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对藿香佩兰”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中药药对的研究概况 1
1.1.1 配伍原则与应用 2
1.1.2 影响药对作用的因素 3
1.1.3 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 3
1.2 藿香、佩兰及其药对的研究概况 4
1.2.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4
1.2.2 药理学研究进展 5
1.2.3 藿香、佩兰配伍的应用与研究 6
1.3 研究内容 7
2 实验部分 7
2.1 仪器与材料 7
2.1.1 仪器 7
2.1.2 材料 7
2.2 实验方法 7
2.2.1 单味药挥发油的提取 8
2.2.2 药对挥发油的提取 8
2.2.3 GC-MS成分分析 8
2.3 结果 8
2.3.1 挥发油提取率 8
2.3.2 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 9
2.3.3 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分析 10
2.3.4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鉴定 10
2.3.5 成分及相对含量比较 12
2.4 讨论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绪论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是中药复方配伍中最简单和最常见的用药形式。药对不是任意两味药物的随意组合,而是历代中医医家积累的用药经验的升华,其配伍遵循中医的“七情合和”理论和组合法度,具备了复方的基本主治功能。药对是依据一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病证而选取特定的治法,针对治法选择性地应用与之性味、功用相匹配的两味中药,是中医谴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疗效确切等特点。药对具有配伍性,因而与药物不同。随着中医学基础的不断发展,药对配伍的研究逐渐成为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首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日:“豆叶日藿,其叶似之,故名。”味辛,性微温,主归脾、胃、肺经。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脘痦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腹泻,鼻渊头痛等症[1]的治疗。佩兰又叫兰草,是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等症的治疗。藿香芳香而不燥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而醒脾开胃;佩兰气香辛平,其醒化湿之功较强,并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历来被推为治脾瘴口甘要药。二药相须为用,芳香化湿,清热祛暑,和胃止呕,醒脾增食之功益显。临床主要用于暑湿,湿温初起而见身重倦怠、恶寒发热、脘痞不舒、舌苔粘腻等症。
1.1 中药药对的研究概况
药对是随着中医药的起源发展而形成的,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关于药对配伍的内容及其配伍的相关理论。如《吕氏春秋》即有“夫草有萃有荔,独食之则杀人,合食之则益寿”;在《五十二病方》等古帛医书中数种药物合用治疗疾病的情况更多,如以续断根、乌头等治疗诸伤;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乌贼骨与茜草配伍,再加以雀卵、鲍鱼汁,治疗血枯经闭,即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现代于妇科临床中多以乌贼骨配伍茜草加减治疗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及闭经等[2]。再如《神农本草经》,书中并没有出现“药对”之名,但已有“七情和合”理论的记载,七情是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反应了中药配伍后药效和毒性变化的关系。《内经》中有记载半夏秫米配伍治疗失眠;医圣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先河,其药物配伍更加严谨、丰富,《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应用药对治病的经验,以两味药组方达40余种[3],成为后人研究药对的基础。清严西亭《得配本草》一书,重点阐述药物间配伍作用,其得、配、佐、和萃取了临床药对应用经验。今人丁光迪所著的《中药的配伍应用》、陈维华等著的《药对论》、吕景山著的《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及苏庆英著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等专论中药配伍的著作,创制了许多现代药对,更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完善。
1.1.1 配伍原则与应用
