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摄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设置了饵料丰度、光照时间和水温共三个因子,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在各因子不同梯度条件下摄食行为的变化。在三种不同环境因子的实验中,鳜在全天光照条件下捕食较多,实验中设置的温度梯度对鳜的摄食行为影响不明显,较高的饵料丰度可以降低鳜的捕食间隔和能量消耗。本研究通过对鳜捕食行为的观测记录,分析了三种环境因素下鳜行为的适应性变化,为鱼类行为学及栖息地保护研究提供了素材。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实验材料 2
1.2 鳜日食量的测定 2
1.3 实验设计 3
表1 实验方案 3
1.4 鳜在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摄食行为 3
1.5 鳜在不同饵料丰度下的捕食行为 3
1.6 鳜在不同温度下的捕食行为 3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表2 鳜捕食次数 4
表3 鳜捕食速度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鳜捕食过程分析 4
2.2 光照时间对鳜摄食行为的影响 4
2.3 饵料密度对鳜摄食行为的影响 4
2.4 温度对鳜摄食行为的影响 5
3 讨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鳜摄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引言
鱼类行为指的是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应对外界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变化时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生殖、游泳、摄食、呼吸等运动。此外,攻击、避敌和求偶时改变体色等一些非运动形式也列入了行为的范畴[1]。鱼类行为学这门学科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了解了鱼类繁殖的行为规律和原理,便可在养殖生产的过程中,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为的控制[2]。随着渔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致力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我国学者庄平以三种鲟科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以及俄罗斯鲟(Acipenser gu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ldenstaedti)为实验材料,全面系统地对它们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趋性及其相关行为学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包括对光照、水深和栖息地底质颜色的选择,并且以洄游习性,穴居行为,昼夜活动的节律等几个行为学特征,研究讨论了在鲟科鱼类的个体发育中,其行为学特征与系统进化的关系[3]。
鱼类的摄食行为是鱼类最重要的行为之一,是鱼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适应。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从而获得能量和物质,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学界对鱼类摄食的研究,包括了从开口期开始到衰老的各个阶段,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摄食的时空特征、摄食节律、摄食行为、食物组成、从吞咽食物到排便的过程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等[4]。近年来,在鱼类摄食行为领域,国内外学者进行的研究主要有:在人工养殖鲑鱼的海洋网箱中,不同的喂食方法对其水下、水表面摄食行为和饵料浪费率的影响;网箱中养殖鲑鱼时,鱼类饲料的颜色、对比度和光照强度对其摄食行为产生的影响;观察网箱中的养殖鳕鱼在投喂三种不同饵料时的摄食行为,发现投喂小海鱼时鳕鱼对饵料的反应时间显著小于其它两种人工饲料,投喂人工饲料鳕鱼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投喂小海鱼的鳕鱼;研究网箱养殖鳜对活饵和死饵的摄食有何不同、活饵料对鳜的防御行为和摄食节律等;研究了使用配合饵料投喂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时,饵料的颜色、沉浮性和硬度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同密度时间断性喂食活饵和连续性喂食的情况下,前者的生长和摄食活跃性要显著高于后者[2]。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鱼类摄食行为,描述鱼类的摄食行为,阐述鱼类摄食机制,确定鱼类能量收支平衡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渔业资源衰退的今天,为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牧场及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3]。
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鲈鮨科,为中下层凶猛性鱼类,名优水产品,摄食中主要利用对运动刺激敏感的视觉及侧线,而对食物的化学刺激不敏感,终身以活鱼为食且对水质有较高要求,使其养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且,野生鳜的资源在环境污染以及过量人为捕捞等情况下已经日渐减少[5]。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鳜的食性进行了许多研究,研究网箱和水族箱中鳜鱼对其饵料的实验发现,鲤科鱼类的稚鱼可以作为鳜的饵料,且以具有中下水层生活习性的鱼类作为鳜的活饵料较为合适[6]。观察网箱中人工养殖鳜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鳜存在争抢饵料、集群捕食活饵并能主动吞食死饵的现象,鳜的摄食高峰在傍晚和拂晓[7]。通过对鳜特定感官的消除或抑制方法,以及单一感官刺激的方法研究鳜的捕食行为,结果表明:鳜在捕食的时候,首先利用的是视觉,如果视觉感官不起作用时,再依靠侧线捕食。通常利用视觉识别猎物的运动特征,其中梭形形态和不连续运动更容易刺激其捕食;其侧线则主要用来感受猎物的低频振动,嗅觉在鳜捕食中作用不大,味觉在鳜吞咽食物过程中起很大作用[8]。虽然许多研究探讨了鳜的食性,鳜的捕食机制、鳜适口饵料鱼的种类与规格之间的关系,但有关鳜捕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将通过在不同饵料丰度、光照和温度下鳜捕食行为的录像资料和水生动物行为观测软件,分析探讨对这三个因素对鳜捕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鳜于2015年8月购自靖江市江苏省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同时购买一批人工繁殖的麦鲮(Cirrhinus mrigala),用作实验饵料鱼。实验开始前一周,鳜及饵料鱼分别暂养于室内塑料箱以适应环境,鳜投喂饵料鱼,饵料鱼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2015年9~11月,挑选规格一致的鳜(全长16~18cm,体重130~140g),同时挑选规格较为一致的饵料鱼(6~8cm)进行实验。
