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中丁香酚的提取分离与鉴定(附件)
摘 要目的:丁香酚作为丁香的主要药用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作用,但目前大多对丁香中丁香酚的研究比较单一,不能够对丁香酚和与其相关药物生产给与高效的指导,所以本课题从多因素出发研究丁香酚的提取与鉴定工艺,目的两方面:①为接近实际临床中医理论与丁香酚的关系提供依据;②为丁香制剂、生产加工、相关质量标准的建立等提供依据参考。方法:课题采用甲醇为提取溶剂结合超声辅助提取丁香酚,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丁香中的丁香酚开展鉴定测量,试验还对甲醇浓度、提取时间、超声时间3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法优选出丁香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①高效液相研究表明,丁香酚在1.2868~3.8604μg范围内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15.952X-4.5992,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64%,(RSD=0.87%,n=6);②同时优选出了丁香酚的最佳提取工艺,甲醇浓度75%,提取时间1.5h,超声时间20min;③工艺验证试验表明,最佳工艺平均提取率10.341%,符合期望值得要求。目 录
1 绪 论
1.1丁香的传统研究 1
1.1.1丁香药源概况 1
1.2丁香的现代研究 1
1.2.1丁香的化学成分 2
1.2.2丁香的药理作用 2
1.3丁香酚的研究现状 4
1.3.1丁香酚的理化性质 4
1.3.2丁香酚的应用 4
1.3.3丁香酚的提取方法研究 4
1.3.4丁香酚的鉴定研究 6
2 实验部分
2.1实验试剂和仪器 7
2.1.1试剂、药品和药材 7
2.1.2实验仪器设备 7
2.2方法与结果 7
2.2.1丁香酚提取工艺正交设计 7
2.2.2色谱条件 8
2.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9
2.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实验试剂和仪器 7
2.1.1试剂、药品和药材 7
2.1.2实验仪器设备 7
2.2方法与结果 7
2.2.1丁香酚提取工艺正交设计 7
2.2.2色谱条件 8
2.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9
2.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2.2.5线性关系考察 9
2.2.6精密度试验 10
2.2.7重复性试验 10
2.2.8稳定性试验 10
2.2.9回收率实验 10
2.3 试验结果 11
2.3.1 丁香酚含量测定结果及方差分析 11
2.3.2工艺验证试验 12
3 结论与展望
3.1丁香中丁香酚的提取与鉴定结果与讨论 13
3.2丁香酚研究展望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1 绪 论
1.1丁香的传统研究
1.1.1丁香药源概况
(1)植物特征[1]
高1.54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嫩叶簇生,后对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冠筒长68mm,花期56月;果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1.5cm,宽48mm,先端尖长,光滑,果期610月。
(2)分布环境 [2]
生长习性喜阳,喜土壤湿润且排水良好,春季盛开时硕大花序布满全株。
(3)药材性状[3]
呈研棒状,长l2cm,花冠圆球形,棕褐色至褐黄色,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丁香原植物、丁香花(药材)以及丁香酚分子结构图见1.1
图1.1 A 丁香植物图;B丁香花(药材)、C丁香酚分子结构、
D丁香叶(药材)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又名丁子香、公丁香等。性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4]。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5]。丁香全世界共有27种,中国特有18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地,我国是丁香属植物的起源中心[2]。丁香酚作为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丁香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
丁香入药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齐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称其为“鸡舌香”[6];唐代《药性论》谓之能“治冷气腹痛”;《海药本草》谓之能“辟恶去邪正气,止心腹痛”;宋代《日华子本草》言丁香“治口气,反胃,鬼痉蛊毒,及疗肾气奔腾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冷气,杀酒毒”;明代《本草纲目》云“治虚哆,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由此可见,先贤已经对丁香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应用[7]。
1.2丁香的现代研究
1.2.1丁香的化学成分
(1)有机药用成分
①丁香酚;②苯丙素类[8],多为以苷形式存在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香豆素类、木脂素类、苯丙醇类等;③环烯醚萜类[9],包括丁香苦苷、丁香苦苷元的衍生物以及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橄榄苦苷)等;④黄酮类[5],3个黄酮类化合物皆属于单糖苷或双糖苷;⑤苯乙醇类[6],如3,4 二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苯乙醇以及反式对羟基肉桂酸等;⑥三萜类[1],如齐墩果酸、乌苏酸、羽扇豆烷型等三萜类化合物;⑦其他[8,6,1],有酪醇、3,4 二羟基苯甲酸、D甘露醇、黄柏内酯等
(2)无机药用成分
相关研究表明,丁香中的无机成分(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是丁香药物成分的组成部分,由文献可知丁香中微量元素主要为:Zn、Fe、Mn、Cu、Co、Mo、Ni、V、Be、Ti、Cd、B、Sr、Ba等[10,11]。
1.2.2丁香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①β香树素酯和丁香脂素(关东丁香)具有很高的抗炎症作用,抗炎机理: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LPS诱导的NO增生[12];②宋媛媛[13]等采用丁香苷对小鼠多种急慢性炎症开展研究,证实了丁香苷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③丁香酚有抑制脂氧化酶和环氧化酶作用,能阻碍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壳肿胀[2]。
(2)抑菌作用
