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秦艽多糖的单糖组成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秦艽的药材背景、药理作用、化学成分及秦艽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结合实验,通过HPLC对秦艽多糖的定性分析,提前了解其组成单糖的性质。本文实验采用水提醇沉法提取秦艽中的粗多糖,然后进行粗多糖精制、分解和衍生化,最后用HPLC进行定性研究。由此得出秦艽多糖的单糖组成有甘露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半乳糖醛酸、葡萄糖、半乳糖和阿拉伯糖七种单糖,0.06:0.25:0.03:1.00:1.23:0.87:3.52。
目 录
1 综 述 1
1.1 秦艽的概述 1
1.2 秦艽药理作用 1
1.2.1 抗肿瘤作用 2
1.2.2 抗病毒作用 2
1.2.3 抗炎作用 2
1.2.4 保肝作用 3
1.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
1.2.6 镇静、镇痛作用 3
1.3 秦艽化学成分研究 3
1.3.1 多糖类 4
1.3.2 环烯醚萜苷类 4
1.3.3 黄酮类 4
1.3.4 挥发油类 4
1.4 多糖的研究现状与药理作用 4
1.4.1 抗病毒作用 4
1.4.2 抗辐射作用 5
1.4.3 延缓衰老 5
1.4.4 抗肿瘤 5
1.4.5 免疫调节作用 6
1.5 多糖提取与分析的选择 6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9
2.1实验材料 9
2.1.1 药材与试剂 9
2.1.2 仪器 9
2.2 实验方法 9
2.2.1 材料预处理 9
2.2.2 粗多糖的提取 10
2.2.3 粗多糖的精制 10
2.2.4 秦艽多糖的水解 10
2.2.5 单糖混合物衍生化产物的制备 10
2.2.6 秦艽多糖水解产物的衍生化 10
2.2.7 HPLC条件 10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3
3.1 流动相的选择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 线性关系和线性范围的考察 13
3.3 精密度试验 14
3.4 重复性试验 14
3.5 稳定性试验 14
3.6 回收率试验 14
3.7 秦艽多糖衍生物的HPLC分析 15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1 综 述
1.1 秦艽的概述
秦艽在我国是使用十分广泛的药材,经前人研究发现秦艽是龙胆科植物,全世界有二十多种,在我国科学家周荣汉等的研究下发现我国有大约17种之多。秦艽生长海拔范围很广(800~4000m),作为高山植物药材,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在我国十分丰富。《中国药典》[1] (2010年版一部)中记载有小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等,其中小秦艽又叫乌达里秦艽。秦艽最开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药用价值高,使用广泛,产出丰富等,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秦艽主要分布在海拔两千米到三千五百米的地方,多见于降水较多,天气比较冷,但日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喜欢生长在山坡土层深厚的草丛中,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最适合秦艽生长。秦艽十分耐寒、耐旱,喜欢温和的气候。对于积水多、盐碱地等十分敏感,很难成活。
秦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有三十到六十厘米。直根比较粗壮,黄圆形,大多是一根,也有很少的分开叉的,外形呈扭曲状,颜色为黄色棕色。茎只有一个,是圆形,节十分明显,斜向上或直向上,表面光而滑并且没毛。基生叶比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平而滑并且没有毛,茎生叶比较小,生而成对,叶和基联在一起,叶片平而滑并且没有毛。聚伞花序是很多花簇在枝头或者腋生成轮一样的形状,花冠的先端有五个裂,颜色蓝色也可能是蓝紫色。花蕊共有五个,子房没有柄,花柱比较小,柱头上有两个裂,蒴果不仅长还是椭圆形。种子比较细而小,外形为圆形,颜色为棕色,表面是细网状,还有光泽。花期六到八个月,花果期七到八月。《神农本草经》对秦艽的记载中有“今出经州、娜州、岐州者良”,李时珍也有“秦艽出秦中”的说法,由此可见最好的秦艽来自于陕西省,因此秦艽还有秦纠的别名。在陕西市面上的流通商品秦艽是粗茎秦艽的根,所以这次实验就选择粗茎秦艽的根为这次实验的药材。
1.2 秦艽药理作用
秦艽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达到镇痛和镇静作用,一次大量的服用秦艽可以使人产生兴奋。抵抗炎症、抵抗过敏症状是秦艽应用最为广泛的方面。通过医学教育网可知秦艽有抗组胺作用,秦艽还具有短暂的降压和升高血糖的作用,秦艽水浸液能控制常见的能够导致生病的皮肤真菌,对小鼠的毛细血管的内外物质交换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体外抗肿瘤、抗病毒、抑菌等是秦艽多糖具备的药理作用。
