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以单次完全收割的生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割茬后的生菜再生能力明显,生长速率明显增大,叶片再生平均生长速度达1.5cm/d。留心割茬处理明显比不留心割茬处理生物量高,再生率高,生长速率快,叶片数相对增多,且四次割茬总生物量明显大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割茬处理的生菜口感脆嫩、品相好,割茬处理并不影响生菜的含水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花青素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硝酸盐含量,留心割茬处理同时不影响抗氧化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而不留心割茬则会显著降低抗氧化活性和维生素C含量。割茬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会造成可溶性糖含量降低。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生长有差异,而对生菜品质无差异。从品相、口感、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综合考虑,留心割茬为生菜较适宜的收获方式。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 试验材料 3
1.2 试验方法 3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
1.4 数据分析 4
2 结果与分析4
2.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4
2.1.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干鲜重及含水量的影响4
2.1.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叶面积和叶片数的影响4
2.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5
2.2.1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5
2.2.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5
2.2.3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5
2.3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6
2.3.1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花青素含量的影响6
2.3.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6
2.4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糖代谢的影响6
2.5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安全品质的影响7
2.5.1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7
2.5.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7
2.6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差异分析8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1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生长的差异分析8
2.6.2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品质的差异分析8
3 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引言
引言
生菜是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的俗称,属菊科莴苣属。为1~2年生草本植物,其质脆,味甜,风味好,营养丰富,是除了豆类蔬菜外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一种速生蔬菜,与番茄、黄瓜并列为温室无土栽培3大菜类[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制作蔬菜色拉的多品种生菜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生菜也逐步成为国内外无土栽培蔬菜中面积最大的作物。因富含花青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能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大多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对生菜的食用方式和食用习惯不同于其它叶菜,无论是炒食,还是做汤,亦或是用作蔬菜沙拉等原材料来生食,皆不食用其根部,在国内大中城市以及西方多数国家,常将生菜切根后加工包装进入流通市场,即开即食。
生菜风味与口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销量,而影响其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温度、光照等方面。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收获方式影响植物的品质与产量。王珊等[2]研究发现,芹菜的多茬采收栽培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其植株生长、改善品质和显著增加产量。陈晓东等[3]发现分蘖期刈割大麦,营养物质含量高于灌浆期刈割,且有利于植株再生。丁成龙等[4]研究发现不同刈割方式对饲草的总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蔡海霞等[5]研究发现,不同的刈割时间、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等对苜蓿产量和品质,以及维持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生菜,李式军等[6]在水培再生叶用莴苣抗高温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中提到,收割时在残茬上保留23片基生叶的生菜比不留基生叶的芽萌发得多而壮,华建峰[7]的研究表明,采用刀割方式时应注意切割不宜太浅或太深,在距离栽培床表面23cm处切割效果最好。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光照、温度等因素对生菜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相关研究,尚未见多茬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的相关报道。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丰富多样,人们不单单对生菜的需求量增大,同时对生菜的品质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蔬菜品质更高标准的需求以及实际生产中高效优质的生产,本试验采用不同割茬方式,研究其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优选出适宜的收获方式,充实及完善植物工厂生菜生长模式体系,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生菜品种:‘奶油紫翠’,由江苏农科院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红蓝比为3:1红蓝LED为光源(南京欧谱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红光的主峰波长为660nm,半波宽20nm,蓝光主峰波长为445nm,半波宽为20nm,光密度为200±5μmolm2s1,光周期设置为昼夜16h/8h,日温为26±1℃,夜温为18±1℃,相对湿度为60%~80%,定时通风,保持CO2浓度均匀并与大气相同,正常水肥管理。采用叶菜专用基质在育秧盘中育苗,待幼苗二叶一心后按10cm×15cm行距定植入筐,移入植物工厂内。两组处理的收割方式分别设置为:不留心割茬(RBN);留心割茬(RBL)。每次割茬后均留高1cm。另设置一筐作为对照组不割茬(CK)。两组处理在植物工厂内生长至第24天时进行第一次割茬(T1),第32天时进行第二次割茬(T2),第40天时进行第三次割茬(T3),第48天时进行第四次割茬(T4)。T2、T3、T4属于再生茬。对照组在第48天时进行采收。将采收的生菜进行相关数据测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生菜收获方式。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不同割茬处理后,各处理随机取样3株。将鲜样置于烘箱中于105 ℃杀青15 min,80 ℃烘干至恒量测定干重,用称量法测出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并利用公式“(鲜重干重)/鲜重”计算含水量;叶绿素用无水乙醇:丙酮=1:1提取测定,并根据Arnon公式计算叶绿素含量;花青素测定采用PH示差法;可溶性蛋白测定采用双缩脲法;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法;蔗糖含量测定采用间苯二酚法;维生素C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硝酸盐含量测定采用水杨酸比色法;DPPH清除率测定采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
