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多糖含量测定
摘 要鱼腥草(Houttuyniae Cordata Thumb)是一种传统中草药,含有多种的化学成分如挥发油类、黄酮类、生物碱、多糖、有机酸、钾盐、维生素、脂肪酸等,对于抗菌性、抗病毒、抗肿瘤、利尿、增强免疫力、抗炎等症状有一定疗效。鱼腥草多糖是鱼腥草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且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文以采集来的广东、湖南、湖北的鱼腥草为原料,对照品为葡萄糖溶液,显色试剂为苯酚-浓硫酸,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为测定方法,在490nm波长下测定样品的吸光度,最终计算出样品中多糖的含量。从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不同产地的鱼腥草其多糖含量在15.60%~20.33%之间,其中湖北的含量最高为20.29%。本次实验设计的鱼腥草的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稳定可靠、操作简单、精密度高、重现性良好。可得出的结论是各个生长地区的鱼腥草皆含有多糖类化合物,且产地不同鱼腥草中多糖的含量也有一定变化,在不同产地中湖北产的鱼腥草多糖含量最高。为之后鱼腥草多糖在药用应用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和基础。
Determination 目 录
1 绪论 1
1.1概述 1
1.2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1
1.2.1多糖 1
1.2.2挥发油 2
1.2.3生物碱 2
1.2.4黄酮类 2
1.2.5其他成分 3
1.3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3
1.3.1抗菌性作用 3
1.3.2抗病毒 3
1.3.3利尿 4
1.3.3增强免疫力 4
1.3.4抗肿瘤 4
1.3.5抗炎 4
1.3.6降低血糖 4
1.4多糖含量测定的研究现状 4
1.5多糖的测定方法 6
1.5.1比色法 6
1.5.2滴定法 6
1.5.3高效液相色谱法 6
1.5.4气相色谱法 6
1.5.5薄层色谱法 6
1.6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7
2实验部分 9
2.1材料 9
2.2仪器与试剂 9
2.2.1实验仪器及设备 9
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主要原料和试剂 9
2.3试验方法 9
2.3.1多糖的提取与精制 10
2.3.2标准葡萄糖溶液的配制 10
2.3.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3.4最佳测定波长的确定 10
2.3.5条件的选择 11
2.3.6标准曲线的绘制 13
2.3.7多糖含量结果计算 14
2.3.8精密度试验 14
2.3.9稳定性试验 15
2.3.10回收率试验 15
2.3.11样品含量测定 15
3总结 17
3.1比较不同产地鱼腥草多糖含量 17
3.2讨论 17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1 绪论
1.1概述
鱼腥草(Houttuyniae Cordata Thumb)又名蕺菜、侧耳根、狗耳、猪鼻孔或臭根草等,是一种具有腥臭味的草本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1]。鱼腥草枝杆高大概在2570cm左右,叶间互生,呈卵状或者心状、渐变尖,穂状花序顶生,呈现黄棕色。茎细且长、直且立、基本呈紫红色,叶柄细长,与枝叶下部形成梭状。下部结节上有须根,枝干质地较脆,且容易折断。被搓碎后有鱼腥气味,且味微苦涩[2]。鱼腥草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的好,在我国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南部和中部、东南地区和西南部省份,尤其是重庆、云南、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份,在西藏和华北偏南地区也有分布。
一直以来鱼腥草在我国属于一味传统中草药,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药用历史,它最初记载在《履崭岩本草》中,古诗《侧耳根》中记载[3]:“千般娇柔雪里藏,春来还度数重霜,谁知箸下寻常物,化疾却馋更济荒。其味腥涩、性寒凉、能够排痛消肿痛疗创伤、健胃解毒、清热消食、用治利尿、除湿气热毒、治疗实热,疾热为得病原因的肺痈、脾胃不和导致积热不适、疮疡肿毒等是中医认为的用药特性,在草药中搭配药方或单药服用,在日常生活中内服外敷或者寻常人家多样的食用方法的都能有确切的疗效。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我国因广泛的使用鱼腥草就是在于其食用营养和药效价值,未来的市场前景得到人们的大力关注。
