并阐发其历史与当代意义,以更好地承继、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1墨子及其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1.1墨子及墨家学派简介
墨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其生卒年如孙诒让所云“墨子之后孔子,盖信。审核前后,约略记之,墨子当与子思并时,而生年尚在其后,当生于周定王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盖八九十岁,亦寿考矣”[]692。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反对和批判西周社会,而与其同时期的儒家则歌颂和维护西周社会,因此墨家学派批判了儒家思想,与儒家学派格格不入。《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及其门人著作的集合,主要记录了墨子的政治思想。由于墨家思想特有的政治属性,加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与条件,墨家思想也就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墨家才被学者发现。近年来,通过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重新出现复苏,并因其进步性而呈现出燎原之势。
1.2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和发展必定离不开当时大的时代环境。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小战乱,不眠不休,人民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而贵族统治者却一直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问百姓疾苦。墨子目睹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为了博爱非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创立了墨家学派。“这时由于政治上的多元结构及其连锁的分裂、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闭模式开始解体,没落的东周王朝已失去共主地位而沦为小诸侯国,社会陷入‘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的局面”[]6。在这一阶段,苦难的老百姓不仅要为频繁的战争源源不断的提供人力物力,还要忍受贵族统治骄奢淫逸的生活。于是,墨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匡世救民的主张。
这一时期,新兴的土地私有制出现,成为社会主流的土地制度,替代了之前的土地分封制。土地私有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地主和农民来说都是有益的。当然,这一土地制度的形成也离不开铁的应用。由铁制成的铁质农具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农民农作的负担,减轻了手工业的难度,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就在此时,“士”随之产生,这是一个新的阶层。“士”来自于各个阶层,他们要求参政。正好满足了天子的用人需求,许多“士”阶层的能人纷纷从政,“士”阶层也就逐渐壮大起来。“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和他的绝大多数弟子都是手工业者出身,他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正当愿望,控诉了贵族腐化生活的不合理,替人民喊出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呼声,这些都构成墨子学派光辉不朽的一面”[4]8。虽然由于当时贵族世袭制无法撼动,只有被贵族统治者采纳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传播,所以墨子有些思想还是倾向于君主,妥协性暴露无遗。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最有意义的是墨家思想中所体现的进步性。
前文提到了,墨子目睹了当时平民的生活,所以他十分了解这个阶层民众的想法和意愿。“墨子认为平民阶层的要求很简单:一是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有利于他们安心从事生产;二是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肆意掠夺,这是他们生存和维持生产的必要条件”[]5。但是,在当时的动荡时期,这些平常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1.3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首先,“古者圣王之事”对墨家政治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当时的君王能够采纳和效仿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需要借助圣王之事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政治措施的可行性,所以墨子以符合圣王之道来要求自己的思想主张。据统计,在《墨子》一书中,很多次提到尧舜禹汤文武,但是大禹被提到的次数是最多的[5]6。我们可以看出,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王对墨子的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大禹。庄子曾经说过:“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跤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其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不足为墨’”[]。这句话表明了,庄子认为墨子的思想的来源是夏文化。庄子与墨子的岁数相差不远,墨子死后四五十年时,庄子正值盛年,所以庄子的一些记载比别人更加能够体现墨子的思想,比如,墨子效仿大禹等。在兼爱中,墨子提到他的兼爱其实就是对古者圣王之事的继承与发展:“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中》)[]23。
目录
0引言 1
1墨子及其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1
1.1墨子及墨家学派简介 1
1.2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2
1.3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3
2墨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4
2.1理论核心——兼爱 4
2.2经济措施——节用、节葬、非乐 5
2.3为政措施——尚贤、尚同、非攻 7
3墨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局限 8
3.1平民性与务实性——墨子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 8
3.2局限 9
4墨子政治思想的影响 11
4.1历史影响 11
4.2现代借鉴意义 11
致谢 14
参考文献 15
墨子政治思想初探
0引言
