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天岗锣鼓艺术探究
泗洪天岗锣鼓艺术探究[20191218143445]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流现象,引起了现代社会对民间艺术命运的关注。天岗锣鼓的表演独具特色,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渐渐为更多人所知。泗洪“天岗锣鼓”又名吴家锣鼓,是淮河沿岸地区一种独特的民俗音乐文化表现方式。天岗锣鼓历史悠久,其鼓乐解答节奏欢乐明快,从鼓点中让人感受到铿锵热情的旋律。经过一代又一代锣鼓艺人的传承,天岗锣鼓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本文针对天岗锣鼓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多个方面进行文献与实践的艺术研究,希望有助于天岗锣鼓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天岗锣鼓起源传承发展
目 录
一、引言1
二、泗洪天岗锣鼓的历史简介和代表人物2
(一)自然人文背景2
(二)历史简介2
(三)代表人物3
三、泗洪天岗锣鼓的艺术魅力4
(一)乐器及演奏方法4
(二)鼓谱及演奏说明5
(三)表演特点12
(四)表演器具13
(五)锣鼓语言的影响力15
四、泗洪天岗锣鼓的现状及发展16
(一)天岗锣鼓的发展现状16
(二)天岗锣鼓的保护传承17
(三)天岗锣鼓的发展之我见19
五、结论22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9
一、引言
泗洪的“天岗锣鼓”又名“吴家锣鼓”,这是淮河沿岸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天岗锣鼓历史悠久,因其鼓乐解答节奏欢乐明快,从鼓点中让人感受到铿锵热情的旋律。经过了一代又一代锣鼓艺人的传承,天岗锣鼓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天岗锣鼓”给人一种欢畅明快的节奏感,打起来热忱铿锵,因其恢弘磅礴的锣鼓阵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现在江苏省泗洪县各个地区经常见到,人们把天岗锣鼓用于商城开业庆祝典礼、甚至是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说天岗锣鼓已经成为了泗洪地区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型文化艺术品种。
谚语“民间无鼓不成乐”,“乡下无乐不锣鼓”从各方面表达了天岗锣鼓这个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泗洪天岗锣鼓自身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传统艺术价值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价值上。历史上,泗洪天岗锣鼓被用于军事,给予士兵鼓舞士气。在现代,战事上虽然已经没有使用锣鼓鼓舞士气,但是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却已根深蒂固。
由于现代文化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天岗锣鼓这项民间艺术发展也受到了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流的情况,所以现代社会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天岗锣鼓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其发展产生约束的问题。所以音乐人开始对天岗锣鼓进行更多的研究,希望挖掘出天岗锣鼓和当今艺术欣赏方式的交叉点,使得天岗锣鼓这项民间艺术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能够恢复其历史盛况,同时更进一步发展,使得天岗锣鼓的时代价值更高。
