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地区稻飞虱发生动态及上灯节律

稻飞虱(Delphacidae)的迁飞特性致其成为我国各稻区常发性重要害虫,同时其迁飞性也导致不同稻区发生特点各不相同,全面了解稻飞虱对我国水稻栽培意义重大。姜堰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广,研究当地稻飞虱发生特性对当地稻飞虱的预测预报有指导作用。利用田间系统调查及探照灯诱虫监测稻飞虱发生动态,通过灯诱数据研究稻飞虱上灯节律。结果表明(1)2015年7、8月份姜堰地区七、八月主要为害稻飞虱为白背飞虱及伪褐飞虱;灰飞虱、褐飞虱虫量较少,危害轻;(2)姜堰地区7、8月份主要为稻飞虱迁入区及过境区,受气象条件、虫源等因素影响上灯时间分布各不相同,每夜可能出现一个峰或有多个峰,但总体说来,3时至4时、4时至5时这两个时间段上灯量较多,临近日出时间段上灯量减少。推测7、8月份姜堰地区虫源主要来自江苏省南部、安徽省南部、上海市、浙江省等地。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引言2
1材料与方法3
1.1材料3
1.1.1 探照灯诱虫设备3
1.1.2 数据资料3
1.2方法3
1.2.1试验时间及地点3
1.2.2田间系统调查3
1.2.3迁飞高峰日选择3
1.2.4上灯高峰时间选择3
2 结果与分析3
2.1 姜堰地区稻飞虱探照灯下种群动态3
2.2 姜堰地区稻飞虱田间种群动态6
2.3 姜堰地区稻飞虱上灯节律8
2.3.1 姜堰地区白背飞虱的上灯节律8
2.3.2 姜堰地区灰飞虱的上灯节律12
2.3.3 姜堰地区褐飞虱的上灯节律15
2.3.4 姜堰地区伪褐飞虱的上灯节律17
2.3.5 姜堰地区稻飞虱的上灯节律总述20
3 讨论20
致谢21
参考文献22
2015年7、8月份姜堰地区稻飞虱发生动态及上灯节律
引言
稻飞虱,常见种类包括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白背飞虱(So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gatella furcifera Horváth)及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等,对水稻危害较大,主要表现为直接刺吸危害及作为媒介传播多种病毒病。同时,稻飞虱远距离迁飞习性使其成为我国各稻区常发性重要害虫。全面了解稻飞虱的迁飞特性对其预测预报、害虫防治以减轻水稻危害有重要意义。
研究表明,稻飞虱具备随西南气流北迁并受风向影响南迁的群体动态,迁飞方向和主要降虫地区一般比较有规律的从南到北逐段迁飞及降落,而后气流方向发生转变,气流方向的转变与我国北方稻区稻飞虱的迁出期配合成为我国最北的南迁虫源地,随冷空气活动范围不断向南推进。但不同种飞虱间有所差别,主要表现在虫源迁入时间及北迁、南迁频次等。如白背飞虱每年3月中下旬,中南半岛的虫源地开始有飞虱迁入我国南部稻区,随气流不断向北迁飞,4月中旬可延伸至N29°左右,5月中旬超过N30°,5月底6月上旬从我国南部稻区迁出的虫源可达N35°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上旬继续北迁至N40°以北地区 ,7月中旬,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宁夏、内蒙南部开始出现迁入虫源,一般来说,迁入始期后25—30天进入迁入峰期。西南或偏南气流的强弱是影响北迁进度的主要因素。迁出期受各地气候特点及水稻栽培制度的影响,部分地区一年内只有一段主要迁出期,部分地区可能出现二次或三次主要迁出期。我国白背飞虱北迁峰次频繁,北迁速度快,各年间北迁峰次普遍有10余次,一般在3月中下旬及8月中下旬。而南迁期一般长达2个月以上,南迁峰次常有5—6次。而褐飞虱春、夏季有5次北迁峰次,秋季南迁峰次3次。