药对的配伍可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入手。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其组配方式主要有七情药对配伍、药性药对配伍等[4]。《神农本草经》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本草纲目》有云:“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本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和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益气固脱,适宜于大出血、创伤休克等重患。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叫做相须,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二药合用,辅药可增强主药之疗效。临床上经常使用相须、相使之法以增强疗效。《温病条辨》中金银花与连翘相配,可增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黄芪、茯苓相使配伍,前者是益气健脾、利尿消肿的主药,后者淡渗利湿,能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功效,两药合用,常治疗脾虚水肿。相畏、相杀配对,可减小毒副作用,如半夏、生姜相配,生姜可制半夏之毒,更好的发挥和胃降逆之功[5]。相恶即一药抵消或削弱另一药的功效,如黄芩可削弱生姜温中止呕的功效。相反即两药合用可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临床用药时,相恶、相反常为配伍用药的禁忌[6]。
丹参和红花是传统活血化瘀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对之一,尤其在治疗心肌缺血疾病方面有显著治疗作用。刘剑刚等[7]研究表明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配伍后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附子-干姜药对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大鼠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示附子-干姜组分配伍有明显的回阳救逆作用[8]。此外,附子总碱与干姜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大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具有调控作用。荆芥、防风为临床常用祛风解表药对,荆芥、防风两味药物单独应用具有一定的抗炎、解热镇痛和抑制家兔离体肠管蠕动作用;两药配合应用,显示出明显的协同作用,使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更为明显[9]。陈皮青皮配伍,可疏肝理气。陈皮辛苦温,辛散、苦泄、温通。偏行脾、肺气分;功善理气健脾,调中快膈,导滞化痰。《本草正》言“气实痰滞必用”。青皮苦辛温,色青气烈,偏行肝胆气分;功善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消积化滞。《本草图经》言“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现代研究:陈皮可舒张胃肠平滑肌;青皮能舒张胆囊平滑肌。两药配对应用时:青皮行气在左,橘皮理气在右;左右兼顾,升降调和,共调肝脾、脾胃之气。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功。临床多用于抑郁症患者。这种患者发病起于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脾胃;久之导致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因此临床症见两胁胀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常用量陈皮6~10g,青皮6~10g。有时还要看其肝气郁结之轻重,调整其用量。病久者青皮量重于橘皮,病新者橘皮量重于青皮。二药共用,治以舒肝气,散郁结;气血通畅,则抑郁缓解。二药辛香温燥,易损伤气阴,气虚及孕妇慎用[10]。临床中常用药对白术配茯苓,治疗脾虚湿盛诸症,即取白术健脾祛湿,茯苓淡渗利水,使湿从小便而去之意。王微等[11]运用术苓除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亦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1 绪论 1
1.1 中药药对的研究概况 1
1.1.1 配伍原则与应用 2
1.1.2 影响药对作用的因素 3
1.1.3 药对的现代研究进展 3
1.2 藿香、佩兰及其药对的研究概况 4
1.2.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4
1.2.2 药理学研究进展 5
1.2.3 藿香、佩兰配伍的应用与研究 6
1.3 研究内容 7
2 实验部分 7
2.1 仪器与材料 7
2.1.1 仪器 7
2.1.2 材料 7
2.2 实验方法 7
2.2.1 单味药挥发油的提取 8
2.2.2 药对挥发油的提取 8
2.2.3 GC-MS成分分析 8
2.3 结果 8
2.3.1 挥发油提取率 8
2.3.2 挥发油总离子流色谱图 9
2.3.3 挥发油组分的含量分析 10
2.3.4 挥发油化学成分的鉴定 10
2.3.5 成分及相对含量比较 12
2.4 讨论 13
结 论 15
致 谢 16
参 考 文 献 17
1 绪论
药对,又称对药,是指临床上常用且相对固定的两味中药组成的方剂,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是中药复方配伍中最简单和最常见的用药形式。药对不是任意两味药物的随意组合,而是历代中医医家积累的用药经验的升华,其配伍遵循中医的“七情合和”理论和组合法度,具备了复方的基本主治功能。药对是依据一定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的病证而选取特定的治法,针对治法选择性地应用与之性味、功用相匹配的两味中药,是中医谴方用药的特色之一,具有紧扣病机、功用专一、疗效确切等特点。药对具有配伍性,因而与药物不同。随着中医学基础的不断发展,药对配伍的研究逐渐成为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之一。藿香为唇形科刺蕊草属植物广藿香的干燥地上部分,首载于《名医别录》,《本草纲目》日:“豆叶日藿,其叶似之,故名。”味辛,性微温,主归脾、胃、肺经。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脘痦呕吐,暑湿倦怠,胸闷不舒,寒湿闭暑,腹痛腹泻,鼻渊头痛等症[1]的治疗。佩兰又叫兰草,是菊科植物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开胃,发表解暑,临床上主要用于湿浊中阻,口中甜腻,口臭,多涎,暑湿表症,头胀胸闷等症的治疗。藿香芳香而不燥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既能散表邪,又能化里湿而醒脾开胃;佩兰气香辛平,其醒化湿之功较强,并有一定的利水作用,历来被推为治脾瘴口甘要药。二药相须为用,芳香化湿,清热祛暑,和胃止呕,醒脾增食之功益显。临床主要用于暑湿,湿温初起而见身重倦怠、恶寒发热、脘痞不舒、舌苔粘腻等症。
