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品种玉米须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摘 要本论文通过对三种不同品种玉米须总黄酮含量的比较,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以芦丁为对照品,以测得的玉米须总黄酮含量为考察指标。设计L9(34)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溶剂浓度四种因素对玉米须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经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乙醇溶液浓度为70%,料液比为1:8,温度为70℃,提取时间为2.5 h的提取条件下,在波长为510nm的紫外光下观察,黄酮含量最高的品种是郑单958,含量达到了10.739mg/g,申单9号中黄酮含量为8.174mg/g,武科2号的黄酮含量最低,为4.684mg/g。由此可见,这三种不同品种玉米须在同一生长期中黄酮含量差异比较明显。 目 录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
1.2 植物学研究 1
1.3 玉米须种类的研究 2
1.4 化学成分的研究 3
1.4.1 黄酮类 3
1.4.2 多糖类 3
1.4.3 有机酸类 3
1.4.4 矿质元素类 3
1.5 药理作用的研究 4
1.5.1 抗氧化活性作用 4
1.5.2 降血糖作用 4
1.5.3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5
1.5.4 抗肿瘤作用 5
1.5.5 利尿作用 5
1.5.6 抗菌作用 5
1.5.7 清热利胆、利肝作用 6
1.6 我国目前对玉米须的研究现状 6
2 实验部分
2.1 药材与试剂 7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
2.3 实验方法 7
2.3.1 玉米须药材处理 7
2.3.2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3.4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提取 8
2.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3.6 方法学考察 11
2.3.6.1 重复性试验 10
2.3.6.2 精密度试验 10
2.3.6.3 稳定性试验 11
2.3.6.4 回收率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3.4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提取 8
2.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3.6 方法学考察 11
2.3.6.1 重复性试验 10
2.3.6.2 精密度试验 10
2.3.6.3 稳定性试验 11
2.3.6.4 回收率试验 11
2.3.7 玉米须总黄酮含量测定 10
2.4 结果 11
讨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米的花柱和柱头,早在1977年《中国药典》已收载,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玉米须是玉米成熟后的产物之一,种植方便简单,可大面积培育,来源广泛,易于采集,同时易于收集。但是除了极其少数的玉米须用于入药外,其余均都被当作农作物的副产品、废物而被丢弃,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有益资源,拓展其在食品、保健品领域的应用,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玉米须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药食通用的作用,民间可用于泡茶、药用中,可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尿道结石等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目前国内外对玉米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药理作用和主要成分分析的研究[1],关于玉米须加工工艺方面及实质性研究报道较少,从原料到产品的全产业链研究基本未见报道,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鉴于其含有多种有益的化学成分及显著的药理作用,我国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肝炎、糖尿病及哮喘等多种疾病。虽然现在对玉米须化学成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其作用机制却仍然不是非常清楚,主要原因是有关玉米须的系统研究并不是很多。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的玉米须品种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为玉米须品种的筛选及其再加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 植物学研究
玉米须( Stigma madis ),又名玉麦须、棒子毛;是玉米的雌花花柱,属禾本科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早在197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已经被收录。采收期是在植物玉米收获的季节,玉米须颜色在没有干枯之时为淡绿色,干枯之后为黄褐色。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于采集;味淡、性平,有降血糖、抗癌、免疫活性等作用,也具有解热、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的功效,而且玉米须安全无副作用。现代药理[2]研究证明玉米须具有显著地降血糖作用和利尿效果,现在临床上将玉米须提取物用于糖尿病、肝炎、高血压、鼻炎、哮喘、胆道结石等疾病的预防及辅助治疗,而且现已形成大量的以玉米须为主料的食疗方,因此,它的食疗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临床研究上备受关注。
有很多中医药典籍中均有玉米须的记载,如:《滇南本草》(玉麦须)、《现代实用中药》(玉蜀黍蕊)、《河北药材》(棒子毛)。玉米须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多糖类、甾醇类、黄酮类、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生物碱、皂苷、尿囊素、有机酸等[3],其中多糖是玉米须化学成分中的含量最高的物质,高达4.87%;玉米须多糖是多聚糖,大部分多糖由己糖或戊糖聚合而成。
1.3 玉米须种类的研究