大体迁飞途径是于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进行第一次北迁,由19°N以南迁到两广南部20一23°N之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由海南岛中部往北及中南半岛同纬度地区向北迁到我国两广南部和南岭地区;6月中、下旬至7月初由两广南部稻区北迁迁到南岭以北至长江南岸;7月上、中旬由南岭地区主迁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并波及到淮河流域;7月下旬至8月初由岭北、沿江区南部迁到江淮及淮北稻区。8月下旬至9月初开始往南回迁,9月中旬出现回迁峰;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由长江中、下游回迁到南岭以北各地,10月中旬起至11月间,由江南、岭北回迁到华南以及吏南地区[1][2][3]。
稻飞虱除远距离迁飞能力外,趋光性也是其重要特点。探照灯诱虫是监测具有趋光性昆虫的常用手段。不同种类趋光性昆虫存在不同上灯节律,研究稻飞虱的上灯节律,能够指导稻飞虱的预测预报,结合虫情合理设置亮灯时间,节约能耗。
国内对稻飞虱的上灯行为研究较少。据程遐年等人[4]研究,褐飞虱夜间扑灯活动不均匀,20: 00~23: 00时段扑灯最多。赵世福[5]在稻飞虱自然种群扑灯行为的初步观察中,表明白背飞虱自然种群扑灯反应日照阈值为0.9 lx,其典型的扑灯活动是一个扑灯量呈单峰型的节律性过程。杨菁菁等人[6]用太阳能智能诱虫灯研究昆虫的上灯节律时发现,在23:00~03:00稻飞虱出现扑灯高峰。齐会会等[7]进一步发现,稻飞虱夜晚扑灯类型属于整夜扑灯型,晚上一般有 1~2 个扑灯高峰,稻飞虱本地活动期扑灯高峰主要集中在前半夜和 04:30~06:00时段,即扑灯活动是一个扑灯量呈双峰型的节律性过程。
本课题研究2015年7、8月份姜堰地区稻飞虱的发生动态,有利于进行姜堰地区该时间段稻飞虱的预测预报工作;同时在本课题中通过分时段监测探照灯在晚上19:00到第二天早上7:00所诱虫的种类及数量,可以初步推测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的虫源地及上灯节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探照灯诱虫设备
目前对稻飞虱上灯节律的研究较少,各试验中所用的光源也有所不同,赵世福[5]在研究稻飞虱自然种群的上灯节律中使用黑光灯进行灯诱,杨菁菁[6]等人用太阳能智能诱虫灯研究昆虫的上灯节律。本次实验中采用实验室自行研制探照灯,使用1000W灯泡,探照灯诱虫器对高空至少500m 处的虫群都具有吸引,并对其进行诱捕,这样不仅能诱捕到地面的虫群,还能诱捕到高空处的虫群[8]。自2015年7月10日起,探照灯开始运行,逐时灯诱,探照灯运行时间从晚上7点到第二天早上7点,每小时为一个时间段,共划分为12个时间段,每一个时间段开启其对应的收虫袋,每个时段都有对应的一个收虫袋,分别检查计数,观察上灯飞虱种类及全夜上灯量分布情况。
1.1.2 数据资料
气象数据来自中国气象局;虫源地数据资料查阅各市县级植保站
1.2 方法
1.2.1 试验时间和地点
2015年7月至8月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农业委员会内设立探照灯,探照灯四周无稻田,直线距离约2公里处有稻田。
1.2.2 田间系统调查
本试验于2015年7月至8月期间在姜堰区所选两块处于分蘖期水稻田进行(在距探照灯直线距离约2公里村庄里选取直播、机插各一块稻田)。每三天一次进行田间稻飞虱(主要为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密度系统调查,五点取样法(五点约十穴),查虫时用白瓷盘润湿后插入水稻间,下缘紧贴水面上稻丛基部,快速拍击植株中、下部,记录各飞虱种类及虫态数量,最后折算成百穴虫量。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0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