饵料与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早期生长的影响

本实验为两个实验阶段,第一阶段测试了两种底质(黄泥、黄泥加钙粉)和两种藻类(Nannochloropsis oculata 3600(即微拟球藻,以下简称3600藻)、Shellfish Diet 1800(以下简称1800藻))对1-30d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第二阶段测试了五种藻类(3600藻、1800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卵囊藻(Oocystis sp.))31-60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通过对比饲养后稚蚌的成活率以及生长情况发现不同饵料饲养下会对三角帆蚌稚蚌早期生长产生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下第一阶段中投喂Nannochloropsis oculata 3600单一藻、黄泥为底质组(C)与投喂两种混合藻、黄泥为底质组(A)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投喂两种混合藻、黄泥钙粉为底质组(B)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投喂Shellfish Diet 1800藻、黄泥为底质组(D)、河水不投喂组(E)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B)组稚蚌生长最快,壳长显著大于(A)、(C)两组(P<0.05),极显著高于(D)、(E)两组(P<0.01)。第二阶段河水养殖组(E)成活率显著高于卵囊藻组(A)、小球藻组(B)、Nannochloropsis oculata 3600组(D)(P<0.05),极显著高于四尾栅藻组(C)(P<0.01);河水养殖组(E)与投喂Nannochloropsis oculata 3600组(D)稚蚌壳长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卵囊藻组(A)、普通小球藻组(B)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四尾栅藻组(C)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饵料个体最小的3600藻,约2.8-8.5μm,综合饲养效果最佳。对于在黄泥加钙粉底质中饲养的稚蚌其壳长明显大于对照组。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4
引言4
1 材料与方法4
1.1 实验材料4
1.1.1 三角帆蚌亲本采集及成熟钩介幼虫获得4
1.1.2 血清准备5
1.1.3实验饵料及底质准备5
1.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钩介幼虫的体外培养方法5
1.3 底质和藻类对130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5
1.4 藻类对3160d稚蚌成活及生长的影响5
1.5 水质监测6
1.6 统计方法6
2 结果与分析6
2.1 两种藻类及两种底质下对变态稚蚌的成活和生长影响6
2.2 四种藻类及相同底质下对变态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6
3 讨论7
3.1 非寄生变态发育稚蚌的生长发育7
3.2 底质对稚蚌生长的影响7
3.3 稚蚌对藻类的选择性7
致谢9
参考文献9
饵料与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早期生长的影响
引言
引言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隶属于软体动物门(Phylumon Mollrsca)瓣鳃纲(Lamellibranchia)真瓣鳃目(Order Eulamelibranchia)蚌科(Fancity Vnimidae)帆蚌属,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贝类 [12]。国内养殖区域覆盖范围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尤以我国洞庭湖以及中型湖泊分布较多[3]。三角帆蚌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优质育珠蚌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其培育的珍珠质地细腻、光滑,色泽鲜艳,质量佳,超过70%的世界淡水珍珠由三角帆蚌培育而成,由于其特殊的滤水特性,三角帆蚌在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水质净化上也有着广泛的应用[48],例如池塘控制蓝藻等[9]。在自然界,绝大多数蚌类的生活史有一个寄生的过程[1011],它们需要寄生在鱼体上才能完成从钩介幼虫到稚蚌的变态过程,寄主鱼在蚌类的生活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水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不同鱼类种群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合适寄主鱼的存在和种群大小对蚌科物种,特别是对蚌科濒危种的繁衍生息具有决定性影响[12]。
体外培养是指在没有寄主鱼的情况下完成钩介幼虫非寄生变态发育成为稚蚌的过程,钩介幼虫体外培养逐渐成为贝类种质资源恢复较为先进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已对42个物种培养成功且获得较高的变态率[13]。在国内,仅见闻海波等[12]首次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i)钩介幼虫进行体外培养试验,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马学艳等对褶纹冠蚌钩介幼虫体外培养成功。由于珍珠产业的快速发展,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i)被过渡利用,自然资源日益减少,现在主要靠人工培育的种苗供应生产所需。稚蚌的生命力非常脆弱,特别是壳长小于1cm的幼蚌死亡率最高[14],是直接影响到人工繁育成败的关键阶段。稚蚌的高死亡率很可能由于缺乏足够适口的饵料生物和相适应的环境而造成[1516],因此藻类和底质是贝类人工繁育成功的关键因素[17–18]。
国内外有许多对蚌科类物种的食性分析[1920],但对三角帆蚌稚蚌的食性及底质环境的实验研究还较少。本实验选取体外培养的的三角帆蚌稚蚌,测试了两种底质及不同藻类条件下对130d、3160d两个阶段稚蚌的影响。通过对比稚蚌的成活率及生长情况评估不同饵料及底质对三角帆蚌稚蚌的影响,有利于寻找三角帆蚌合适的饵料和底质,提高三角帆蚌稚蚌成活率,对人工繁殖三角帆蚌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1.1.1三角帆蚌亲本采集及成熟钩介幼虫获得
实验用三角帆蚌采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养殖基地,均为4龄成熟母蚌;从4月中旬开始,检查雌蚌外鳃丝是否有成熟钩介幼虫,钩介幼虫的成熟判断标准可根据闻海波等[12]采用的方法。
将有成熟钩介幼虫的雌蚌外壳洗净,使用开壳器于雌蚌后端轻轻打开,用5mL注射器吸入灭菌纯水,穿刺雌蚌外鳃,将纯水注入,成熟的钩介幼虫随水流出至事先准备好的灭菌烧杯中;向烧杯中加入无菌纯水200mL,洗去残留的组织、粘液以及钩介幼虫的碎壳,重复34次;然后,向烧杯中加入配置的抗生素混合液100 mL,清洗钩介幼虫,重复34次。钩介幼虫清洗完成后,应尽快移入培养基中,避免因放置过久对其活性产生影响。
1.1.2 血清准备
选取体格健壮、外表无伤鲤鱼作为血清采集实验鱼,规格为147±25g,采血前,实验鱼用200 mg/L的喹那啶麻醉,采用尾静脉采血方法[21],注射器用肝素钠润洗;血液采集后3000 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用0.22 um无菌过滤器过滤,80℃冰箱保存备用。
1.1.3 实验饵料及底质准备
Nannochloropsis oculata 3600 和Shellfish Diet 1800购买于Reed Mariculture Inc.。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卵囊藻(Oocystis sp.)藻种购买于中国科学院野生生物种质库(淡水藻种库),藻种在实验前两星期开始培养,培养基为BG11。藻类使用前先使用离心机离心10min,倒出上清液,重复5次以降低藻液中的氨氮。钙粉是将三角帆蚌贝壳晒干后打碎过200目筛网,获得的钙粉水洗后高温灭菌并烘干备用。底泥为未施肥的花园土,加入水后过200目筛网,静置于水桶中,待沉淀后倒出上清液,留下的泥浆备用。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4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