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地理种群大银鱼coⅰ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测定了太湖、洪泽湖2个种群共计96 尾大银鱼线粒体细胞色素 C 氧化酶Ⅰ亚基 (cytochrome oxidaseⅠ,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结果表明,在638bp 序列中,共检测到6个变异位点,约占核苷酸总数的0.94%。A、G、T、C的平均含量依次为26.2%、34.0%、21.3%和18.5%,A + T的含量 (44.7%) 低于G + C的含量(55.3%)。单倍型分析中,共发现7种单倍型,其中hap1,hap5和hap7为共享单倍型,hap6为洪泽湖种群特有,hap2,hap3和hap4为太湖种群特有;在7种单倍型中,hap1为明显的优势单倍体型,共54个样本(占样本总数的56.25%)。平均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分别为0.642和0.00148,表现出较低的遗传多样性。AMOVA分析显示,种群内遗传变异为79.82%,种群间变异为20.18%。两种群间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20179,基因交流值Nm为1.97782,表明两种群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且有一定的基因交流。其结果可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大银鱼野生资源,建立大银鱼种质资源库提供必要的参考。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样本采集 2
1.2 基因组DNA提取与目的基因扩增测序 2
1.2.1基因组DNA提取 2
1.2.2目的基因扩增与测序 2
1.3数据处理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大银鱼群体COⅠ基因序列多样性 3
2.2单倍型分析 4
2.3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
2.4种群遗传距离和AMOVA分析 5
3讨论 5
3.1关于COⅠ基因 5
3.2大银鱼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 5
3.3大银鱼种群中性检验(Tajima D检验) 6
3.4大银鱼2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及基因交流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2个地理种群大银鱼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OⅠ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引言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eranius)属硬骨鱼纲(Osteicthyes),胡瓜鱼目Osmeriformes),银鱼科(Salangidae),大银鱼亚科(Protosalanginae),大银鱼属(Protosalanx Regan)。大银鱼体长一般为11~16cm,成鱼吻部扁平而尖,呈三角形,下颌稍长于上颌,一年生,繁殖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大银鱼分布在长江、淮河中下游河道和湖泊水库,在东海、黄海、渤海沿海也有分布,是我国银鱼科中分布较广、产量较高且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大银鱼是太湖、洪泽湖的传统名特产之一,也是江苏省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关于大银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1]、移殖增殖[2]、种群生态方面[3],分子方面的研究较少[47]。
线粒体基因具有单一的母性遗传模式,无内含子且几乎不发生重组,与核基因相比,更适合作为DNA 条形码标准标记[8]。Hebert在研究中发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 基因序列两端保守性较高,序列的进化速率较快,且引物的通用性高[9],认为其可以反映物种之间真实的进化关系,因此提出可以利用该特定基因序列进行动物DNA条形编码工作[10]。Ward等通过对COⅠ基因进行分析,有效地对了澳大利亚207种海洋鱼类进行了区分[11],Schlei等鉴别了鲑科鱼类一个亚科中的3个属[12],王中铎等也通过COⅠ基因分析,对南海的40种硬骨鱼类进行了有效鉴定[13]。雷光春等度太湖新银鱼COⅠ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14]。本研究测定了我国太湖和洪泽湖2个地理种群的大银鱼COⅠ基因部分序列,对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有望为大银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本实验大银鱼样本为2014年5月至 2014年9月间采集于太湖(编号为TH)、洪泽湖(编号为HZH)。样品采集后立即用冰盒带回实验室,并保存在 95%乙醇中备用。
1.2 基因组DNA提取与目的基因扩增测序
1.2.1基因组DNA提取
1). 取0.1 g左右大银鱼背部肌肉,剪碎放入 1.5ml eppendorf 管中。向组织样中加入裂解液(440μL STE,15μL 10mg/ml PK,50μL 10% SDS),56℃消化过夜。加入与消化液等体积的Tris平衡的苯酚(PH=8.0),轻轻混匀摇晃30分钟后,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
重复步骤1,此次摇晃混匀时间为10min。
2).加入等体积的苯酚和氯仿/异戊醇(24:1),且苯酚和氯仿/异戊醇的总体积等于上清液体积。混匀轻摇10min后,12000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转移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3).加入与上清液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轻轻混匀摇晃30 min后,12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转移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
4).加入两倍上清液体积的冰乙醇进行沉淀。
5).将上述加入冰乙醇的上清液置于冰箱冷冻1小时后,13000r/min离心15min。
6).弃上清液,留沉淀。沉淀用70%酒精清洗1—2次。将离心管倒置,自然晾干。向离心管中加入150ul ddH2O(或TE)溶解,置于冰箱4℃保存备用。
1.2.2目的基因扩增与测序
PC R 扩增引物序列为:
COIF:5’—TGTAAAACGACGGCCAGT—3’
COIR:5’—CAGGAAACAGCTATGACAC—3’