天岗锣鼓不仅仅是泗洪地区人民的传统艺术财富,更是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结晶。泗洪天岗锣鼓作为一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应该更好的发展起来,让全国的人民,甚至是全世界的人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笔者在当前的所收集文献中发现,孔丹丹对泗洪天岗锣鼓的表演、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论题仅见的两篇论文,因此该论题的进一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针对天岗锣鼓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多个方面进行文献与实践的艺术研究。文中对天岗锣鼓的人文背景、历史发展情况与历朝历代的天岗锣鼓表演艺人进行综合讨论。从天岗锣鼓的鼓乐谱与天岗锣鼓的表演方式等进行讨论其艺术价值,从其音乐影响力讨论天岗锣鼓的社会价值。对现代音乐艺术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影响,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文中笔者针对天岗锣鼓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改进意见,希望帮助天岗锣鼓文化艺术走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二、泗洪天岗锣鼓的历史简介和代表人物
(一)自然人文背景
天岗锣鼓发源地在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四河乡、峰山乡等乡镇,区域为东经约 117°54′-118°45′,北纬33°58′-33 °47′ 之间, 面积约 250 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位于两省(江苏省、安徽省)四县(泗洪县、盱眙县、泗县、五河县)交汇处,南依淮河,东临洪泽湖,西连安徽104国道,水陆交通便利。
天岗湖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东干冷,夏湿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左右。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天岗湖峰山四河一带有凹地丘陵水沼,盛产水稻小麦花生等农作物,水产品银鱼蟹虾很有名气。其境内有距今1500万年前的松林庄古猿化石遗址浮山堰遗址,汉文化十分浓厚。
天岗湖地处这片古老而又得天独厚的位置和环境,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于天岗锣鼓的形成自成一体,传承至今,也培养了天岗湖周边地区人民善良乐观向上和豪放的性格。
(二)历史简介
据史料记载,在两千多年前,越国灭亡了吴国之后,吴国皇宫的乐师的后人四处流浪,辗转中到淮河地区定居。这些乐师后人在耕作之余,会根据鼓乐谱进行编曲演唱,演奏中使用到了架子鼓、撞钟与金钟钹等,这些就是天岗锣鼓的起源。乐宫后人的演奏让艺术的雍容与民风朴实相结合,受到了该地区人民的喜爱,不断的发展起来。
楚汉时期“垂缰救主”的典故也是天岗锣鼓的历史来源之一,相传楚汉相争,交战频繁。项羽大败刘邦之后,刘邦为了躲避被捕情急之下跳井隐藏。刘邦得救之后,为了报答在枯井获救的恩情,赐封为“天井”。刘邦来到天井时,当地使用锣鼓班子欢迎开道,刘邦对锣鼓音乐赏识,随后就将锣鼓用于军事战斗中,派出汉朝的文武官员到天井地区对锣鼓乐谱进行提炼,选择出刚烈铿锵的鼓谱,用于战场指挥,鼓舞士兵士气。
到了明朝以后,根据史料记载,这时候天岗锣鼓更加的盛行。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军队中了解到天岗锣鼓的非凡之处,他也看到了天岗锣鼓鼓舞的作用强大,所以经常在上朝的时候提起。当时的泗州太守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对当地的锣鼓队进行精心的操练,并且把锣鼓队带去觐见朱元璋。朱元璋对天岗锣鼓赞许道:“凤阳有花鼓,天井有锣鼓,还是故乡亲”。从这个时候开始,天岗锣鼓就开始出名并盛行。