1.1 中药药对的研究概况
药对是随着中医药的起源发展而形成的,古代文献中有记载关于药对配伍的内容及其配伍的相关理论。如《吕氏春秋》即有“夫草有萃有荔,独食之则杀人,合食之则益寿”;在《五十二病方》等古帛医书中数种药物合用治疗疾病的情况更多,如以续断根、乌头等治疗诸伤;如《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乌贼骨与茜草配伍,再加以雀卵、鲍鱼汁,治疗血枯经闭,即四乌贼骨一藘茹丸。现代于妇科临床中多以乌贼骨配伍茜草加减治疗月经过多、月经先期、崩漏及闭经等[2]。再如《神农本草经》,书中并没有出现“药对”之名,但已有“七情和合”理论的记载,七情是单行、相使、相须、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的合称,反应了中药配伍后药效和毒性变化的关系。《内经》中有记载半夏秫米配伍治疗失眠;医圣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先河,其药物配伍更加严谨、丰富,《伤寒杂病论》中有许多应用药对治病的经验,以两味药组方达40余种[3],成为后人研究药对的基础。清严西亭《得配本草》一书,重点阐述药物间配伍作用,其得、配、佐、和萃取了临床药对应用经验。今人丁光迪所著的《中药的配伍应用》、陈维华等著的《药对论》、吕景山著的《施今墨对药临床经验集》及苏庆英著的《中医临床常用对药配伍》等专论中药配伍的著作,创制了许多现代药对,更促进了药对理论的完善。
1.1.1 配伍原则与应用
药对的配伍可从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入手。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其组配方式主要有七情药对配伍、药性药对配伍等[4]。《神农本草经》云:“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本草纲目》有云:“药有七情,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相使者,我之佐使也;相恶者,本我之能也;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反者,两不相和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单行如独参汤,只用一味人参,益气固脱,适宜于大出血、创伤休克等重患。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叫做相须,相使是指性能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二药合用,辅药可增强主药之疗效。临床上经常使用相须、相使之法以增强疗效。《温病条辨》中金银花与连翘相配,可增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力。黄芪、茯苓相使配伍,前者是益气健脾、利尿消肿的主药,后者淡渗利湿,能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功效,两药合用,常治疗脾虚水肿。相畏、相杀配对,可减小毒副作用,如半夏、生姜相配,生姜可制半夏之毒,更好的发挥和胃降逆之功[5]。相恶即一药抵消或削弱另一药的功效,如黄芩可削弱生姜温中止呕的功效。相反即两药合用可产生较强的毒副作用。临床用药时,相恶、相反常为配伍用药的禁忌[6]。
丹参和红花是传统活血化瘀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药对之一,尤其在治疗心肌缺血疾病方面有显著治疗作用。刘剑刚等[7]研究表明丹参、红花水溶性组分配伍后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治血栓形成,对大鼠心肌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保护作用。附子-干姜药对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大鼠血流动力学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提示附子-干姜组分配伍有明显的回阳救逆作用[8]。此外,附子总碱与干姜组分配伍对急性心衰心阳虚衰证大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具有调控作用。荆芥、防风为临床常用祛风解表药对,荆芥、防风两味药物单独应用具有一定的抗炎、解热镇痛和抑制家兔离体肠管蠕动作用;两药配合应用,显示出明显的协同作用,使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更为明显[9]。陈皮青皮配伍,可疏肝理气。陈皮辛苦温,辛散、苦泄、温通。偏行脾、肺气分;功善理气健脾,调中快膈,导滞化痰。《本草正》言“气实痰滞必用”。青皮苦辛温,色青气烈,偏行肝胆气分;功善疏肝和胃,行气止痛,消积化滞。《本草图经》言“主气滞、下食,破积结及膈气”。现代研究:陈皮可舒张胃肠平滑肌;青皮能舒张胆囊平滑肌。两药配对应用时:青皮行气在左,橘皮理气在右;左右兼顾,升降调和,共调肝脾、脾胃之气。共奏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之功。临床多用于抑郁症患者。这种患者发病起于肝气郁结,日久伤及脾胃;久之导致肝脾不调,肝胃不和。因此临床症见两胁胀痛,胃脘胀满,食欲不振等。常用量陈皮6~10g,青皮6~10g。有时还要看其肝气郁结之轻重,调整其用量。病久者青皮量重于橘皮,病新者橘皮量重于青皮。二药共用,治以舒肝气,散郁结;气血通畅,则抑郁缓解。二药辛香温燥,易损伤气阴,气虚及孕妇慎用[10]。临床中常用药对白术配茯苓,治疗脾虚湿盛诸症,即取白术健脾祛湿,茯苓淡渗利水,使湿从小便而去之意。王微等[11]运用术苓除湿汤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亦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