引物为上海铂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实验所用试剂购自大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 反应体系为 20μL,其中Premix Taq (TaKaRa TaqTM Version 2.0 plus dye) 10μL,正反向引物(20uM)各lμL,DNA 模板2 μL (20 ng/μL), ddH2O补足至20μL。用ABIVeriti 96 well梯度PCR仪进行扩增反应。扩增条件为循环前94℃预变性3min,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45s,55℃退火45s,72℃延伸1min,共循环35次;循环结束后72℃延伸8min。用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分子量标准为100 bp DNA Ladder marker。PCR 产物回收纯化送至上海铂尚生物有限公司测序,测序引物与扩增引物相同。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2
1 材料与方法 2
1.1样本采集 2
1.2 基因组DNA提取与目的基因扩增测序 2
1.2.1基因组DNA提取 2
1.2.2目的基因扩增与测序 2
1.3数据处理 3
2 结果与分析 3
2.1大银鱼群体COⅠ基因序列多样性 3
2.2单倍型分析 4
2.3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4
2.4种群遗传距离和AMOVA分析 5
3讨论 5
3.1关于COⅠ基因 5
3.2大银鱼单倍型多样性(Hd)和核苷酸多样性(Pi) 5
3.3大银鱼种群中性检验(Tajima D检验) 6
3.4大银鱼2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及基因交流 6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2个地理种群大银鱼C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OⅠ基因序列变异与遗传分化
引言
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eranius)属硬骨鱼纲(Osteicthyes),胡瓜鱼目Osmeriformes),银鱼科(Salangidae),大银鱼亚科(Protosalanginae),大银鱼属(Protosalanx Regan)。大银鱼体长一般为11~16cm,成鱼吻部扁平而尖,呈三角形,下颌稍长于上颌,一年生,繁殖能力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大银鱼分布在长江、淮河中下游河道和湖泊水库,在东海、黄海、渤海沿海也有分布,是我国银鱼科中分布较广、产量较高且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鱼类。大银鱼是太湖、洪泽湖的传统名特产之一,也是江苏省出口创汇的重要水产品。关于大银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1]、移殖增殖[2]、种群生态方面[3],分子方面的研究较少[47]。
线粒体基因具有单一的母性遗传模式,无内含子且几乎不发生重组,与核基因相比,更适合作为DNA 条形码标准标记[8]。Hebert在研究中发现,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亚基(COⅠ) 基因序列两端保守性较高,序列的进化速率较快,且引物的通用性高[9],认为其可以反映物种之间真实的进化关系,因此提出可以利用该特定基因序列进行动物DNA条形编码工作[10]。Ward等通过对COⅠ基因进行分析,有效地对了澳大利亚207种海洋鱼类进行了区分[11],Schlei等鉴别了鲑科鱼类一个亚科中的3个属[12],王中铎等也通过COⅠ基因分析,对南海的40种硬骨鱼类进行了有效鉴定[13]。雷光春等度太湖新银鱼COⅠ基因遗传多样性分析也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启示[14]。本研究测定了我国太湖和洪泽湖2个地理种群的大银鱼COⅠ基因部分序列,对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有望为大银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本实验大银鱼样本为2014年5月至 2014年9月间采集于太湖(编号为TH)、洪泽湖(编号为HZH)。样品采集后立即用冰盒带回实验室,并保存在 95%乙醇中备用。
1.2 基因组DNA提取与目的基因扩增测序
1.2.1基因组DNA提取
1). 取0.1 g左右大银鱼背部肌肉,剪碎放入 1.5ml eppendorf 管中。向组织样中加入裂解液(440μL STE,15μL 10mg/ml PK,50μL 10% SDS),56℃消化过夜。加入与消化液等体积的Tris平衡的苯酚(PH=8.0),轻轻混匀摇晃30分钟后,1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
重复步骤1,此次摇晃混匀时间为10min。
2).加入等体积的苯酚和氯仿/异戊醇(24:1),且苯酚和氯仿/异戊醇的总体积等于上清液体积。混匀轻摇10min后,12000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转移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3).加入与上清液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24:1),轻轻混匀摇晃30 min后,12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清液转移至新的1.5ml离心管中。
4).加入两倍上清液体积的冰乙醇进行沉淀。
5).将上述加入冰乙醇的上清液置于冰箱冷冻1小时后,13000r/min离心15min。
6).弃上清液,留沉淀。沉淀用70%酒精清洗1—2次。将离心管倒置,自然晾干。向离心管中加入150ul ddH2O(或TE)溶解,置于冰箱4℃保存备用。
1.2.2目的基因扩增与测序
PC R 扩增引物序列为:
COIF:5’—TGTAAAACGACGGCCAGT—3’
COIR:5’—CAGGAAACAGCTATGACAC—3’
引物为上海铂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成。实验所用试剂购自大连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PCR 反应体系为 20μL,其中Premix Taq (TaKaRa TaqTM Version 2.0 plus dye) 10μL,正反向引物(20uM)各lμL,DNA 模板2 μL (20 ng/μL), ddH2O补足至20μL。用ABIVeriti 96 well梯度PCR仪进行扩增反应。扩增条件为循环前94℃预变性3min,每个循环包括:94℃变性45s,55℃退火45s,72℃延伸1min,共循环35次;循环结束后72℃延伸8min。用1.2%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分子量标准为100 bp DNA Ladder marker。PCR 产物回收纯化送至上海铂尚生物有限公司测序,测序引物与扩增引物相同。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