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弹尾纲多样性研究
本项研究我们选择了两个具有代表意义的试验点,即浙江省仙居县的括苍山自然保护区、神仙居自然风景区,在每个试验点,采集样方,用干漏斗法收集标本并加以鉴定,应用群落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等指数,研究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特征,了解不同环境类型的差异对土壤弹尾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本项研究共收集并鉴定弹尾虫432只,隶属于10科,28属。其中长角跳科为优势科,等节跳科、球角跳科和鳞跳科为常见科。长角跳科数量居多,有198只,等节跳科135只,球角跳科18只,鳞跳科17只,疣跳科16只,爪跳科15只,短角圆跳科12只,圆跳科9只,棘跳科6只,地跳科6只。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括苍山自然保护区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均要高于神仙居自然风景区。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引言 1
1.1 形态特征 2
1.2 生物学特性 2
1.3 中国常见种类 2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4.1 国外研究进展 3
1.4.2 国内研究进展 3
1.5 研究意义 3
2 研究方法与方案 3
2.1 材料 3
2.2 采样方法 3
2.2.1 系统取样法 3
2.2.2 黄盘法 4
2.3 分离方法 4
3 数据 4
3.1 神仙居自然风景区跳虫种类与数目 4
3.2 括苍山自然保护区跳虫种类与数目(Berlese干漏斗法) 5
3.3 括苍山自然保护区跳虫种类与数目(吸虫器法与黄盘法) 6
4 分析与讨论 7
4.1 物种丰富度指数 7
4.2 香农威纳指数 8
4.3 均匀度指数 8
4.4 结论 9
5 展望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仙居弹尾纲多样性研究
引言
1 引言
弹尾纲隶属六足总纲节肢动物门,又俗称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跳虫”。它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类群和数量最丰富,群落多样性最高的节肢动物之一,与线虫、螨虫一同构成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尾虫属杂食性土壤动物,它们在土壤的形成、发育以及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保持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物质循环和能力转化,修复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形态特征
弹尾虫常有发达的弹器,多数能跳跃。跳虫体形很小,呈长形或近圆球形,体长一般仅有1—5毫米,少数的种类超过10毫米。它们体表光滑,有的被有鳞片或毛,体色多样,有暗蓝黑色、白色、黄绿色和红色等,有些种类还具有金属光泽[1]。
该类群的分类和鉴定多依赖于外部形态特征,最特殊之处在于腹部的非生殖型附肢,即腹管、握弹器和弹器。这个类群的学名Collembola来源于腹部第1节的腹管:Colle(粘),embolon(管),其功能主要是保持水分平衡和粘着作用[2]。
跳虫的头椭圆形,触角四节。一些特化的种类触角还分亚节,这在某些圆?科的跳虫中可以见到。触角上有结构非常复杂的感觉器。早期的跳虫每边有八只眼睛,但是有些种类的眼睛常常减少甚至缺失。许多种类的跳虫在眼睛前面还有一个功能不清楚的器官叫做角后器,角后器结构少数简单,多数都很复杂[2]。
弹尾目昆虫食性很广,从植物到蠕虫都可以,尤其喜欢吃真菌和腐殖质。然而,跳虫的摄食器官差异很大,从简单的刺吸式到很复杂的结构都有。刺吸式口器可能与取食真菌汁液或其它液体食物有关。一些复杂的口器用于取食其它小动物如轮虫。然而,大多数复杂的、特化的口器,它们的功能还不被人所知[3]。
跳虫的消化道是非常简单的直管形,具有巨大的唾腺染色体。少数的跳虫具有简单的呼吸管,大多数缺乏内在的呼吸器官。所有跳虫在背面都有一个简单的管状心脏[3]。
1.2 生物学特性
