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20200101165540]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当归,川芎,药对,气相色谱-质谱
目 录
1 引言 1
1.1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来源及其应用 1
1.2 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3
1.3 研究内容 6
2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7
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7
2.2 实验方法 7
2.3 实验结果 7
2.4 讨论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药对,又称对药,专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复方最小的组成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其组成虽简单,但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和组合法度,体现了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药性理论,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情相合的组合原理[1],而成为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药简力宏"疗效确切等[2]特点。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药对的应用及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两个单味药配伍,或增强药物功效,或减低药物毒副作用。单味药配伍后,其化学成分有何变化及其与单味药的关系,即药对化学,是复方化学的核心,值得深入研究。川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性温味辛,归肝、胆经,具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当归和川芎两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均具有很大的类似性,都具有明显的改善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两味药等量配伍组成药对,名曰佛手散[3]。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后来又得出此方“养荣活血之剂,为血不配气头痛之专方。”[4]增加了二者配伍的治疗范围。两药协同运用时在改善血流方面比单方作用好但其协同机理仍需深入研究。
1.1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来源及其应用
川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性温味辛,归肝、胆经,具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为气中之血药;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活血、养血、行气三者并举,且润燥相济,当归之润可制川芎之燥;川芎之燥又可制当归之腻,使祛瘀而不伤气血,补血而不致气滞血瘀,从而起到活血祛瘀、养血和血功效。二者配伍使用,始出自南宋许叔微所撰《普济本事方》卷十之妇人诸疾[5],两味药等量配伍组成,名曰佛手散,“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着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绝,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此药催生神妙。当归(六两,洗,去芦,薄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欲干,投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滓温服,口噤灌之。”吴谦在《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注解:佛手散“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6]并认为当归为君药,佐以川芎。此方在《卫生易简方》、《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摄生众妙方》卷十一等都有记载。后来用于治疗“心腹胀”(《回春》卷六),《医略六书》认为此方为“养荣活血之剂,为血不配气头痛之专方。”[7]增加了二者配伍的治疗范围。
王欢等[2]检索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出含有当归、川芎的1242首方剂,对其配伍比例、主治疾病以及疾病所属科属进行统计分析[8]。结果显示,在含有当归、川芎的1242首方剂中,两者以1∶1配比的方剂出现的频次最多,占总数68.06%;所治疾病科属以内科和妇科的方剂出现的频率最多,分别为39.53%和 39.29%。马宏跃等[1]研究不同配比当归川芎分别经3种制备方法(水提、50%醇提、先水提后醇提)所得药液的抗氧化活性,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优化配伍比例,结果表明归芎药对各组均显示抗氧化作用,3种不同提取方法中,水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率活性最强,醇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率活性最弱,但对内皮细胞保护活性最强,总抗氧化活性的优化比例,水提物为1∶1,50%醇提物为1∶1.5,先水提后醇提物为2∶1。说明当归川芎不同配比与不同制法的抗氧化活性作用不同,且存在优化配伍比例,归芎水提液抗氧化活性的优比例与临床汤剂中常用的1∶1配比相一致。宋金春等[11]发现不同比例川芎当归共煎液中未发现新峰生成,川芎当归指纹峰具有加合性,但并非简单加合,某些成分的煎出量受配比的影响,川芎∶当归为 7∶3 时阿魏酸煎出量最大[9]。宿树兰[3]等研究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挥发性成分与其抑制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挥发性成分抑制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强度不同,最佳比例当归∶川芎为2∶1。王欢等[4]观察当归川芎不同配比与不同制法所产生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不同,当归量>川芎量时,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大,药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所降低;当归量<川芎量时,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大,作用有所增强,随着当归量的增大,药物对PT和TT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提示当归的加入,可增强川芎对PT和TT的延长效果。