1.2.1 抗肿瘤作用
黄虹芝等[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秦艽的多糖物质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对人体的肝癌细胞和肺癌细胞都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是对人体的胃癌细胞和肾癌细胞的抵抗作用比较差。通过秦艽的多糖物质对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癌细胞在秦艽的多糖物质的作用下有一定的关系。也就得出了秦艽多糖有非常好的抗肿瘤活性。
章漳等同样用MTT的研究方法得到了秦艽多糖能够对肝癌等癌细胞起到抑制作用。通过实验得到,其药用机理是诱导细胞周期而抑制乙酰肝素酶的表达,达到抑制癌细胞的效果。
1.2.2 抗病毒作用
张传杰等[3]通过实验证实秦艽和黄芪在一起提取出的药液有显著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这种药用机理可能是:细胞膜自身的结构使抵抗力变强; 能够抵抗病毒的因子促成干扰素的合成,使得NK细胞活性变强,一部分病毒被杀死,让对心肌细胞的损害降低。李福安[4]等通过实验发现,把秦艽用水和醇进行提取,得到的药液能够让实验体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存活更长时间,还可以提高实验体的存活率。药液还可以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实验体发病几率降低。赵兵等通过纸片扩散法得到秦艽药液抵抗大肠杆菌的直径,用稀释法得到了抵抗大肠杆菌的最低药液浓度,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秦艽药液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李永平等[5]也通过实验得出秦艽提取物对病毒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1.2.3 抗炎作用
在当代疾病治疗中,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病的治愈过程中经常用到秦艽。秦艽中有碱甲物质能够对实验体有明显的效果,对于肿和胀的消退也有效果。连续十天给脚肿的实验体进行腹腔注射秦艽碱甲,就会发现实验体脚肿恢复。如果是提前注射秦艽碱甲,还可以明显减轻实验体蛋白性肿胀,作用效果比水杨酸还强,与氯喹和秦艽的乙醇提取液对蛋清性肿胀效果差不多。杨桂枝等研究发现秦艽的醇类提取液可以使实验体的关节炎和关节滑膜增生减轻,对于关节肿胀也有很好的效果。秦艽中的碱甲物质的抵抗炎症的病理学机制是刺激垂体,垂体兴奋使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变多,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又有抗炎作用,就使秦艽的醇类提取液能够用于抗炎治疗。聂继红等[6]通过实验发现秦艽的碱甲物质组成结构中的双键是抵抗炎症的关键,秦艽的碱甲物质中的双氢化合物没有抵抗炎症的作用。
目 录
1 综 述 1
1.1 秦艽的概述 1
1.2 秦艽药理作用 1
1.2.1 抗肿瘤作用 2
1.2.2 抗病毒作用 2
1.2.3 抗炎作用 2
1.2.4 保肝作用 3
1.2.5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3
1.2.6 镇静、镇痛作用 3
1.3 秦艽化学成分研究 3
1.3.1 多糖类 4
1.3.2 环烯醚萜苷类 4
1.3.3 黄酮类 4
1.3.4 挥发油类 4
1.4 多糖的研究现状与药理作用 4
1.4.1 抗病毒作用 4
1.4.2 抗辐射作用 5
1.4.3 延缓衰老 5
1.4.4 抗肿瘤 5
1.4.5 免疫调节作用 6
1.5 多糖提取与分析的选择 6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7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9
2.1实验材料 9
2.1.1 药材与试剂 9
2.1.2 仪器 9
2.2 实验方法 9
2.2.1 材料预处理 9
2.2.2 粗多糖的提取 10
2.2.3 粗多糖的精制 10
2.2.4 秦艽多糖的水解 10
2.2.5 单糖混合物衍生化产物的制备 10
2.2.6 秦艽多糖水解产物的衍生化 10
2.2.7 HPLC条件 10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13
3.1 流动相的选择 13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2 线性关系和线性范围的考察 13
3.3 精密度试验 14
3.4 重复性试验 14
3.5 稳定性试验 14
3.6 回收率试验 14
3.7 秦艽多糖衍生物的HPLC分析 15
结 论 17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1 综 述
1.1 秦艽的概述