本次实验主要自行收集了三种玉米须种类,郑单958(图1.1),武科2号(图1.2),申单9号(图1.3)。郑单958为中熟杂交种,春播生育期为120天,夏播生育期为95天左右,该品种是一种有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的特点的玉米新品种。先后通过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和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定为重点推广品种。该品种抗性好,结实件好,耐干旱,耐高温,非常适合我国夏玉米区种植,并且在我国陕西地区大量种植。武科2号,有较强的耐旱性,产量高,和郑单958一样有较好的抗倒伏抗病的优点,非常适合在关中夏播地区种植。申单9号,此种玉米粒大质优、味甜可口、产量高、耐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常种玉米品种之一。
图 1.1 图 1.2
图 1.3
1.4 化学成分的研究
1.4.1 黄酮类
黄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
1.2 植物学研究 1
1.3 玉米须种类的研究 2
1.4 化学成分的研究 3
1.4.1 黄酮类 3
1.4.2 多糖类 3
1.4.3 有机酸类 3
1.4.4 矿质元素类 3
1.5 药理作用的研究 4
1.5.1 抗氧化活性作用 4
1.5.2 降血糖作用 4
1.5.3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5
1.5.4 抗肿瘤作用 5
1.5.5 利尿作用 5
1.5.6 抗菌作用 5
1.5.7 清热利胆、利肝作用 6
1.6 我国目前对玉米须的研究现状 6
2 实验部分
2.1 药材与试剂 7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7
2.3 实验方法 7
2.3.1 玉米须药材处理 7
2.3.2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3.4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提取 8
2.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3.6 方法学考察 11
2.3.6.1 重复性试验 10
2.3.6.2 精密度试验 10
2.3.6.3 稳定性试验 11
2.3.6.4 回收率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 5 1 9 1 6 0 7 2
芦丁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7
2.3.3 标准曲线的绘制 8
2.3.4 玉米须中总黄酮的提取 8
2.3.5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3.6 方法学考察 11
2.3.6.1 重复性试验 10
2.3.6.2 精密度试验 10
2.3.6.3 稳定性试验 11
2.3.6.4 回收率试验 11
2.3.7 玉米须总黄酮含量测定 10
2.4 结果 11
讨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14
致谢 15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米的花柱和柱头,早在1977年《中国药典》已收载,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玉米须是玉米成熟后的产物之一,种植方便简单,可大面积培育,来源广泛,易于采集,同时易于收集。但是除了极其少数的玉米须用于入药外,其余均都被当作农作物的副产品、废物而被丢弃,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有益资源,拓展其在食品、保健品领域的应用,产生应有的经济、社会效益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玉米须作为我国的传统中药材,具有药食通用的作用,民间可用于泡茶、药用中,可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尿道结石等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目前国内外对玉米须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药理作用和主要成分分析的研究[1],关于玉米须加工工艺方面及实质性研究报道较少,从原料到产品的全产业链研究基本未见报道,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鉴于其含有多种有益的化学成分及显著的药理作用,我国目前在临床上广泛用来预防和治疗高血压、肝炎、糖尿病及哮喘等多种疾病。虽然现在对玉米须化学成分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对其作用机制却仍然不是非常清楚,主要原因是有关玉米须的系统研究并不是很多。本论文通过对不同的玉米须品种中总黄酮含量的比较,为玉米须品种的筛选及其再加工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2 植物学研究
玉米须( Stigma madis ),又名玉麦须、棒子毛;是玉米的雌花花柱,属禾本科植物;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早在1977版《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已经被收录。采收期是在植物玉米收获的季节,玉米须颜色在没有干枯之时为淡绿色,干枯之后为黄褐色。其来源丰富,价格低廉,易于采集;味淡、性平,有降血糖、抗癌、免疫活性等作用,也具有解热、利尿、泄热、平肝、利胆的功效,而且玉米须安全无副作用。现代药理[2]研究证明玉米须具有显著地降血糖作用和利尿效果,现在临床上将玉米须提取物用于糖尿病、肝炎、高血压、鼻炎、哮喘、胆道结石等疾病的预防及辅助治疗,而且现已形成大量的以玉米须为主料的食疗方,因此,它的食疗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临床研究上备受关注。
有很多中医药典籍中均有玉米须的记载,如:《滇南本草》(玉麦须)、《现代实用中药》(玉蜀黍蕊)、《河北药材》(棒子毛)。玉米须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多糖类、甾醇类、黄酮类、挥发性成分、微量元素、生物碱、皂苷、尿囊素、有机酸等[3],其中多糖是玉米须化学成分中的含量最高的物质,高达4.87%;玉米须多糖是多聚糖,大部分多糖由己糖或戊糖聚合而成。
1.3 玉米须种类的研究
本次实验主要自行收集了三种玉米须种类,郑单958(图1.1),武科2号(图1.2),申单9号(图1.3)。郑单958为中熟杂交种,春播生育期为120天,夏播生育期为95天左右,该品种是一种有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的特点的玉米新品种。先后通过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和国家审定,并被农业部定为重点推广品种。该品种抗性好,结实件好,耐干旱,耐高温,非常适合我国夏玉米区种植,并且在我国陕西地区大量种植。武科2号,有较强的耐旱性,产量高,和郑单958一样有较好的抗倒伏抗病的优点,非常适合在关中夏播地区种植。申单9号,此种玉米粒大质优、味甜可口、产量高、耐干旱,是我国西北地区常种玉米品种之一。
图 1.1 图 1.2
图 1.3
1.4 化学成分的研究
1.4.1 黄酮类
黄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