①Zhou[14]等采用丁香叶水提取法获得一定乙醇浓度比的混合 FSC液,结果发现FS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极强,而且FSC与盐酸左氧氟沙星相比更具有持久性;②暴马丁香全皮和内皮水煎液对流感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其全枝水煎液有轻度抑制作用,因为暴马丁香树皮提取液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5]。
(3)抗病毒作用
①临床上,以紫丁香为主要成分的甲定胶囊对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16];②ELDesouky [12]等从关东丁香中分离的丁香脂素和油酯11甲基酯对HepG2 细胞具有极强细胞毒性;③小叶丁香叶及花提取物能够抑制L2215(乙肝病毒)细胞的生长,半抑制浓度(IC50)为7
1 绪 论
1.1丁香的传统研究 1
1.1.1丁香药源概况 1
1.2丁香的现代研究 1
1.2.1丁香的化学成分 2
1.2.2丁香的药理作用 2
1.3丁香酚的研究现状 4
1.3.1丁香酚的理化性质 4
1.3.2丁香酚的应用 4
1.3.3丁香酚的提取方法研究 4
1.3.4丁香酚的鉴定研究 6
2 实验部分
2.1实验试剂和仪器 7
2.1.1试剂、药品和药材 7
2.1.2实验仪器设备 7
2.2方法与结果 7
2.2.1丁香酚提取工艺正交设计 7
2.2.2色谱条件 8
2.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9
2.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实验试剂和仪器 7
2.1.1试剂、药品和药材 7
2.1.2实验仪器设备 7
2.2方法与结果 7
2.2.1丁香酚提取工艺正交设计 7
2.2.2色谱条件 8
2.2.3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9
2.2.4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9
2.2.5线性关系考察 9
2.2.6精密度试验 10
2.2.7重复性试验 10
2.2.8稳定性试验 10
2.2.9回收率实验 10
2.3 试验结果 11
2.3.1 丁香酚含量测定结果及方差分析 11
2.3.2工艺验证试验 12
3 结论与展望
3.1丁香中丁香酚的提取与鉴定结果与讨论 13
3.2丁香酚研究展望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8
1 绪 论
1.1丁香的传统研究
1.1.1丁香药源概况
(1)植物特征[1]
高1.54m,树皮灰褐色,小枝黄褐色,初被短柔毛;后渐脱落,嫩叶簇生,后对生,卵形,倒卵形或披针形,圆锥花序,花淡紫色、紫红色或蓝色,花冠筒长68mm,花期56月;果倒卵状椭圆形、卵形至长椭圆形,长11.5cm,宽48mm,先端尖长,光滑,果期610月。
(2)分布环境 [2]
生长习性喜阳,喜土壤湿润且排水良好,春季盛开时硕大花序布满全株。
(3)药材性状[3]
呈研棒状,长l2cm,花冠圆球形,棕褐色至褐黄色,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丁香原植物、丁香花(药材)以及丁香酚分子结构图见1.1
图1.1 A 丁香植物图;B丁香花(药材)、C丁香酚分子结构、
D丁香叶(药材)
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又名丁子香、公丁香等。性味辛、温,归脾、胃、肺、肾经[4]。丁香具有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5]。丁香全世界共有27种,中国特有18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及黄河流域以北各地,我国是丁香属植物的起源中心[2]。丁香酚作为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等多种药理作用,对丁香的研究已成为热点领域。
丁香入药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齐梁陶弘景的《名医别录》中,称其为“鸡舌香”[6];唐代《药性论》谓之能“治冷气腹痛”;《海药本草》谓之能“辟恶去邪正气,止心腹痛”;宋代《日华子本草》言丁香“治口气,反胃,鬼痉蛊毒,及疗肾气奔腾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冷气,杀酒毒”;明代《本草纲目》云“治虚哆,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由此可见,先贤已经对丁香开展了诸多探索和应用[7]。
1.2丁香的现代研究
1.2.1丁香的化学成分
(1)有机药用成分
①丁香酚;②苯丙素类[8],多为以苷形式存在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香豆素类、木脂素类、苯丙醇类等;③环烯醚萜类[9],包括丁香苦苷、丁香苦苷元的衍生物以及裂环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橄榄苦苷)等;④黄酮类[5],3个黄酮类化合物皆属于单糖苷或双糖苷;⑤苯乙醇类[6],如3,4 二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苯乙醇以及反式对羟基肉桂酸等;⑥三萜类[1],如齐墩果酸、乌苏酸、羽扇豆烷型等三萜类化合物;⑦其他[8,6,1],有酪醇、3,4 二羟基苯甲酸、D甘露醇、黄柏内酯等
(2)无机药用成分
相关研究表明,丁香中的无机成分(微量元素和宏量元素)是丁香药物成分的组成部分,由文献可知丁香中微量元素主要为:Zn、Fe、Mn、Cu、Co、Mo、Ni、V、Be、Ti、Cd、B、Sr、Ba等[10,11]。
1.2.2丁香的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①β香树素酯和丁香脂素(关东丁香)具有很高的抗炎症作用,抗炎机理: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LPS诱导的NO增生[12];②宋媛媛[13]等采用丁香苷对小鼠多种急慢性炎症开展研究,证实了丁香苷具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③丁香酚有抑制脂氧化酶和环氧化酶作用,能阻碍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壳肿胀[2]。
(2)抑菌作用
①Zhou[14]等采用丁香叶水提取法获得一定乙醇浓度比的混合 FSC液,结果发现FS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极强,而且FSC与盐酸左氧氟沙星相比更具有持久性;②暴马丁香全皮和内皮水煎液对流感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有中度抑制作用,其全枝水煎液有轻度抑制作用,因为暴马丁香树皮提取液和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15]。
(3)抗病毒作用
①临床上,以紫丁香为主要成分的甲定胶囊对腺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合胞病毒所引起的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16];②ELDesouky [12]等从关东丁香中分离的丁香脂素和油酯11甲基酯对HepG2 细胞具有极强细胞毒性;③小叶丁香叶及花提取物能够抑制L2215(乙肝病毒)细胞的生长,半抑制浓度(IC50)为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