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总蒽醌含量变化研究(附件)
摘 要药对的产生是经历了从古至今的医药学家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进行反复推敲与琢磨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就能组成的。两味中药配伍之后组成的药对所依赖的物质也不是简简单单的两味药中化学成分的相加减,而是两味药中的不同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目前,我国正面临着高血脂症人数日益增多的问题,降血脂已成为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研究热点之一。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山楂与决明子相互配伍就有很好的降血脂疗效,但两二者不同比例配伍提取工艺尚未见报道,故本文通过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总蒽醌含量变化的研究,优选最佳对药提取比例。 总蒽醌含量的研究:蒽醌类化合物是决明子中主要的化学成分之一,具有降血脂、降血压等多种疗效,本实验采用醇提法,用85%的乙醇溶液作为溶剂,超声功率80W,超声时间1h,对不同比例配伍的山楂-决明子进行提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蒽醌含量进行测定,以决明子中蒽醌含量为评价指标,考察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对蒽醌含量变化的影响,优选最佳提取比例,并进行方法学考察与结果验证。 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工艺条件下,不同比例的山楂-决明子提取液中测得的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不同。其中,决明子与山楂质量比为5︰2时测得的蒽醌含量最高,为6.07mg/g,是药对最佳配伍比例。 在确定的配伍比例条件下进行了验证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配伍比例合理稳定、准确、重复性好,为山楂、决明子药对配伍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价值。目 录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
1.1.1 来源 1
1.1.2 意义 2
1.2 药对配伍研究 2
1.3 决明子研究现状 4
1.3.1 决明子的化学成分 4
1.3.2 决明子药理作用 4
1.4 山楂的研究现状 5
1.4.1 山楂的化学成分 5
1.4.2 山楂的药理作用 5
2 仪器与试药
2.1 仪器 7
2.2 试药 7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供试品的制备 8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8
3.3 精密度实验 9
3.4 稳定性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现状 5
1.4.1 山楂的化学成分 5
1.4.2 山楂的药理作用 5
2 仪器与试药
2.1 仪器 7
2.2 试药 7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供试品的制备 8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8
3.3 精密度实验 9
3.4 稳定性实验 10
3.5 重复性试验 10
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11
3.7 供试品的含量测定 11
3.8 验证性试验 12
结论与讨论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1.1 来源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在临床治疗上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是临床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具有配伍简单、取得疗效明确等临床特点。“药对”一词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出,但是已经有中医“七情和合”理论的记载[1]。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都包含在七情里面,其中“单行”指的是单味药独自发挥疗效,而药对则是根据两味中药的药性相互配伍组成的,通过药物间相互协同、制约,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相须”为药性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药物药性为目的,“相使”是药性上某些方面有通性,以一味药物辅助另外一味药,达到更好的疗效,“相畏”是一味药物的毒性或者副作用可以被另外一味药物消除或者降低,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相恶”是指一味药物的药性可以降低另外一味药物的药性,“相杀”是一个药物可以消除或者降低另外一味药物的毒性或者副作用,“相反”是指两味药物配伍之后,药性相互抵制,因此属于“药对”范畴的是“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都,并且符合中医的“七情和合”理论[2]。古代医药学者的《雷公药对》、《药对》等著作和现代医家吕景山先生所编写的《施今墨对药》中对药对的概念、组成和使用法则都有详细地解释和讲解,在药对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新药对的配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三高”人群的人数逐年增多,高血脂症渐渐地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高血脂症具有隐匿性、全身性、逐渐性等特征,它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一旦动脉堵塞,就会引起心脑血管、肝脏等多种疾病。药对山楂决明子具有很好地降血脂的疗效,吕翠婷等[3]在山楂提取液与决明子提取液的不同比例配比对高脂症小鼠血脂的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山楂和决明子都具有降血脂的功效,但是两者提取液的不同比例混合使用的降血脂疗效比单一提取物使用的好,但是对于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对总蒽醌含量的变化尚未见报道,而蒽醌类化合物为决明子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降血压、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药对山楂与决明子的相互配伍可能会使决明子中的蒽醌类成分更好地溶出,与此同时药对的整体疗效所依赖的物质也已经不是简单的两味药的相加,而是这两味药中不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4]。