在唐朝至清末时期,淮河地区的“天岗锣鼓”已经非常盛行。在每一年初一遮天,所有锣鼓队都必须到浮山大寺庙敬香,天岗锣鼓队俨然已成为锣鼓队中的代表,如若天岗锣鼓队未到,其余锣鼓队不能够先行进庙,不然可能会落得欺师灭祖的罪名。由此可见,在当时淮河沿岸的锣鼓,多数都是师从“天岗锣鼓”,这个时期在该地区天岗锣鼓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清末直到新中国成立,泗洪地区的民间锣鼓艺人在历史文化积累的前提下,针对天岗锣鼓艺术进行传承加工整合,把之前简单的古乐谱整理成现今固定的鼓乐曲牌,而且他们还针对锣鼓的打法技巧等进行基调的调整,使其更加完整、更加规范。天岗锣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积淀下,它的艺术魅力、艺术形式发展更快了。
(三)代表人物
“天岗锣鼓”的传承方式一直是以世袭和师徒传承为主。清朝之前的锣鼓传承艺人信息已经没有史料可考证。“天岗锣鼓”代表人物在乾隆、嘉庆年间有张文奎、吴遐佑、王其厚等人; 何家丰、吴昌毕、潘道支等是咸丰年间的天岗锣鼓代表人物;在民国时期,吕国厚、吴从进等民间锣鼓艺人为天岗锣鼓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如今天岗锣鼓的传承人以吴昌銮、王云彦等为代表,他们作为天岗锣鼓的新一代传承者,开始了对天岗锣鼓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笔者采访王云彦时,他表示,因为受到祖祖辈辈敲打锣鼓的感情影响,在老锣鼓艺人的鼓声中成长起来的他,一直有着坚持把锣鼓艺术发展起来的梦想。作为一个天岗锣鼓的传承者,王云彦带领着锣鼓队在江苏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吴昌銮也是一位代表性的天岗锣鼓传承人,他在退休之后,继续坚持了对天岗锣鼓艺术的探索,是江苏省有名的民间艺术之星。
三、泗洪天岗锣鼓的艺术魅力
(一)乐器及演奏方法
天岗锣鼓表演过程中,要使用到的乐器包含:大鼓、中鼓、小挎鼓;大筛锣、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等,而且多数时候会加上唢呐、竹笛配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的流畅。其中天岗锣鼓中有名的乐器之一大鼓,它的直径就有1. 75-2米;中鼓的直径也在60-80厘米之间;小挎鼓相对大鼓、中鼓来说比较小,直径一般在18-20厘米。这些乐器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改进加工而成,他们奏出的旋律激昂欢畅。
为了天岗锣鼓文化更快的传播, 天岗锣鼓表演乐器也出现了一定形态的变化。特别是主鼓,它一般是卧姿的战鼓,其声音非常浑厚,原先是放在船上的,为了流通方便,改为了立着的姿态,流动转移性更强,也无损其声音浑厚性。小挎鼓则是由小鼓演变而来;除了以上这些之外,大顶钹、手抓饶、手锣、狗咬锣等都是一些经过加工改进的天岗锣鼓表演乐器。大鼓在表演时声音浑厚恢弘,结合上小挎鼓叮叮咚咚,还有大顶钹、手抓饶、手锣、狗咬锣等配合起来,整个天岗锣鼓的表演显得生气盎然。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流现象,引起了现代社会对民间艺术命运的关注。天岗锣鼓的表演独具特色,在“非遗保护”的背景下,渐渐为更多人所知。泗洪“天岗锣鼓”又名吴家锣鼓,是淮河沿岸地区一种独特的民俗音乐文化表现方式。天岗锣鼓历史悠久,其鼓乐解答节奏欢乐明快,从鼓点中让人感受到铿锵热情的旋律。经过一代又一代锣鼓艺人的传承,天岗锣鼓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本文针对天岗锣鼓的起源、传承与发展多个方面进行文献与实践的艺术研究,希望有助于天岗锣鼓文化艺术的进一步传承,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天岗锣鼓起源传承发展
目 录
一、引言1
二、泗洪天岗锣鼓的历史简介和代表人物2
(一)自然人文背景2
(二)历史简介2
(三)代表人物3
三、泗洪天岗锣鼓的艺术魅力4
(一)乐器及演奏方法4
(二)鼓谱及演奏说明5
(三)表演特点12
(四)表演器具13
(五)锣鼓语言的影响力15
四、泗洪天岗锣鼓的现状及发展16
(一)天岗锣鼓的发展现状16
(二)天岗锣鼓的保护传承17
(三)天岗锣鼓的发展之我见19
五、结论22
参考文献 24
附录 25
致谢 29
一、引言