1.4 数据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整理,SPSS21.0软件统计,采用Duncan’s法进行方差分析(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 试验材料 3
1.2 试验方法 3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3
1.4 数据分析 4
2 结果与分析4
2.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4
2.1.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干鲜重及含水量的影响4
2.1.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叶面积和叶片数的影响4
2.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生理指标的影响5
2.2.1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5
2.2.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5
2.2.3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5
2.3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营养品质的影响6
2.3.1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花青素含量的影响6
2.3.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6
2.4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糖代谢的影响6
2.5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安全品质的影响7
2.5.1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7
2.5.2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抗氧化活性的影响7
2.6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差异分析8
2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6.1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生长的差异分析8
2.6.2不同再生茬次对生菜品质的差异分析8
3 讨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引言
引言
生菜是叶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的俗称,属菊科莴苣属。为1~2年生草本植物,其质脆,味甜,风味好,营养丰富,是除了豆类蔬菜外蛋白质含量最高的一种速生蔬菜,与番茄、黄瓜并列为温室无土栽培3大菜类[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于制作蔬菜色拉的多品种生菜需求量越来越大,因而生菜也逐步成为国内外无土栽培蔬菜中面积最大的作物。因富含花青素、维生素、胡萝卜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衰老和防癌的功能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大多数消费者日常生活中对生菜的食用方式和食用习惯不同于其它叶菜,无论是炒食,还是做汤,亦或是用作蔬菜沙拉等原材料来生食,皆不食用其根部,在国内大中城市以及西方多数国家,常将生菜切根后加工包装进入流通市场,即开即食。
生菜风味与口感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销量,而影响其品质的因素多种多样,如温度、光照等方面。前人的相关研究表明收获方式影响植物的品质与产量。王珊等[2]研究发现,芹菜的多茬采收栽培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其植株生长、改善品质和显著增加产量。陈晓东等[3]发现分蘖期刈割大麦,营养物质含量高于灌浆期刈割,且有利于植株再生。丁成龙等[4]研究发现不同刈割方式对饲草的总产量和营养成分含量影响较大。蔡海霞等[5]研究发现,不同的刈割时间、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等对苜蓿产量和品质,以及维持其产量和品质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于生菜,李式军等[6]在水培再生叶用莴苣抗高温栽培技术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中提到,收割时在残茬上保留23片基生叶的生菜比不留基生叶的芽萌发得多而壮,华建峰[7]的研究表明,采用刀割方式时应注意切割不宜太浅或太深,在距离栽培床表面23cm处切割效果最好。国内外学者大多从光照、温度等因素对生菜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相关研究,尚未见多茬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及品质影响研究的相关报道。
近年来,随着高效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产品丰富多样,人们不单单对生菜的需求量增大,同时对生菜的品质也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对蔬菜品质更高标准的需求以及实际生产中高效优质的生产,本试验采用不同割茬方式,研究其对生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优选出适宜的收获方式,充实及完善植物工厂生菜生长模式体系,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生菜品种:‘奶油紫翠’,由江苏农科院提供。
1.2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红蓝比为3:1红蓝LED为光源(南京欧谱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红光的主峰波长为660nm,半波宽20nm,蓝光主峰波长为445nm,半波宽为20nm,光密度为200±5μmolm2s1,光周期设置为昼夜16h/8h,日温为26±1℃,夜温为18±1℃,相对湿度为60%~80%,定时通风,保持CO2浓度均匀并与大气相同,正常水肥管理。采用叶菜专用基质在育秧盘中育苗,待幼苗二叶一心后按10cm×15cm行距定植入筐,移入植物工厂内。两组处理的收割方式分别设置为:不留心割茬(RBN);留心割茬(RBL)。每次割茬后均留高1cm。另设置一筐作为对照组不割茬(CK)。两组处理在植物工厂内生长至第24天时进行第一次割茬(T1),第32天时进行第二次割茬(T2),第40天时进行第三次割茬(T3),第48天时进行第四次割茬(T4)。T2、T3、T4属于再生茬。对照组在第48天时进行采收。将采收的生菜进行相关数据测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相关影响,优选出适宜的生菜收获方式。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不同割茬处理后,各处理随机取样3株。将鲜样置于烘箱中于105 ℃杀青15 min,80 ℃烘干至恒量测定干重,用称量法测出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并利用公式“(鲜重干重)/鲜重”计算含水量;叶绿素用无水乙醇:丙酮=1:1提取测定,并根据Arnon公式计算叶绿素含量;花青素测定采用PH示差法;可溶性蛋白测定采用双缩脲法;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测定采用蒽酮法;蔗糖含量测定采用间苯二酚法;维生素C含量测定采用分光光度计法;硝酸盐含量测定采用水杨酸比色法;DPPH清除率测定采用清除有机自由基DPPH法。
1.4 数据分析
所有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6进行整理,SPSS21.0软件统计,采用Duncan’s法进行方差分析(P<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收获方式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