1.1.2 意义
在2004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道称我国现在血脂异常病患率达到18.6%,也就是说全国现血脂异常人数约为1.6亿,2014年统计出中国总人口约为13.68亿[5],即患血脂异常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1.7%,并且这组数据统计并不能完全地代表2016年血脂异常现患人数。随着生活步伐的日益加快,对日常锻炼的时间不断减少,使得人体内的脂肪不断地堆积,从而导致患血脂异常人数逐渐增多,使得对于高血脂的治疗成为了当今社会必不可以少的研究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有降血脂作用的中药材有人参、知母、决明子、灵芝、大黄、黄柏、菊花、葛根、山楂、黄芪、荷叶、姜黄、银杏叶等90余种,两味中药相互配伍之后同样具有降血脂的药理疗效,例如:大黄与姜黄,知母与黄柏等多种药对配伍,其中也包括山楂与决明子,传统药对的降血脂疗效相对于西药而言,对身体的伤害较少而且药性平和,更适合于现代人降血脂的需求。药对的药理活性主要是以两味药中的不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山楂决明子提取液中所含的蒽醌类成分具有疏导排泄的功能,它可以减少人体内外源脂肪类物质的堆积,从而达到了降血脂的疗效[6],故本文研究药对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总蒽醌含量变化,优选出最佳提取比例。
通过对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提取工艺的研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的含量,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药对不同比例配伍总蒽醌含量的变化,优选出最佳比例,为山楂决明子最佳配伍比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药对的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理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中药的利用率,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合理发展和利用,减少中药材的浪费和损耗。
1.2 药对配伍研究
《神农本草经》一书是最早记载药对配伍理论的著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药对”之名,却已经有了药对配伍之实,书中记载有“七情和合”相配伍理论,从此为药对配伍理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医药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药对配伍得到了进一步地创新与发展,并不断地丰富着药对配伍理论和制剂原理,同时也提出了药对组方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配伍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雷公药对》是最早记载 “药对”之名的著作,南北朝时期医药世家徐之才先生在它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并著作了《药对》一书,这两本书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早已失传,但在《千金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书籍中仍有记载相关书籍的内容。而“药对”的应用却最早现在《黄帝内经》一书中,里面记载着气味相合的理论。东汉时期张仲景先生虽然也没有直接提出药对,但是对于药对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辨证论治原则,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因其药对配伍严谨、巧妙而被世人称之为“方书之祖”,是当今中医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唐代医药学者孙思邈先生一生非常注视药对配伍和民间流传的医疗经验,不断地在民间走访,并及时地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他的著作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
1.1.1 来源 1
1.1.2 意义 2
1.2 药对配伍研究 2
1.3 决明子研究现状 4
1.3.1 决明子的化学成分 4
1.3.2 决明子药理作用 4
1.4 山楂的研究现状 5
1.4.1 山楂的化学成分 5
1.4.2 山楂的药理作用 5
2 仪器与试药
2.1 仪器 7
2.2 试药 7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供试品的制备 8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8
3.3 精密度实验 9
3.4 稳定性实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_5_1_9_1_6_0_7_2
现状 5
1.4.1 山楂的化学成分 5
1.4.2 山楂的药理作用 5
2 仪器与试药
2.1 仪器 7
2.2 试药 7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供试品的制备 8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8
3.3 精密度实验 9
3.4 稳定性实验 10
3.5 重复性试验 10
3.6 加样回收率试验 11
3.7 供试品的含量测定 11
3.8 验证性试验 12