弹尾虫主要以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细菌、真菌及藻类为食物,有些种类取食抱子、发芽植物的种子、花粉、活植物的组织,极少数捕食线虫等小型动物。某些种类成为农作物及园艺作物的害虫。一般生活在潮湿场所,极少数种类为肉食性[4]。
弹尾虫性喜潮湿,分布广泛。砖石下、腐殖质土中、落叶下、堆肥下、朽木下、苔鲜及菌类上、食物残渣、动物尸体上,都是跳虫栖息的环境[2]。大多数跳虫喜欢荫凉、潮湿的环境。极少数能够长时间忍受家居环境,以及大多数庄稼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所以,跳虫无法与蟑螂、地中海果蝇等竞争,以至于被人们所忽略。而在另外一些比较适合跳虫生活的人为的生境里,跳虫却是很常见的。一些种类会成群结队的爬进种植蘑菇的温床或是蚯蚓的培养基上面,在温室里和观赏植物的花盆里也常常大量聚集[5]。
1.3 中国常见种类
通常依据弹尾虫的体节愈合情况、触角的比例及其着生位置、前胸发达或退化、弹器长短比例等进行分类[6]。
1)长角跳科Entomobryidae:表皮光滑,体表具明显的花斑型;腹部第4节明显比第3节长。
2)等节跳科Isotomidae:第一胸节明显,其背板上无刚毛;腹部第3、4节长度基本相等;体表无鳞片;触角不分亚节。
3)棘跳科Onychiuridae:第一胸节明显;在头和身体上有较多的假眼;角后器结构复杂;触角第3节的感觉器发达。
4)鳞跳科Tomoceridae:大多数的种类有肋状鳞;4节触角中第3节最长,并且触角第3、4节亚分节(环化);齿节基部具齿刺;腹部第3节一般长于第4节或几乎相等。
5)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第一胸节明显,表皮有明显的颗粒;弹器退化或无;通常有2—3根肛针。
6)疣跳科Neanuridae:第一胸节明显,身体有疣或表皮突起;弹器退化,通常只剩下痕迹。
7)圆跳科Sminthuridae:身体近球形,胸部各节愈合;触角一般比头长。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Salmon[7]所著作的《世界弹尾虫索引》包含1962年以前各个种类的详细信息,并附上2600余篇参考文献。他同时也提出了分类系统,为该类群的分类学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3个最具影响的弹尾虫分类系统:Yosii、Salmon及Christiansen和Bellinger分类系统[7]。Yosii的分类系统是我国大部分学者长期引用的一个系统,包括节腹亚目和愈腹亚目两个亚目。Salmon将弹尾虫分为4个亚目,17科,分别是节腹亚目总科,新节腹亚目科、间腹亚目和愈腹亚目。
1964年以后,弹尾虫分类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由单一的依据外部形态分类发展到多角度分类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期间对于种类增加十分迅速,由原来的2000多种,发展到目前的7900余种。
1.4.2 国内研究进展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引言 1
1.1 形态特征 2
1.2 生物学特性 2
1.3 中国常见种类 2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1.4.1 国外研究进展 3
1.4.2 国内研究进展 3
1.5 研究意义 3
2 研究方法与方案 3
2.1 材料 3
2.2 采样方法 3
2.2.1 系统取样法 3
2.2.2 黄盘法 4
2.3 分离方法 4
3 数据 4
3.1 神仙居自然风景区跳虫种类与数目 4
3.2 括苍山自然保护区跳虫种类与数目(Berlese干漏斗法) 5
3.3 括苍山自然保护区跳虫种类与数目(吸虫器法与黄盘法) 6
4 分析与讨论 7
4.1 物种丰富度指数 7
4.2 香农威纳指数 8
4.3 均匀度指数 8
4.4 结论 9
5 展望 10
致谢 10
参考文献 10
仙居弹尾纲多样性研究
引言
1 引言
弹尾纲隶属六足总纲节肢动物门,又俗称为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跳虫”。它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分布最广,类群和数量最丰富,群落多样性最高的节肢动物之一,与线虫、螨虫一同构成了中小型土壤动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弹尾虫属杂食性土壤动物,它们在土壤的形成、发育以及改善土壤理化特性,保持土壤肥力,促进土壤物质循环和能力转化,修复土壤生态环境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1 形态特征