秦艽在我国是使用十分广泛的药材,经前人研究发现秦艽是龙胆科植物,全世界有二十多种,在我国科学家周荣汉等的研究下发现我国有大约17种之多。秦艽生长海拔范围很广(800~4000m),作为高山植物药材,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在我国十分丰富。《中国药典》[1] (2010年版一部)中记载有小秦艽,粗茎秦艽,麻花秦艽等,其中小秦艽又叫乌达里秦艽。秦艽最开始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药用价值高,使用广泛,产出丰富等,是中国极为重要的传统中药之一。秦艽主要分布在海拔两千米到三千五百米的地方,多见于降水较多,天气比较冷,但日光照射充足的地方。喜欢生长在山坡土层深厚的草丛中,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最适合秦艽生长。秦艽十分耐寒、耐旱,喜欢温和的气候。对于积水多、盐碱地等十分敏感,很难成活。
秦艽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有三十到六十厘米。直根比较粗壮,黄圆形,大多是一根,也有很少的分开叉的,外形呈扭曲状,颜色为黄色棕色。茎只有一个,是圆形,节十分明显,斜向上或直向上,表面光而滑并且没毛。基生叶比较大,披针形,先端尖,全缘,平而滑并且没有毛,茎生叶比较小,生而成对,叶和基联在一起,叶片平而滑并且没有毛。聚伞花序是很多花簇在枝头或者腋生成轮一样的形状,花冠的先端有五个裂,颜色蓝色也可能是蓝紫色。花蕊共有五个,子房没有柄,花柱比较小,柱头上有两个裂,蒴果不仅长还是椭圆形。种子比较细而小,外形为圆形,颜色为棕色,表面是细网状,还有光泽。花期六到八个月,花果期七到八月。《神农本草经》对秦艽的记载中有“今出经州、娜州、岐州者良”,李时珍也有“秦艽出秦中”的说法,由此可见最好的秦艽来自于陕西省,因此秦艽还有秦纠的别名。在陕西市面上的流通商品秦艽是粗茎秦艽的根,所以这次实验就选择粗茎秦艽的根为这次实验的药材。
1.2 秦艽药理作用
秦艽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达到镇痛和镇静作用,一次大量的服用秦艽可以使人产生兴奋。抵抗炎症、抵抗过敏症状是秦艽应用最为广泛的方面。通过医学教育网可知秦艽有抗组胺作用,秦艽还具有短暂的降压和升高血糖的作用,秦艽水浸液能控制常见的能够导致生病的皮肤真菌,对小鼠的毛细血管的内外物质交换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体外抗肿瘤、抗病毒、抑菌等是秦艽多糖具备的药理作用。
1.2.1 抗肿瘤作用
黄虹芝等[2]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秦艽的多糖物质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间的情况下,对人体的肝癌细胞和肺癌细胞都有很好的抵抗作用,但是对人体的胃癌细胞和肾癌细胞的抵抗作用比较差。通过秦艽的多糖物质对癌细胞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发现,癌细胞在秦艽的多糖物质的作用下有一定的关系。也就得出了秦艽多糖有非常好的抗肿瘤活性。
章漳等同样用MTT的研究方法得到了秦艽多糖能够对肝癌等癌细胞起到抑制作用。通过实验得到,其药用机理是诱导细胞周期而抑制乙酰肝素酶的表达,达到抑制癌细胞的效果。
1.2.2 抗病毒作用
张传杰等[3]通过实验证实秦艽和黄芪在一起提取出的药液有显著的抗甲型流感病毒作用,这种药用机理可能是:细胞膜自身的结构使抵抗力变强; 能够抵抗病毒的因子促成干扰素的合成,使得NK细胞活性变强,一部分病毒被杀死,让对心肌细胞的损害降低。李福安[4]等通过实验发现,把秦艽用水和醇进行提取,得到的药液能够让实验体在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情况下存活更长时间,还可以提高实验体的存活率。药液还可以使甲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实验体发病几率降低。赵兵等通过纸片扩散法得到秦艽药液抵抗大肠杆菌的直径,用稀释法得到了抵抗大肠杆菌的最低药液浓度,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秦艽药液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抵抗作用。李永平等[5]也通过实验得出秦艽提取物对病毒有一定的抵抗作用。
1.2.3 抗炎作用
在当代疾病治疗中,风湿病和类风湿关节炎病的治愈过程中经常用到秦艽。秦艽中有碱甲物质能够对实验体有明显的效果,对于肿和胀的消退也有效果。连续十天给脚肿的实验体进行腹腔注射秦艽碱甲,就会发现实验体脚肿恢复。如果是提前注射秦艽碱甲,还可以明显减轻实验体蛋白性肿胀,作用效果比水杨酸还强,与氯喹和秦艽的乙醇提取液对蛋清性肿胀效果差不多。杨桂枝等研究发现秦艽的醇类提取液可以使实验体的关节炎和关节滑膜增生减轻,对于关节肿胀也有很好的效果。秦艽中的碱甲物质的抵抗炎症的病理学机制是刺激垂体,垂体兴奋使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变多,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又有抗炎作用,就使秦艽的醇类提取液能够用于抗炎治疗。聂继红等[6]通过实验发现秦艽的碱甲物质组成结构中的双键是抵抗炎症的关键,秦艽的碱甲物质中的双氢化合物没有抵抗炎症的作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