李伟霞等观察归芎药对不同配比、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当归与川芎的配对组合规律,结果显示,50%醇提、先水提再醇提方法和当归∶川芎(1:1.5、1∶1)配比药对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1.2 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的临床疗效取决于其化学成分,确定药对的化学成分,研究药对与单味药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谭黎明等[19]定性、定量比较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组分。结果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4,39和50个成分,定性组分含量分别占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挥发油总含量的87%,94%和90%。得出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单味药金银花的共有挥发油组分为32个,与单味药金银藤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33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25个,药对挥发油出现了10个新的化学成分。李冰心等[20]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检测药对陈皮-生姜及其单味药陈皮"生姜的挥发油成分。得到药对挥发油组分主要来自于单味药陈皮,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发生了变化。赵晓娟等[21]在考察黄芩与黄连分煎后两药配伍时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发现水煎液和黄连水煎液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且有新的色谱峰产生。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变化。得出黄芩与黄连分煎液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成分含量较高的最佳配伍比例分别是1:2和1:3。张文娟等[22]研究经典药对远志-石菖蒲配伍对单味药材指标成分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远志、石菖蒲及远志-石菖蒲药对远志皂苷元和a-细辛醚的含量。发现远志-石菖蒲配伍后,药对中远志皂苷元的含量显著降低,而a-细辛醚的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配伍使两药中部分成分发生了显著的量的变化,为药物配伍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当归的主要成分为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川芎的主要成分为川芎嗪、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研究者对川芎、当归配伍前后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常明向等研究当归川芎配伍后,其所含的阿魏酸含量与两药单味煎煮液所含的阿魏酸含量之和相比,略有增加,说明两药相须配伍是其物质基础的。周建设等比较了川芎当归单煎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二味中药配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川芎当归共煎液中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比各单煎液中含量要高。郁威等将川芎和当归按1∶1的比例混合,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单味当归、川芎及复方当归和川芎在不同工艺条件分别萃取结果的比较,考察提取率的变化规律,证明复方产物的提取率明显高于单味产物提取率之和。徐朝江等比较了川芎当归(不含川芎嗪)单煎和共煎液中川芎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味中药在合煎之后川芎嗪含量明显升高[10]。冯敬骞证明当归川芎的超临界提取物中最主要的挥发油成分均为内酯类化合物[11],但川芎中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多于当归,混合的超临界提取物与分别提取物的成分无明显差异,但在成分的含量上有一定的提高。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可以排除川芎和当归配伍后共煎过程中因产生化学变化而引起配伍效应的可能,但配伍后共煎液中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比各单煎液中含量要高,证实了二者配伍的理论依据。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当归,川芎,药对,气相色谱-质谱
目 录
1 引言 1
1.1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来源及其应用 1
1.2 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3
1.3 研究内容 6
2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7
2.1 实验仪器与试药 7
2.2 实验方法 7
2.3 实验结果 7
2.4 讨论 13
结论 14
致谢 15
参考文献 16
1 引言
药对,又称对药,专指临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是复方最小的组成单位。药对并非两味药物的随机组合,也并非两种药效的单纯累积相加,而是历代医家积累临证用药经验的升华。其组成虽简单,但配伍符合中医“七情和合”理论和组合法度,体现了中药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有毒无毒等中药药性理论,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情相合的组合原理[1],而成为中医遣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药简力宏"疗效确切等[2]特点。随着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药对的应用及研究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两个单味药配伍,或增强药物功效,或减低药物毒副作用。单味药配伍后,其化学成分有何变化及其与单味药的关系,即药对化学,是复方化学的核心,值得深入研究。川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性温味辛,归肝、胆经,具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当归和川芎两药的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均具有很大的类似性,都具有明显的改善血流,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两味药等量配伍组成药对,名曰佛手散[3]。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后来又得出此方“养荣活血之剂,为血不配气头痛之专方。”[4]增加了二者配伍的治疗范围。两药协同运用时在改善血流方面比单方作用好但其协同机理仍需深入研究。
1.1 当归、川芎药对配伍来源及其应用