1.2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鱼腥草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性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和多糖,且含有有机酸类、钾盐、维生素类、脂肪酸类等[4]。
1.2.1多糖
在植物中多糖(polysaccharide)的存在十分普遍,是通过杂糖中醛糖和酮糖的糖苷键发生聚合反应连在一起的。多糖是人在自然界生存所需的一种重要活性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非常普遍。其药理特性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抗细胞衰老、血糖含量降低等作用,据报道鱼腥草多糖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有抑制其生长效果,对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力也十分的明显,且在临床用药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小,其药用价值的诸多优点已经深受国内外学者们研究重视,多糖的研究呈现增多的趋势。药用价值和生物功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以多种不同单糖结合而成的,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黏液质、果胶、纤维素等都含有多糖的功效。研究中发现在自然界中由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的植物糖蛋白类复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功能。鱼腥草中的多糖主要是成分为果糖、阿拉伯糖、葡萄糖,还有少量的鼠李糖、木糖、半乳糖和未知的一种五碳糖[5],属于杂多糖。
1.2.2挥发油
生理活性物质在鱼腥草中大量存在,其中主要活性物质是挥发性化合物。并得知不同采收季节、不同的种植地域和提取方法鱼腥草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会发生不同改变,在干燥过程中因为水分的流失和温度的增高鱼腥草中挥发性成分也会丢失一部分。鱼腥草中的挥发油主要以癸酰乙醛和月桂醛构成。1952年Kosuge[6]从鱼腥草中首次分离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成分,并且将其命名为癸酰乙醛,还确立了癸酰乙醛的化学结构,该类化合物和月桂醛是鱼腥草中鱼腥味的主要来源。通过研究,还发现了不仅含有以上两种活性成分,其中还包括d柠檬烯类、癸酸a范烯类、癸醛类、茨烯类、乙酸龙脑酯类、芳樟醇类等等,其中癸酰乙醛类、甲基正壬基酮类、月桂醛类物质等为灭菌、抗病毒的主要用药成分,其中鱼腥草挥发油主要成分癸酰乙醛有易聚合不稳定的特性,为了克服该特性已经人工合成该化合物的亚硫酸加成物,其稳定性较好,可供药用[7]。
1.2.3生物碱
研究发现鱼腥草中含有的生物碱种类较多,主要由头花千金藤二酮、三甲氧基二苯并哇琳酮、去甲头花千金藤二酮、马兜铃酸内酰胺B、胡椒内酰胺、马兜铃酸内酰胺A组成[8]。
1.2.4黄酮类
黄酮属于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都非常重视其研究。从鱼腥草中能提取到的主要黄酮类成分为槲皮甙、槲皮素、金丝桃甙、异槲皮甙、芦丁、阿夫甙和芦荟甙等[9],其中槲皮素是其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在生理活性中有抗炎和抗过敏的疗效。
1.2.5其他成分
鱼腥草含有甾醇类物质有[10]:豆甾醇、菜豆醇、B谷甾醇等甾醇;无机盐成分有:氯化钾和锰、铁等微量元素、硫酸钾等;氨基酸类有:亮氨酸、异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几种。如果这些成分都被更好地利用,将对于药品的开发和能源的有效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Determination 目 录
1 绪论 1
1.1概述 1
1.2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1
1.2.1多糖 1
1.2.2挥发油 2
1.2.3生物碱 2
1.2.4黄酮类 2
1.2.5其他成分 3
1.3鱼腥草的药理作用 3
1.3.1抗菌性作用 3
1.3.2抗病毒 3
1.3.3利尿 4
1.3.3增强免疫力 4
1.3.4抗肿瘤 4
1.3.5抗炎 4
1.3.6降低血糖 4
1.4多糖含量测定的研究现状 4
1.5多糖的测定方法 6
1.5.1比色法 6
1.5.2滴定法 6
1.5.3高效液相色谱法 6
1.5.4气相色谱法 6
1.5.5薄层色谱法 6
1.6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7
2实验部分 9
2.1材料 9
2.2仪器与试剂 9
2.2.1实验仪器及设备 9
2.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主要原料和试剂 9
2.3试验方法 9
2.3.1多糖的提取与精制 10
2.3.2标准葡萄糖溶液的配制 10
2.3.3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0
2.3.4最佳测定波长的确定 10
2.3.5条件的选择 11
2.3.6标准曲线的绘制 13
2.3.7多糖含量结果计算 14
