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地区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花生疮痂病是重要的花生病害,主要危害植株叶片、叶柄、叶茎等部位,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严重影响花生的产量和质量。近年来,花生疮痂病扩大蔓延。为了解花生疮痂病在胶东半岛发生现状,进一步完善预测预报技术,确定防治该病的有效药剂和使用技术等。作者于2013年在胶东半岛地区对花生疮痂病的发病率和病情程度进行了研究,并对病害流行规律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花生疮痂病发病程度轻重不一,总体呈由东到西减轻趋势。作者在威海市羊亭镇义和村进行防治花生疮痂病的田间药效试验,试验结果显示70 %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效果最好,其次为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再次为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然后依次为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5 %三氯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50 %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000倍液,效果最差的药剂为70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 words2
引言2
1 材料与方法3
1.1病害发生情况调查3
1.1.1调查时间和地点3
1.1.2调查方法3
1.2田间药效试验3
1.2.1供试药剂3
1.2.2试验设计3
1.2.3调查方法4
2 结果分析4
2.1病害发生情况调查4
2.1.1病害发生情况4
2.1.2流行因素分析5
2.1.2.1品种抗病性5
2.1.2.2土壤条件5
2.1.2.3气候条件6
2.1.2.4防治措施6
2.2不同药剂对花生疮痂病的防治效果6
3结论与讨论6
3.1加强病害测报和宣传7
3.2选育优良抗病品种7
3.3加强农业防治措施7
3.4及时合理的进行药剂防治7
致谢7
参考文献7
胶东半岛地区花生疮痂病的发生与防治
引言
据有关文献报道,1940年Bitancourt等人在巴西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首次发现花生疮痂病[1]。在我国,首次记录该病害发生为1992年广东省花都市春植花生[2]。同年,江苏省赣榆县发现花生疮痂病,并在当年暴发成灾[3];1999年起在福建省沿海春花生生产区大面积流行[4]。国内先后有福建农林大学、华南农大、福州农科所、江苏;连云港农科所等科研院校的技术人员,在品种抗性及其机制、发生规律及防治试验等方面有过报道。山东是花生疮痂病的新发生区,发生区主要集中在鲁南和半岛沿海地区,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少见。因此作者于2013年对胶东半岛地区11个县级市及其下属乡镇花生疮痂病的发病率和病情程度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当年4月份至10月份在威海市羊亭镇义和村进行了药剂防治的田间试验。
花生疮痂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叶茎等部位。为害初期,叶片可见不规则褪绿小病斑。随病害发展病斑颜色加深,成黄褐色至褐色。边缘隆起,中间凹陷失。随病斑数量增多,相近病斑连结成片,严重时可见叶片穿孔(图1)。由病株新抽出的叶片呈卷曲畸形状(图2)。茎部病斑一般比叶片病斑大,初期近圆形,褐色或黄褐色。随病害发展边缘隆起中部下陷,呈火山口状开裂[5](图3)。严重时可见病斑连结,环绕整株,病株扭曲呈黑焦状。受害病株一般茎部为害最为严重,叶柄症状与茎部相似。花生疮痂病发病严重田块可见大面积倒伏(图4)。花生疮痂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和茎管的输送作用,从而使荚果发育明显受阻从而影响花生产量和质量(图5)。病情严重地块为害损失率达30 %50 %[2]。
  
图1 茎部病害 图2 叶部病害 图3 新叶病害
Fig.1 Stem symptom Fig.2 Leaf symptom Fig.3 New leaf symptom
 
图4 严重为害症状 图5 花生疮痂病植株(左)与正常植株(右)
Fig.4 Serious symptom Fig.5 Symptom comparison
花生疮痂病病原菌为落花生痂圆孢菌Sphaceloma arachidis Bitaucourt et Jenkin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病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随遗落在田间的病残体进行越冬。病残体腐烂后能以厚垣孢子的形式在土壤中长期存活[7]。翌年春天可在子座上产生分生孢子从而成为该年的初侵染源。病原菌传播方式为借风雨传播,从伤口或表皮侵入。
花生疮痂病属于喜高温高湿病害,土壤偏酸性,湿度大易发病。雨量充沛,日照不足易造成大面积爆发。天气持续晴好可减缓病情[2]。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害发生情况调查
1.1.1 调查时间和地点 根据威海市植保站提供的2011年和2012年花生疮痂病上报情况和病害相关资料的整理分析,调查于7月26日至8月5日集中进行,8月6日至8月31日进行辅助性零星调查。调查地点为胶东半岛地区花生田块。主要集中在威海,烟台,青岛地区,包括文登、荣成、乳山、牟平、莱阳、栖霞、莱西、平度等11个县级市及其下属村镇。
1.1.2 调查方法 每个调查地点选取3~5个田块,采用对角线五点取样法。每个点随机选取10分枝,记录病枝数、病情严重度。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求取平均值。
发病率(%)=发病数/调查总数×100;
病情指数(%) = ×100
病情分级方法:
0级:无病。
1级:病斑较少,占整个分枝叶面积的5 %以下。
3级:病斑占整个分面积的6 %~15 %。
5级:病斑占整个分枝叶面积的16 %~25 %,病斑集中处可连成条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4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