泗洪的“天岗锣鼓”又名“吴家锣鼓”,这是淮河沿岸地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现方式。天岗锣鼓历史悠久,因其鼓乐解答节奏欢乐明快,从鼓点中让人感受到铿锵热情的旋律。经过了一代又一代锣鼓艺人的传承,天岗锣鼓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天岗锣鼓”给人一种欢畅明快的节奏感,打起来热忱铿锵,因其恢弘磅礴的锣鼓阵势,受到了人们的欢迎。现在江苏省泗洪县各个地区经常见到,人们把天岗锣鼓用于商城开业庆祝典礼、甚至是民间的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因此,可以说天岗锣鼓已经成为了泗洪地区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型文化艺术品种。
谚语“民间无鼓不成乐”,“乡下无乐不锣鼓”从各方面表达了天岗锣鼓这个民间艺术的重要性。泗洪天岗锣鼓自身的艺术价值,不仅仅是体现在传统艺术价值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价值上。历史上,泗洪天岗锣鼓被用于军事,给予士兵鼓舞士气。在现代,战事上虽然已经没有使用锣鼓鼓舞士气,但是在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中却已根深蒂固。
由于现代文化价值取向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天岗锣鼓这项民间艺术发展也受到了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民间艺术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断流的情况,所以现代社会对民间艺术的重视也越来越多。天岗锣鼓在传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对其发展产生约束的问题。所以音乐人开始对天岗锣鼓进行更多的研究,希望挖掘出天岗锣鼓和当今艺术欣赏方式的交叉点,使得天岗锣鼓这项民间艺术在现代音乐的冲击下,能够恢复其历史盛况,同时更进一步发展,使得天岗锣鼓的时代价值更高。
天岗锣鼓不仅仅是泗洪地区人民的传统艺术财富,更是中国历史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结晶。泗洪天岗锣鼓作为一项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应该更好的发展起来,让全国的人民,甚至是全世界的人感受到其艺术魅力。
笔者在当前的所收集文献中发现,孔丹丹对泗洪天岗锣鼓的表演、传承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该论题仅见的两篇论文,因此该论题的进一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本文针对天岗锣鼓的历史、传承与发展多个方面进行文献与实践的艺术研究。文中对天岗锣鼓的人文背景、历史发展情况与历朝历代的天岗锣鼓表演艺人进行综合讨论。从天岗锣鼓的鼓乐谱与天岗锣鼓的表演方式等进行讨论其艺术价值,从其音乐影响力讨论天岗锣鼓的社会价值。对现代音乐艺术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影响,民间艺术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文中笔者针对天岗锣鼓的发展提出一些自己的改进意见,希望帮助天岗锣鼓文化艺术走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二、泗洪天岗锣鼓的历史简介和代表人物
(一)自然人文背景
天岗锣鼓发源地在江苏省泗洪县天岗湖乡、四河乡、峰山乡等乡镇,区域为东经约 117°54′-118°45′,北纬33°58′-33 °47′ 之间, 面积约 250 平方公里,人口约13万,位于两省(江苏省、安徽省)四县(泗洪县、盱眙县、泗县、五河县)交汇处,南依淮河,东临洪泽湖,西连安徽104国道,水陆交通便利。
天岗湖地区属于北亚热带和北温带过渡性季风气候区,东干冷,夏湿热,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5℃左右。四季分明,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天岗湖峰山四河一带有凹地丘陵水沼,盛产水稻小麦花生等农作物,水产品银鱼蟹虾很有名气。其境内有距今1500万年前的松林庄古猿化石遗址浮山堰遗址,汉文化十分浓厚。
