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对灰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

对越南河内、江苏姜堰、吉林长春三个地理种群不同光周期下灰飞虱雌雄成虫的翅型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灰飞虱翅型的变化规律(尤其雄虫)与光周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短光照可诱导大量短翅型成虫(尤其短翅型雄虫)出现。并且短翅型雄虫百分率的变化趋势与滞育率一致,短光照LD10:14下最高,长光照下几乎没有。对光周期转换实验中灰飞虱的翅型进行统计分析,同样,短翅型雄虫的比率与滞育率的变化一致。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以及滞育期间灰飞虱体内激素表达量的变化规律推测,灰飞虱翅型的变化与激素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保幼激素表达量的增加是滞育灰飞虱短翅型成虫增加的一个原因。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材料与方法1
1.1不同光周期对翅型的影响2
1.1.1供试虫源 2
1.1.2灰飞虱滞育特性的地理差异3
1.1.3灰飞虱滞育的判定标准3
1.2自然越冬种群灰飞虱翅型4
1.2.1越冬性质4
1.2.2越冬的解除4
1.3光周期转换对灰飞虱翅型的影响4
1.3.1若虫滞育诱导的敏感虫态 4
2结果分析5
2.1不同光周期对灰飞虱翅型的影响5
2.2自然越冬种群灰飞虱翅型5
2.3光周期转换对灰飞虱翅型的影响5
3讨论10
致谢12
参考文献 12
光周期对灰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
引言
昆虫翅的分化是长期进化的结果,多种昆虫具有翅二型现象。有翅或长翅的个体具有长距离迁飞的能力,从而实现主动选择生境的目的。而无翅或短翅型个体,表现出很强的繁殖力。灰飞虱与飞虱科的其他大部分种类一样,成虫期具有翅二型现象(Dual Wingform),长翅型成虫具有正常发育的前后翅,可进行飞行,能够逃避恶劣的环境条件,成功的追踪寄主的变化;而短翅型成虫前翅不及腹部末端,后翅退化,不能飞行,适宜于居留繁殖,利用当地资源,扩大种群数量。在田间,灰飞虱翅二型的转变较为灵活,适于实现迁飞和生殖的切换,使种群消长与资源变化同步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以获得种群的延续。这是灰飞虱自然选择和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态对策,保证种群更好的发展。
灰飞虱长翅雌雄成虫及短翅雌虫在自然种群下普遍存在,但是短翅型雄虫却极为罕见。蔡邦华等(1964)指出,在天津地区短翅型雌虫常见,但短翅型雄虫极为稀少。彭娟(2010)在25℃,光照14h条件下对灰飞虱翅型进行筛选,结果显示偶尔会有短翅型雄虫出现,但数量极少。Kisimito等(1956, 1958, 1989)通过光照实验得出,在短光照下会出现短翅型雄虫,而长光照下并无短雄出现。林莉等(1990)调查显示云南保山地区灰飞虱越冬代短翅型成虫多于长翅型。在之前关于灰飞虱滞育特性的研究实验中发现,灰飞虱的短翅型雄虫一般出现在短光照下,而长光照仅吉林种群有少量个体出现。通过对多个实验结果的整合,明确灰飞虱翅型与光周期及滞育的关系,并且利用滞育灰飞虱体内生理的变化解释这一现象。
1 材料与方法
1.1 不同光周期对翅型的影响
1.1.1 供试虫源
供试灰飞虱越南河内种群分别于2011年、2012年4月采自越南河内水稻田(21.05oN,105.85oE,),简称HN,越南河内属热带季风气候。
供试灰飞虱江苏姜堰种群分别于2011年、2012年5月采自中国江苏省姜堰市水稻田(32.51oN,120.14oE),简称JY,江苏省姜堰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供试灰飞虱吉林长春种群分别于2011年、2012年8月采自中国吉林省长春市水稻田(43.51oN,124.14oE),简称CC,吉林省长春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图1)。
三地采集的灰飞虱放入26±1℃,LD16:8室内温箱(宁波江南仪器厂人工气候箱RXZ智能型)进行人工饲养。

图1灰飞虱采集地
Fig.1 Sampling locations of SBPH
1.1.2 灰飞虱滞育特性的地理差异
在光照培养箱内设定20℃、27℃两个恒定温度(±1℃),80%RH,光周期分别为L:D=4:20、L:D=8:16、L:D=10:14、L:D=12:12、L:D=14:10、L:D=16:8六个梯度,共12个处理,每个处理重复三次,初始若虫不少于100头。将田间采集不同地理种群的刚刚羽化的灰飞虱雌、雄成虫配对后接入放有新鲜水稻的试管(直径3cm,高15cm)中,待其交配产卵,并将产过卵的稻苗移至上述各条件下进行饲养。当日孵化的若虫立即移出,单头饲养于试管中,仍放置于原条件下。试管内置稻苗一株,加入1ml左右的水稻营养液以供水稻生长。管口用纱布扎紧,以防飞虱逃逸。定时更换稻苗、添加营养液和更换试管,以保证饲养稻苗的新鲜。每天观察灰飞虱的蜕皮情况,用镊子将蜕去的皮取出,记录各虫龄的发育和死亡情况,直至羽化至成虫为止。试验的全过程均在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光照强度为370lUX。暗期处理采用人工套袋(在试管架外加套不透光的黑布袋,至光期再移除)的方法。
1.1.3 灰飞虱滞育的判定标准
滞育个体的判定标准:在20±1℃、27±1℃条件下,长光照14和16小时若虫的发育速度最快,将不同地理种群两光照下若虫的发育历期进行显著性分析,若无显著差异,则将两光照下发育最长的个体的若虫期作为灰飞虱个体滞育的判断标准;若存在显著差异,则将长光照16小时下最长的若虫期作为灰飞虱个体滞育的判断标准。滞育率的计算公式为:滞育率=滞育个体数/(滞育个体数+非滞育个体数)
1.2 自然越冬种群灰飞虱翅型
1.2.1 越冬性质
自2010年9月13日起,约15天采集一次田间灰飞虱,单头放入装有小麦苗的玻璃试管(直径3cm,高15cm)内,置于室外(自然温度及光周期),每天9:00定时观察若虫的蜕皮状况,记录其发育和死亡情况,直至所有存活试虫都羽化至成虫为止。最后统计越冬率、采集龄期、越冬龄期等参数。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10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