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和叶菌唑敏感性基线的建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由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引起的玉米小斑病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现今防治该病害的化学药剂匮乏,前期通过离体筛选发现戊菌唑和叶菌唑对玉米小斑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该研究拟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建立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和叶菌唑敏感性基线,评价玉米小斑病菌对这两个药剂的抗性风险,为玉米小斑病田间防治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100株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的EC50值范围为0.0101~0.1494μg/mL,平均值为0.0349 ±0.025 μg/mL,不同敏感性的菌株频率呈连续的单峰曲线分布;34株玉米小斑病菌对叶菌唑的EC50值范围为0.0184~0.0925 μg/mL,平均值为0.052±0.006 μg/mL;分别用1、5、10μg/mL的戊菌唑和叶菌唑对玉米小斑病菌进行抗性诱导,但并未诱导出抗性菌株,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和叶菌唑具有较低的抗性风险。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材料3
1.1.1药剂及试剂3
1.1.2供试菌株3
1.1.3供试培养基3
1.1.4器材3
1.2方法3
1.2.1病原菌对两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测定3
1.2.2抗性诱导4
1.2.3数据处理4
2结果与分析4
2.1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的敏感性4
2.2玉米小斑病菌对叶菌唑的敏感性7
2.3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和叶菌唑的抗药性风险评估........................................8
3讨论8
致谢9
参考文献10
玉米小斑病菌对戊菌唑和叶菌唑敏感性基线
的建立及抗药性风险评估
引言
玉米是世界上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在全世界播种面积和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位于第三位,发展速度很快。玉米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强,生长地区分布广泛,经济用途多,增产潜力大。玉米不仅是高产作物,还是家畜、家禽的优良饲料。玉米的子粒是家畜、家禽的上等精饲料,可以显著地提高猪肉、牛乳和蛋类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玉米茎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乳熟到蜡熟期收获的鲜茎叶和果穗,铡碎可做青贮饲料。纵观世界上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国家,无不是以发展玉米起家的,各国畜牧业最发达的地区,大都是玉米集中产区。玉米不仅是粮食作物,还是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利用玉米子粒和副产品直接或间接制成的工业产品已达500种以上。现代玉米工业主要产品为玉米淀粉,被广泛用于食品、医药、纺织等工业部门。玉米子粒还可制造葡萄糖、果脯糖浆、白酒、啤酒、丙酮等。由此可见,玉米产量高,用途广,因此发展玉米生产,对改善人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之一,不仅在全世界范围是这种情况,在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南方或者温暖潮湿的地区如福建、广东、浙江发生比较严重,一般都会造成15%~20%的减产,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1]。玉米小斑病病原为Bipolaris maydis( Nisikado et Miyake) Shoeml称玉蜀黍平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有Helminthosporium maydis Nisikadoet Miyake、Drechslera maydis(Nisikado et Miyake) Subram.&Jain[2]。有性态物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Drechsler)Drechsler称异旋孢腔菌,异名是Ophiobolus heterostrophus Drechsler。它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寄主是玉米[3]。
玉米小斑病是玉米比较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普遍的发生,并且有较大的影响,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小斑病又称玉米斑点病,是全世界范围内玉米上普遍发生的真菌性病害。一般,玉米小斑病最初发病于田间植株的下部叶片上。褐色半透明的水渍状小斑会先出现在下部叶片上,然后随着玉米生长期向上慢慢蔓延,在玉米抽穗时表现的最严重,病斑扩大后,呈现为黄褐色的纺锤形或者近黄褐色的椭圆形,发病十分严重的时候,后期叶片甚至会枯萎死亡[4]。20世纪60年代,在我国河北石家庄和湖北宜昌,玉米小斑病曾经大规模的爆发,导致石家庄、宜昌两地的玉米大幅度减产,给当地的玉米种植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引起我国乃至全世界玉米育种家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我国大力推广了一些抗病的玉米品种,才基本控制了玉米小斑病在我国的发病的病情[5]。2003年和2004年,河北南部、山东、河南以及安徽北部玉米区小斑病发生较重。在多数承担国家和省玉米区域试验的站点,许多参试品种发病非常严重。调查也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田间病斑类型发生变异,可能预示部分地区小斑病病菌已发生生理小种变异,目前正在开展小斑病病菌小种变化的检测工作[6]。
目前,杀菌剂对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已有些报道,张立军等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对安徽省玉米小斑病菌的室内毒力,发现病菌菌丝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7]。选育抗(耐)病新品种比较困难,浪费时间,消耗较多的人力,而且防治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我们对于玉米小斑病的防治还是采用化学药剂防治为主[8]。
戊菌唑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的三唑类杀菌剂。戊唑醇(tebuconazol)是一种羟乙基三唑衍生物,属于三唑类内吸性杀菌剂,最先是由德国拜耳公司于1986年开发的一种高效、低毒杀菌剂。 戊唑醇也可以作为叶面喷雾剂和种子处理剂来使用,戊菌唑杀菌谱广、活性高、持效期长、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等许多作物安全。 主要用来防治小麦、花生、蔬菜、香蕉、苹果、梨等作物上的多种真菌病害;一般对白粉菌属、柄锈菌属、喙孢属、核腔菌属和壳针孢属引起的病害均能有效地进行防治。目前全球的生产能力约1.5万吨左右,并已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65种作物上取得登记并得到广泛应用[9]。 戊菌唑是兼具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的内吸性杀菌剂,是甾醇脱甲基化抑制剂,作物根、茎、叶等组织可以吸收戊菌唑并向上传导, 通过室内活性测定和田间药效实验的结果表明,戊菌唑对葡萄白腐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10]。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190.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