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促雄性腺igfbp与iag相互作用的酵母双杂交实验

促雄性腺(AG)是甲壳动物中特有的雄性内分泌器官,对甲壳动物的雄性性征维持和性别分化发挥着重要作用,AG的作用主要通过分泌促雄性腺激素(IAG)来实现。在此次的实验中我们着重关注在中华绒螯蟹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和IAG之间有无相互作用。我们从中华绒螯蟹中利用RACE PCR的方法克隆得到了长度为889bp,编码266个氨基酸的IGFBP的全长cDNA序列。并用实时定量荧光PCR的方法从9个器官中获得了该基因的表达谱。用酵母双杂交的方法证明了IGFBP与IAG这两种基因的产物的确存在相互

不同生态因子对黄鳝dna甲基化的影响

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MSAP)分析方法,研究光照时长对黄鳝DNA甲基化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光照周期下肌肉的总甲基化差异显著(P<0.05)表示受影响较明显,而肾脏和脑不明显,其各实验组之间全甲基化、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差异都不显著(P>0.05),其次不敏感的组织为肝脏和肠,肝脏半甲基化和总甲基化差异都不显著(P>0.05);肠全、半甲基化差异不显著(P>0.05)。其它组织变化较为复杂,肝脏和肌肉,脾脏

不同时长饥饿饱食循环处理对黄河鲤幼鱼补偿生长影响的研究

为了探究黄河鲤幼鱼在饥饿-饱食循环状态下的生长补偿特点,选用初始均重(23.44±3.21)g的黄河鲤幼鱼360尾,随机分成4个实验组,每个实验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按处理组A组饥饿5天(S5)-饱食20天(F20)- S5 - F20 - S5 - F20;B组 S7 - F28 - S7 - F33;C组 S15 - F60;对照组Con F75的投喂方案饲养,养殖实验为75天。研究表明(1)经过不同时长的饥饿,在恢复饱食投喂阶段,A组的特定生长率(SGR)为1.70%,显著高于B组的1.

一水肌酸对黄河鲤肉质的影响

目前,肌酸对黄河鲤肉质的影响还不确定,在本文中,我们研究了一水肌酸对黄河鲤肉质的影响。第9组为对照组,第1-8组分别用添加1%、0.5%、0.25%、0.125%、0.0625%、0.03125%、0.015625%、0.0078125%一水肌酸(creatine monohydrate, CMH)的鲤鱼成鱼商品料喂养,第9组用基础饲料喂养,试验时间为30d,研究CMH对黄河鲤肉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组组别之间未检测到差异,将处理组合并与对照组相比,得到下面的结果七天解冻损失在冷冻-解冻的过程中

coi基因序列分析长江各江段鲢群体遗传多样性

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 I(?cytochrome coxidase)分子标记分析长江安庆、铜陵、当涂、南通4个江段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4个地理种群89个样本的遗传多样性,该基因677 bp 片段的碱基序列共检出10个核苷酸变异位点(变异率1.48%),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0.7114,平均核苷酸多样性(π)0.00286,显示4个江段的鲢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个种群间平均遗传距离0.0027,安庆鲢和铜陵鲢遗传距离最大0.004,当涂鲢和南通鲢遗传距离

黄鳝的胚胎发育实验研究

黄鳝是我国重要的淡水鱼类之一,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研究黄鳝的胚胎发育过程中,先将黄鳝的受精卵控温孵化后,经透明处理, 显微观察,拍摄并记录黄鳝孵化的各个时期的时间顺序以及黄鳝

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团头鲂幼鱼的生长体组成成分和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

长江刀鲚精巢转录组微卫星分布特征的研究

利用perl语言,对长江刀鲚精巢转录组序列进行大通量SSR位点的发掘,发现SSRs的序列18,104条, 共13,028个SSRs,平均3.22kb出现一个SSR。在长江刀鲚的转录组中共发现404种碱基重复模式,其中以单核苷重复基序(A/T)n为主导类型,占35.42%。在42,642条注释成功的刀鲚Unigene中,共发现11,367个SSR位点,其中位于编码区的2047个,其出现频率仅为0.179SSR/1000bp,而非编码区为 2.872 SSR/1000 bp。在基因编码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三碱

长江刀鲚精巢hsp70的克隆及其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初探

本篇研究我们通过对刀鲚HSP70片段的克隆以及对目的基因序列的研究证实了(Coilia nasus)刀鲚HSP70片段基因在刀鲚鱼体的各个器官普遍表达,并且在血、肝、精巢、卵巢中的表达量最高,发现了HSP70基因在刀鲚精子的发生期和产卵期高表达。这说明HSP70基因对刀鲚精巢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该研究为解决洄游生殖型鱼类雄性生殖极其薄弱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为解决多年来为长江刀鲚的人工繁育问题和资源衰减问题以及今后的分子遗传辅助育种提供理论参考。

mc1rasip基因在不同红罗非鱼群体中的表达差异研究

本文从黑色素合成通路的分子角度探讨红罗非鱼体色变异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MC1R、ASIP两个体色相关基因在三个红罗非鱼品系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背腹皮肤组织中,两个基因在马来西亚品系中的表达量显著的高于以色列和台湾品系(P<0.05),MC1R基因在三个品系中均有背部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的高于腹部皮肤的表达量(P<0.05);除以色列群体外,ASIP基因在其他两个品系的腹部皮肤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背部皮肤其中(P<0.05);在以色列群体中MC1R基因在背部皮肤中的表达量极显著的高于腹部皮肤

2个地理种群大银鱼coⅰ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测定了太湖、洪泽湖2个种群共计96 尾大银鱼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Ⅰ亚基 (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在638bp 序列中,共检测到6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0.94%。A、G、T、C的平均含量依次为26.2%、34.0%、21.3%和18.5%,A + T的含量 (44.7%) 低于G + C的含量(55.3%)。单倍型分析中,共发现7种单倍型,其中hap1,hap5和hap7为共享单倍型,hap6为洪泽湖种群特有,hap2,hap3和hap4为太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