弹尾虫常有发达的弹器,多数能跳跃。跳虫体形很小,呈长形或近圆球形,体长一般仅有1—5毫米,少数的种类超过10毫米。它们体表光滑,有的被有鳞片或毛,体色多样,有暗蓝黑色、白色、黄绿色和红色等,有些种类还具有金属光泽[1]。
该类群的分类和鉴定多依赖于外部形态特征,最特殊之处在于腹部的非生殖型附肢,即腹管、握弹器和弹器。这个类群的学名Collembola来源于腹部第1节的腹管:Colle(粘),embolon(管),其功能主要是保持水分平衡和粘着作用[2]。
跳虫的头椭圆形,触角四节。一些特化的种类触角还分亚节,这在某些圆?科的跳虫中可以见到。触角上有结构非常复杂的感觉器。早期的跳虫每边有八只眼睛,但是有些种类的眼睛常常减少甚至缺失。许多种类的跳虫在眼睛前面还有一个功能不清楚的器官叫做角后器,角后器结构少数简单,多数都很复杂[2]。
弹尾目昆虫食性很广,从植物到蠕虫都可以,尤其喜欢吃真菌和腐殖质。然而,跳虫的摄食器官差异很大,从简单的刺吸式到很复杂的结构都有。刺吸式口器可能与取食真菌汁液或其它液体食物有关。一些复杂的口器用于取食其它小动物如轮虫。然而,大多数复杂的、特化的口器,它们的功能还不被人所知[3]。
跳虫的消化道是非常简单的直管形,具有巨大的唾腺染色体。少数的跳虫具有简单的呼吸管,大多数缺乏内在的呼吸器官。所有跳虫在背面都有一个简单的管状心脏[3]。
1.2 生物学特性
弹尾虫主要以动植物残体、腐殖质、细菌、真菌及藻类为食物,有些种类取食抱子、发芽植物的种子、花粉、活植物的组织,极少数捕食线虫等小型动物。某些种类成为农作物及园艺作物的害虫。一般生活在潮湿场所,极少数种类为肉食性[4]。
弹尾虫性喜潮湿,分布广泛。砖石下、腐殖质土中、落叶下、堆肥下、朽木下、苔鲜及菌类上、食物残渣、动物尸体上,都是跳虫栖息的环境[2]。大多数跳虫喜欢荫凉、潮湿的环境。极少数能够长时间忍受家居环境,以及大多数庄稼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所以,跳虫无法与蟑螂、地中海果蝇等竞争,以至于被人们所忽略。而在另外一些比较适合跳虫生活的人为的生境里,跳虫却是很常见的。一些种类会成群结队的爬进种植蘑菇的温床或是蚯蚓的培养基上面,在温室里和观赏植物的花盆里也常常大量聚集[5]。
1.3 中国常见种类
通常依据弹尾虫的体节愈合情况、触角的比例及其着生位置、前胸发达或退化、弹器长短比例等进行分类[6]。
1)长角跳科Entomobryidae:表皮光滑,体表具明显的花斑型;腹部第4节明显比第3节长。
2)等节跳科Isotomidae:第一胸节明显,其背板上无刚毛;腹部第3、4节长度基本相等;体表无鳞片;触角不分亚节。
3)棘跳科Onychiuridae:第一胸节明显;在头和身体上有较多的假眼;角后器结构复杂;触角第3节的感觉器发达。
4)鳞跳科Tomoceridae:大多数的种类有肋状鳞;4节触角中第3节最长,并且触角第3、4节亚分节(环化);齿节基部具齿刺;腹部第3节一般长于第4节或几乎相等。
5)球角跳科Hypogastruridae:第一胸节明显,表皮有明显的颗粒;弹器退化或无;通常有2—3根肛针。
6)疣跳科Neanuridae:第一胸节明显,身体有疣或表皮突起;弹器退化,通常只剩下痕迹。
7)圆跳科Sminthuridae:身体近球形,胸部各节愈合;触角一般比头长。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Salmon[7]所著作的《世界弹尾虫索引》包含1962年以前各个种类的详细信息,并附上2600余篇参考文献。他同时也提出了分类系统,为该类群的分类学工作带来极大方便。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3个最具影响的弹尾虫分类系统:Yosii、Salmon及Christiansen和Bellinger分类系统[7]。Yosii的分类系统是我国大部分学者长期引用的一个系统,包括节腹亚目和愈腹亚目两个亚目。Salmon将弹尾虫分为4个亚目,17科,分别是节腹亚目总科,新节腹亚目科、间腹亚目和愈腹亚目。
1964年以后,弹尾虫分类研究方法趋于多样化,由单一的依据外部形态分类发展到多角度分类方法的综合运用。这期间对于种类增加十分迅速,由原来的2000多种,发展到目前的7900余种。
1.4.2 国内研究进展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