实验设备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高速摄像头,红外线灯,水生动物行为观测软件(shuttlesoft),录像软件(超级捕快),电脑,制冷加热循环器,日光灯。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1 材料与方法 2
1.1 实验材料 2
1.2 鳜日食量的测定 2
1.3 实验设计 3
表1 实验方案 3
1.4 鳜在不同光照时间下的摄食行为 3
1.5 鳜在不同饵料丰度下的捕食行为 3
1.6 鳜在不同温度下的捕食行为 3
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表2 鳜捕食次数 4
表3 鳜捕食速度 4
2 结果与分析 4
2.1 鳜捕食过程分析 4
2.2 光照时间对鳜摄食行为的影响 4
2.3 饵料密度对鳜摄食行为的影响 4
2.4 温度对鳜摄食行为的影响 5
3 讨论 5
致谢 6
参考文献 6
鳜摄食行为的初步研究
引言
鱼类行为指的是鱼类进行的各种运动,是鱼类应对外界环境以及内部环境变化时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生殖、游泳、摄食、呼吸等运动。此外,攻击、避敌和求偶时改变体色等一些非运动形式也列入了行为的范畴[1]。鱼类行为学这门学科在动物行为进化上和渔业生产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了解了鱼类繁殖的行为规律和原理,便可在养殖生产的过程中,对其繁殖行为进行人为的控制[2]。随着渔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致力于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我国学者庄平以三种鲟科鱼类——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 Brandt)以及俄罗斯鲟(Acipenser gu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eldenstaedti)为实验材料,全面系统地对它们在早期发育阶段的趋性及其相关行为学进行了研究,其内容包括对光照、水深和栖息地底质颜色的选择,并且以洄游习性,穴居行为,昼夜活动的节律等几个行为学特征,研究讨论了在鲟科鱼类的个体发育中,其行为学特征与系统进化的关系[3]。
鱼类的摄食行为是鱼类最重要的行为之一,是鱼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对环境的适应。鱼类从环境中摄取食物,从而获得能量和物质,关系到鱼类的生存、生长、发育和繁殖。目前学界对鱼类摄食的研究,包括了从开口期开始到衰老的各个阶段,研究的内容包括了摄食的时空特征、摄食节律、摄食行为、食物组成、从吞咽食物到排便的过程以及环境因子如何对摄食行为产生影响等[4]。近年来,在鱼类摄食行为领域,国内外学者进行的研究主要有:在人工养殖鲑鱼的海洋网箱中,不同的喂食方法对其水下、水表面摄食行为和饵料浪费率的影响;网箱中养殖鲑鱼时,鱼类饲料的颜色、对比度和光照强度对其摄食行为产生的影响;观察网箱中的养殖鳕鱼在投喂三种不同饵料时的摄食行为,发现投喂小海鱼时鳕鱼对饵料的反应时间显著小于其它两种人工饲料,投喂人工饲料鳕鱼的生长速度明显低于投喂小海鱼的鳕鱼;研究网箱养殖鳜对活饵和死饵的摄食有何不同、活饵料对鳜的防御行为和摄食节律等;研究了使用配合饵料投喂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时,饵料的颜色、沉浮性和硬度对其摄食行为的影响;研究相同密度时间断性喂食活饵和连续性喂食的情况下,前者的生长和摄食活跃性要显著高于后者[2]。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研究鱼类摄食行为,描述鱼类的摄食行为,阐述鱼类摄食机制,确定鱼类能量收支平衡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渔业资源衰退的今天,为保护和利用渔业资源,发展海洋牧场及人工增养殖提供科学依据[3]。
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鲈鮨科,为中下层凶猛性鱼类,名优水产品,摄食中主要利用对运动刺激敏感的视觉及侧线,而对食物的化学刺激不敏感,终身以活鱼为食且对水质有较高要求,使其养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而且,野生鳜的资源在环境污染以及过量人为捕捞等情况下已经日渐减少[5]。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对鳜的食性进行了许多研究,研究网箱和水族箱中鳜鱼对其饵料的实验发现,鲤科鱼类的稚鱼可以作为鳜的饵料,且以具有中下水层生活习性的鱼类作为鳜的活饵料较为合适[6]。观察网箱中人工养殖鳜的摄食行为,结果表明:鳜存在争抢饵料、集群捕食活饵并能主动吞食死饵的现象,鳜的摄食高峰在傍晚和拂晓[7]。通过对鳜特定感官的消除或抑制方法,以及单一感官刺激的方法研究鳜的捕食行为,结果表明:鳜在捕食的时候,首先利用的是视觉,如果视觉感官不起作用时,再依靠侧线捕食。通常利用视觉识别猎物的运动特征,其中梭形形态和不连续运动更容易刺激其捕食;其侧线则主要用来感受猎物的低频振动,嗅觉在鳜捕食中作用不大,味觉在鳜吞咽食物过程中起很大作用[8]。虽然许多研究探讨了鳜的食性,鳜的捕食机制、鳜适口饵料鱼的种类与规格之间的关系,但有关鳜捕食行为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所以,本研究将通过在不同饵料丰度、光照和温度下鳜捕食行为的录像资料和水生动物行为观测软件,分析探讨对这三个因素对鳜捕食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鳜于2015年8月购自靖江市江苏省省级水产良种繁育场,同时购买一批人工繁殖的麦鲮(Cirrhinus mrigala),用作实验饵料鱼。实验开始前一周,鳜及饵料鱼分别暂养于室内塑料箱以适应环境,鳜投喂饵料鱼,饵料鱼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实验时间为2015年9~11月,挑选规格一致的鳜(全长16~18cm,体重130~140g),同时挑选规格较为一致的饵料鱼(6~8cm)进行实验。
实验设备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玻璃缸,高速摄像头,红外线灯,水生动物行为观测软件(shuttlesoft),录像软件(超级捕快),电脑,制冷加热循环器,日光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