对现代社会人们来说,在如何为人处世方面,学习墨家的“兼爱”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因为“奉行‘兼相爱、交相利’双向平等交往的道德准则,对于维系调节现代社会各类人际关系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树立爱人如己、爱无差等的平等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公德公正的新风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又比如墨子的“尚贤”主张要求君主尊重并重用贤能之士,这一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世,从后世的一些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国家的君主不懂得重用贤能的人,而是去听信奸臣的话,那么这个国家就离衰败不远了。就像唐玄宗就是因为他宠信了奸臣杨国忠等人,所以才从“开元盛世”的繁盛局面衰败到“安史之乱”的国破人亡。所以一个王朝要想兴盛,首先帝王要礼贤下士,重用贤能的人。用人合适得当往往会使官风清廉,促使上下同心、团结一致的清明局面形成。而用人失误往往会造成政治腐败。我国如今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领导人用人唯贤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所以在今天继续学习、研究墨家思想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理实意义。近代以来,我国学界对于墨子思想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出世了很多具有很高学术水准的理论作品。如梁启超在《墨子学案》中提出,“墨学所标纲领,虽有十条,其实只从一个根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1937年,方授楚的《墨学源流》出版,提出“非攻”是墨子学说的出发点,把“兼爱”看作“非攻”理论上的根据[]。但由于墨家相关文献的整理尚未完备,甚至有的部分至今也只是可读,远未达到顺畅通读的境界,所以对墨子思想的深入研究形成一定的阻碍。
本文通过对墨子政治思想的初探,还原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剖析其思想内涵与特质,并阐发其历史与当代意义,以更好地承继、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
1墨子及其政治思想形成的背景
1.1墨子及墨家学派简介
墨子,春秋战国时期鲁国人,其生卒年如孙诒让所云“墨子之后孔子,盖信。审核前后,约略记之,墨子当与子思并时,而生年尚在其后,当生于周定王之初年,而卒于安王之季,盖八九十岁,亦寿考矣”[]692。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反对和批判西周社会,而与其同时期的儒家则歌颂和维护西周社会,因此墨家学派批判了儒家思想,与儒家学派格格不入。《墨子》一书是墨子本人及其门人著作的集合,主要记录了墨子的政治思想。由于墨家思想特有的政治属性,加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墨家不断遭到打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空间与条件,墨家思想也就在中国逐渐灭绝。直到清末民初,墨家才被学者发现。近年来,通过很多新墨者的努力,墨家学说重新出现复苏,并因其进步性而呈现出燎原之势。
1.2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任何一种学说都不可能是凭空出现的,其产生和发展必定离不开当时大的时代环境。在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大小战乱,不眠不休,人民民不聊生,苦不堪言,而贵族统治者却一直骄奢淫逸,贪图享乐,不问百姓疾苦。墨子目睹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现象,为了博爱非攻,救百姓于水火之中,他创立了墨家学派。“这时由于政治上的多元结构及其连锁的分裂、组合,使政教合一的封闭模式开始解体,没落的东周王朝已失去共主地位而沦为小诸侯国,社会陷入‘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攻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的局面”[]6。在这一阶段,苦难的老百姓不仅要为频繁的战争源源不断的提供人力物力,还要忍受贵族统治骄奢淫逸的生活。于是,墨子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提出了一系列匡世救民的主张。
这一时期,新兴的土地私有制出现,成为社会主流的土地制度,替代了之前的土地分封制。土地私有化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对地主和农民来说都是有益的。当然,这一土地制度的形成也离不开铁的应用。由铁制成的铁质农具的使用,大大减少了农民农作的负担,减轻了手工业的难度,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就在此时,“士”随之产生,这是一个新的阶层。“士”来自于各个阶层,他们要求参政。正好满足了天子的用人需求,许多“士”阶层的能人纷纷从政,“士”阶层也就逐渐壮大起来。“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墨子和他的绝大多数弟子都是手工业者出身,他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和劳动者的正当愿望,控诉了贵族腐化生活的不合理,替人民喊出反对侵略战争的正义呼声,这些都构成墨子学派光辉不朽的一面”[4]8。虽然由于当时贵族世袭制无法撼动,只有被贵族统治者采纳才能让自己的思想得到传播,所以墨子有些思想还是倾向于君主,妥协性暴露无遗。当然,在当时的社会中,最有意义的是墨家思想中所体现的进步性。
前文提到了,墨子目睹了当时平民的生活,所以他十分了解这个阶层民众的想法和意愿。“墨子认为平民阶层的要求很简单:一是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有利于他们安心从事生产;二是保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肆意掠夺,这是他们生存和维持生产的必要条件”[]5。但是,在当时的动荡时期,这些平常的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
1.3墨子政治思想形成的文化条件
首先,“古者圣王之事”对墨家政治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为了让当时的君王能够采纳和效仿自己的政治主张,墨子需要借助圣王之事来证明自己主张的政治措施的可行性,所以墨子以符合圣王之道来要求自己的思想主张。据统计,在《墨子》一书中,很多次提到尧舜禹汤文武,但是大禹被提到的次数是最多的[5]6。我们可以看出,尧舜禹汤文武等古圣王对墨子的影响是极大的,但是,其中影响最大的还是大禹。庄子曾经说过:“墨子称道曰:‘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跤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其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不足为墨’”[]。这句话表明了,庄子认为墨子的思想的来源是夏文化。庄子与墨子的岁数相差不远,墨子死后四五十年时,庄子正值盛年,所以庄子的一些记载比别人更加能够体现墨子的思想,比如,墨子效仿大禹等。在兼爱中,墨子提到他的兼爱其实就是对古者圣王之事的继承与发展:“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兼爱中》)[]23。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sxzzjy/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