2.3.8精密度试验 14
2.3.9稳定性试验 15
2.3.10回收率试验 15
2.3.11样品含量测定 15
3总结 17
3.1比较不同产地鱼腥草多糖含量 17
3.2讨论 17
参考文献 19
致 谢 21
1 绪论
1.1概述
鱼腥草(Houttuyniae Cordata Thumb)又名蕺菜、侧耳根、狗耳、猪鼻孔或臭根草等,是一种具有腥臭味的草本植物,在植物界中属于双子叶植物三白草科蕺菜属[1]。鱼腥草枝杆高大概在2570cm左右,叶间互生,呈卵状或者心状、渐变尖,穂状花序顶生,呈现黄棕色。茎细且长、直且立、基本呈紫红色,叶柄细长,与枝叶下部形成梭状。下部结节上有须根,枝干质地较脆,且容易折断。被搓碎后有鱼腥气味,且味微苦涩[2]。鱼腥草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的好,在我国主要生长于长江流域南部和中部、东南地区和西南部省份,尤其是重庆、云南、广东、湖南、湖北等省份,在西藏和华北偏南地区也有分布。
一直以来鱼腥草在我国属于一味传统中草药,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药用历史,它最初记载在《履崭岩本草》中,古诗《侧耳根》中记载[3]:“千般娇柔雪里藏,春来还度数重霜,谁知箸下寻常物,化疾却馋更济荒。其味腥涩、性寒凉、能够排痛消肿痛疗创伤、健胃解毒、清热消食、用治利尿、除湿气热毒、治疗实热,疾热为得病原因的肺痈、脾胃不和导致积热不适、疮疡肿毒等是中医认为的用药特性,在草药中搭配药方或单药服用,在日常生活中内服外敷或者寻常人家多样的食用方法的都能有确切的疗效。据近几年的研究表明,我国因广泛的使用鱼腥草就是在于其食用营养和药效价值,未来的市场前景得到人们的大力关注。
1.2鱼腥草的化学成分
鱼腥草中的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性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和多糖,且含有有机酸类、钾盐、维生素类、脂肪酸类等[4]。
1.2.1多糖
在植物中多糖(polysaccharide)的存在十分普遍,是通过杂糖中醛糖和酮糖的糖苷键发生聚合反应连在一起的。多糖是人在自然界生存所需的一种重要活性物质,在自然界的存在非常普遍。其药理特性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对肿瘤细胞生长有抑制、抗细胞衰老、血糖含量降低等作用,据报道鱼腥草多糖对大肠杆菌、双歧杆菌等有抑制其生长效果,对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力也十分的明显,且在临床用药时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较小,其药用价值的诸多优点已经深受国内外学者们研究重视,多糖的研究呈现增多的趋势。药用价值和生物功能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以多种不同单糖结合而成的,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黏液质、果胶、纤维素等都含有多糖的功效。研究中发现在自然界中由蛋白质和多糖形成的植物糖蛋白类复合物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功能。鱼腥草中的多糖主要是成分为果糖、阿拉伯糖、葡萄糖,还有少量的鼠李糖、木糖、半乳糖和未知的一种五碳糖[5],属于杂多糖。
1.2.2挥发油
生理活性物质在鱼腥草中大量存在,其中主要活性物质是挥发性化合物。并得知不同采收季节、不同的种植地域和提取方法鱼腥草中的挥发油化学成分会发生不同改变,在干燥过程中因为水分的流失和温度的增高鱼腥草中挥发性成分也会丢失一部分。鱼腥草中的挥发油主要以癸酰乙醛和月桂醛构成。1952年Kosuge[6]从鱼腥草中首次分离得到具有抗菌作用的成分,并且将其命名为癸酰乙醛,还确立了癸酰乙醛的化学结构,该类化合物和月桂醛是鱼腥草中鱼腥味的主要来源。通过研究,还发现了不仅含有以上两种活性成分,其中还包括d柠檬烯类、癸酸a范烯类、癸醛类、茨烯类、乙酸龙脑酯类、芳樟醇类等等,其中癸酰乙醛类、甲基正壬基酮类、月桂醛类物质等为灭菌、抗病毒的主要用药成分,其中鱼腥草挥发油主要成分癸酰乙醛有易聚合不稳定的特性,为了克服该特性已经人工合成该化合物的亚硫酸加成物,其稳定性较好,可供药用[7]。
1.2.3生物碱
研究发现鱼腥草中含有的生物碱种类较多,主要由头花千金藤二酮、三甲氧基二苯并哇琳酮、去甲头花千金藤二酮、马兜铃酸内酰胺B、胡椒内酰胺、马兜铃酸内酰胺A组成[8]。
1.2.4黄酮类
黄酮属于自然界中天然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之一,国内外的研究者们都非常重视其研究。从鱼腥草中能提取到的主要黄酮类成分为槲皮甙、槲皮素、金丝桃甙、异槲皮甙、芦丁、阿夫甙和芦荟甙等[9],其中槲皮素是其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在生理活性中有抗炎和抗过敏的疗效。
1.2.5其他成分
鱼腥草含有甾醇类物质有[10]:豆甾醇、菜豆醇、B谷甾醇等甾醇;无机盐成分有:氯化钾和锰、铁等微量元素、硫酸钾等;氨基酸类有:亮氨酸、异亮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十几种。如果这些成分都被更好地利用,将对于药品的开发和能源的有效利用起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