结论与讨论 13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1.1.1 来源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在临床治疗上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组成的方剂,是临床中药配伍的基本形式,具有配伍简单、取得疗效明确等临床特点。“药对”一词在《神农本草经》中虽然没有直接地提出,但是已经有中医“七情和合”理论的记载[1]。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都包含在七情里面,其中“单行”指的是单味药独自发挥疗效,而药对则是根据两味中药的药性相互配伍组成的,通过药物间相互协同、制约,从而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相须”为药性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以增强药物药性为目的,“相使”是药性上某些方面有通性,以一味药物辅助另外一味药,达到更好的疗效,“相畏”是一味药物的毒性或者副作用可以被另外一味药物消除或者降低,减少药物对身体的伤害,“相恶”是指一味药物的药性可以降低另外一味药物的药性,“相杀”是一个药物可以消除或者降低另外一味药物的毒性或者副作用,“相反”是指两味药物配伍之后,药性相互抵制,因此属于“药对”范畴的是“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都,并且符合中医的“七情和合”理论[2]。古代医药学者的《雷公药对》、《药对》等著作和现代医家吕景山先生所编写的《施今墨对药》中对药对的概念、组成和使用法则都有详细地解释和讲解,在药对的形成和发展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为新药对的配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三高”人群的人数逐年增多,高血脂症渐渐地成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疾病。高血脂症具有隐匿性、全身性、逐渐性等特征,它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一旦动脉堵塞,就会引起心脑血管、肝脏等多种疾病。药对山楂决明子具有很好地降血脂的疗效,吕翠婷等[3]在山楂提取液与决明子提取液的不同比例配比对高脂症小鼠血脂的影响的实验中,发现山楂和决明子都具有降血脂的功效,但是两者提取液的不同比例混合使用的降血脂疗效比单一提取物使用的好,但是对于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对总蒽醌含量的变化尚未见报道,而蒽醌类化合物为决明子中主要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降血压、抗菌等多种药理作用。药对山楂与决明子的相互配伍可能会使决明子中的蒽醌类成分更好地溶出,与此同时药对的整体疗效所依赖的物质也已经不是简单的两味药的相加,而是这两味药中不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4]。
1.1.2 意义
在2004年10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科技部和统计局联合发布了《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道称我国现在血脂异常病患率达到18.6%,也就是说全国现血脂异常人数约为1.6亿,2014年统计出中国总人口约为13.68亿[5],即患血脂异常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1.7%,并且这组数据统计并不能完全地代表2016年血脂异常现患人数。随着生活步伐的日益加快,对日常锻炼的时间不断减少,使得人体内的脂肪不断地堆积,从而导致患血脂异常人数逐渐增多,使得对于高血脂的治疗成为了当今社会必不可以少的研究之一。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具有降血脂作用的中药材有人参、知母、决明子、灵芝、大黄、黄柏、菊花、葛根、山楂、黄芪、荷叶、姜黄、银杏叶等90余种,两味中药相互配伍之后同样具有降血脂的药理疗效,例如:大黄与姜黄,知母与黄柏等多种药对配伍,其中也包括山楂与决明子,传统药对的降血脂疗效相对于西药而言,对身体的伤害较少而且药性平和,更适合于现代人降血脂的需求。药对的药理活性主要是以两味药中的不同化学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的,山楂决明子提取液中所含的蒽醌类成分具有疏导排泄的功能,它可以减少人体内外源脂肪类物质的堆积,从而达到了降血脂的疗效[6],故本文研究药对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配伍总蒽醌含量变化,优选出最佳提取比例。
通过对山楂决明子不同比例提取工艺的研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总蒽醌的含量,可以进一步地了解药对不同比例配伍总蒽醌含量的变化,优选出最佳比例,为山楂决明子最佳配伍比例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药对的降血压、降血脂的药理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中药的利用率,有利于中药资源的合理发展和利用,减少中药材的浪费和损耗。
1.2 药对配伍研究
《神农本草经》一书是最早记载药对配伍理论的著作,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药对”之名,却已经有了药对配伍之实,书中记载有“七情和合”相配伍理论,从此为药对配伍理论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在医药学者们的共同努力下,药对配伍得到了进一步地创新与发展,并不断地丰富着药对配伍理论和制剂原理,同时也提出了药对组方有君臣佐使、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配伍理论。春秋战国时期的《雷公药对》是最早记载 “药对”之名的著作,南北朝时期医药世家徐之才先生在它的基础上,增加新内容并著作了《药对》一书,这两本书在历史的长河中都早已失传,但在《千金方》、《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书籍中仍有记载相关书籍的内容。而“药对”的应用却最早现在《黄帝内经》一书中,里面记载着气味相合的理论。东汉时期张仲景先生虽然也没有直接提出药对,但是对于药对的应用有了新的认识,并提出辨证论治原则,其著作《伤寒杂病论》因其药对配伍严谨、巧妙而被世人称之为“方书之祖”,是当今中医学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著作之一。唐代医药学者孙思邈先生一生非常注视药对配伍和民间流传的医疗经验,不断地在民间走访,并及时地记录下来,最终完成了他的著作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