天岗湖地处这片古老而又得天独厚的位置和环境,以及优美的自然风光,于天岗锣鼓的形成自成一体,传承至今,也培养了天岗湖周边地区人民善良乐观向上和豪放的性格。
(二)历史简介
据史料记载,在两千多年前,越国灭亡了吴国之后,吴国皇宫的乐师的后人四处流浪,辗转中到淮河地区定居。这些乐师后人在耕作之余,会根据鼓乐谱进行编曲演唱,演奏中使用到了架子鼓、撞钟与金钟钹等,这些就是天岗锣鼓的起源。乐宫后人的演奏让艺术的雍容与民风朴实相结合,受到了该地区人民的喜爱,不断的发展起来。
楚汉时期“垂缰救主”的典故也是天岗锣鼓的历史来源之一,相传楚汉相争,交战频繁。项羽大败刘邦之后,刘邦为了躲避被捕情急之下跳井隐藏。刘邦得救之后,为了报答在枯井获救的恩情,赐封为“天井”。刘邦来到天井时,当地使用锣鼓班子欢迎开道,刘邦对锣鼓音乐赏识,随后就将锣鼓用于军事战斗中,派出汉朝的文武官员到天井地区对锣鼓乐谱进行提炼,选择出刚烈铿锵的鼓谱,用于战场指挥,鼓舞士兵士气。
到了明朝以后,根据史料记载,这时候天岗锣鼓更加的盛行。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军队中了解到天岗锣鼓的非凡之处,他也看到了天岗锣鼓鼓舞的作用强大,所以经常在上朝的时候提起。当时的泗州太守了解到这个情况之后,就对当地的锣鼓队进行精心的操练,并且把锣鼓队带去觐见朱元璋。朱元璋对天岗锣鼓赞许道:“凤阳有花鼓,天井有锣鼓,还是故乡亲”。从这个时候开始,天岗锣鼓就开始出名并盛行。
在唐朝至清末时期,淮河地区的“天岗锣鼓”已经非常盛行。在每一年初一遮天,所有锣鼓队都必须到浮山大寺庙敬香,天岗锣鼓队俨然已成为锣鼓队中的代表,如若天岗锣鼓队未到,其余锣鼓队不能够先行进庙,不然可能会落得欺师灭祖的罪名。由此可见,在当时淮河沿岸的锣鼓,多数都是师从“天岗锣鼓”,这个时期在该地区天岗锣鼓的地位无人能够撼动。
清末直到新中国成立,泗洪地区的民间锣鼓艺人在历史文化积累的前提下,针对天岗锣鼓艺术进行传承加工整合,把之前简单的古乐谱整理成现今固定的鼓乐曲牌,而且他们还针对锣鼓的打法技巧等进行基调的调整,使其更加完整、更加规范。天岗锣鼓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艺术积淀下,它的艺术魅力、艺术形式发展更快了。
(三)代表人物
“天岗锣鼓”的传承方式一直是以世袭和师徒传承为主。清朝之前的锣鼓传承艺人信息已经没有史料可考证。“天岗锣鼓”代表人物在乾隆、嘉庆年间有张文奎、吴遐佑、王其厚等人; 何家丰、吴昌毕、潘道支等是咸丰年间的天岗锣鼓代表人物;在民国时期,吕国厚、吴从进等民间锣鼓艺人为天岗锣鼓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如今天岗锣鼓的传承人以吴昌銮、王云彦等为代表,他们作为天岗锣鼓的新一代传承者,开始了对天岗锣鼓艺术的传播与发展。
笔者采访王云彦时,他表示,因为受到祖祖辈辈敲打锣鼓的感情影响,在老锣鼓艺人的鼓声中成长起来的他,一直有着坚持把锣鼓艺术发展起来的梦想。作为一个天岗锣鼓的传承者,王云彦带领着锣鼓队在江苏的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吴昌銮也是一位代表性的天岗锣鼓传承人,他在退休之后,继续坚持了对天岗锣鼓艺术的探索,是江苏省有名的民间艺术之星。
三、泗洪天岗锣鼓的艺术魅力
(一)乐器及演奏方法
天岗锣鼓表演过程中,要使用到的乐器包含:大鼓、中鼓、小挎鼓;大筛锣、大锣、小锣;大钹、小钹等等,而且多数时候会加上唢呐、竹笛配合,使得整个表演更加的流畅。其中天岗锣鼓中有名的乐器之一大鼓,它的直径就有1. 75-2米;中鼓的直径也在60-80厘米之间;小挎鼓相对大鼓、中鼓来说比较小,直径一般在18-20厘米。这些乐器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改进加工而成,他们奏出的旋律激昂欢畅。
为了天岗锣鼓文化更快的传播, 天岗锣鼓表演乐器也出现了一定形态的变化。特别是主鼓,它一般是卧姿的战鼓,其声音非常浑厚,原先是放在船上的,为了流通方便,改为了立着的姿态,流动转移性更强,也无损其声音浑厚性。小挎鼓则是由小鼓演变而来;除了以上这些之外,大顶钹、手抓饶、手锣、狗咬锣等都是一些经过加工改进的天岗锣鼓表演乐器。大鼓在表演时声音浑厚恢弘,结合上小挎鼓叮叮咚咚,还有大顶钹、手抓饶、手锣、狗咬锣等配合起来,整个天岗锣鼓的表演显得生气盎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