川芎为伞形科草本植物川芎的根茎,性温味辛,归肝、胆经,具有行气开郁、祛风燥湿,活血止痛的功效;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的根,性温味甘辛,归心、肝、脾经,具有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之功效。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经,为气中之血药;当归其味甘而重,故专能补血,其气轻而辛,故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亦血中之圣药。二药配伍,互补为用,活血、养血、行气三者并举,且润燥相济,当归之润可制川芎之燥;川芎之燥又可制当归之腻,使祛瘀而不伤气血,补血而不致气滞血瘀,从而起到活血祛瘀、养血和血功效。二者配伍使用,始出自南宋许叔微所撰《普济本事方》卷十之妇人诸疾[5],两味药等量配伍组成,名曰佛手散,“治妇人妊孕五七月,因事筑磕着胎,或子死腹中,恶露下,疼痛不止,口噤欲绝,用此药探之,若不损则痛止,子母俱安。若胎损立便逐下,此药催生神妙。当归(六两,洗,去芦,薄切,焙干,秤)川芎(四两,洗)上粗末,每服二钱,水一小盏,煎令泣泣欲干,投酒一大盏,止一沸,去滓温服,口噤灌之。”吴谦在《医宗金鉴》之《删补名医方论》注解:佛手散“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此方治妇人胎前产后诸疾,如佛手之神妙也。”[6]并认为当归为君药,佐以川芎。此方在《卫生易简方》、《校注妇人良方》卷十二、《摄生众妙方》卷十一等都有记载。后来用于治疗“心腹胀”(《回春》卷六),《医略六书》认为此方为“养荣活血之剂,为血不配气头痛之专方。”[7]增加了二者配伍的治疗范围。
王欢等[2]检索了中医方剂数据库中出含有当归、川芎的1242首方剂,对其配伍比例、主治疾病以及疾病所属科属进行统计分析[8]。结果显示,在含有当归、川芎的1242首方剂中,两者以1∶1配比的方剂出现的频次最多,占总数68.06%;所治疾病科属以内科和妇科的方剂出现的频率最多,分别为39.53%和 39.29%。马宏跃等[1]研究不同配比当归川芎分别经3种制备方法(水提、50%醇提、先水提后醇提)所得药液的抗氧化活性,探讨当归川芎药对优化配伍比例,结果表明归芎药对各组均显示抗氧化作用,3种不同提取方法中,水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率活性最强,醇提取物对OH自由基清除率活性最弱,但对内皮细胞保护活性最强,总抗氧化活性的优化比例,水提物为1∶1,50%醇提物为1∶1.5,先水提后醇提物为2∶1。说明当归川芎不同配比与不同制法的抗氧化活性作用不同,且存在优化配伍比例,归芎水提液抗氧化活性的优比例与临床汤剂中常用的1∶1配比相一致。宋金春等[11]发现不同比例川芎当归共煎液中未发现新峰生成,川芎当归指纹峰具有加合性,但并非简单加合,某些成分的煎出量受配比的影响,川芎∶当归为 7∶3 时阿魏酸煎出量最大[9]。宿树兰[3]等研究当归川芎不同配比药对挥发性成分与其抑制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不同配比当归川芎药对挥发性成分抑制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效应强度不同,最佳比例当归∶川芎为2∶1。王欢等[4]观察当归川芎不同配比与不同制法所产生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不同,当归量>川芎量时,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大,药物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所降低;当归量<川芎量时,随着川芎比例的增大,作用有所增强,随着当归量的增大,药物对PT和TT的影响有增强的趋势,提示当归的加入,可增强川芎对PT和TT的延长效果。李伟霞等观察归芎药对不同配比、不同提取方法对小鼠离体子宫平滑肌收缩活动的影响,并探讨当归与川芎的配对组合规律,结果显示,50%醇提、先水提再醇提方法和当归∶川芎(1:1.5、1∶1)配比药对对小鼠离体子宫收缩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1.2 药对化学成分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药的临床疗效取决于其化学成分,确定药对的化学成分,研究药对与单味药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谭黎明等[19]定性、定量比较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其单味药的挥发油组分。结果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的挥发油分别定性了44,39和50个成分,定性组分含量分别占金银花、金银藤和药对金银花-金银藤挥发油总含量的87%,94%和90%。得出药对金银花-金银藤与单味药金银花的共有挥发油组分为32个,与单味药金银藤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33个,三者共有的挥发油组分为25个,药对挥发油出现了10个新的化学成分。李冰心等[20]利用同样的方法分离检测药对陈皮-生姜及其单味药陈皮"生姜的挥发油成分。得到药对挥发油组分主要来自于单味药陈皮,而单味药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在药对中发生了变化。赵晓娟等[21]在考察黄芩与黄连分煎后两药配伍时主要成分黄芩苷、小檗碱的含量变化规律的研究中,发现水煎液和黄连水煎液配伍后色谱峰具有加和性,且有新的色谱峰产生。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相对峰面积有明显变化。得出黄芩与黄连分煎液配伍后主要成分黄芩苷、盐酸小檗碱的含量各有不同的影响,成分含量较高的最佳配伍比例分别是1:2和1:3。张文娟等[22]研究经典药对远志-石菖蒲配伍对单味药材指标成分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远志、石菖蒲及远志-石菖蒲药对远志皂苷元和a-细辛醚的含量。发现远志-石菖蒲配伍后,药对中远志皂苷元的含量显著降低,而a-细辛醚的含量变化不明显。表明配伍使两药中部分成分发生了显著的量的变化,为药物配伍使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当归的主要成分为阿魏酸和藁本内酯,川芎的主要成分为川芎嗪、阿魏酸和藁本内酯,研究者对川芎、当归配伍前后的有效成分进行了比较。常明向等研究当归川芎配伍后,其所含的阿魏酸含量与两药单味煎煮液所含的阿魏酸含量之和相比,略有增加,说明两药相须配伍是其物质基础的。周建设等比较了川芎当归单煎共煎液中有效成分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的变化,初步探索二味中药配伍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川芎当归共煎液中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比各单煎液中含量要高。郁威等将川芎和当归按1∶1的比例混合,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对单味当归、川芎及复方当归和川芎在不同工艺条件分别萃取结果的比较,考察提取率的变化规律,证明复方产物的提取率明显高于单味产物提取率之和。徐朝江等比较了川芎当归(不含川芎嗪)单煎和共煎液中川芎嗪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味中药在合煎之后川芎嗪含量明显升高[10]。冯敬骞证明当归川芎的超临界提取物中最主要的挥发油成分均为内酯类化合物[11],但川芎中挥发油成分的种类和含量明显多于当归,混合的超临界提取物与分别提取物的成分无明显差异,但在成分的含量上有一定的提高。根据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可以排除川芎和当归配伍后共煎过程中因产生化学变化而引起配伍效应的可能,但配伍后共煎液中川芎嗪和阿魏酸含量比各单煎液中含量要高,证实了二者配伍的理论依据。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