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头草对精噁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是我国夏熟作物田常见杂草,在一些地区已成为主要杂草。本文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6个种群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并研究了其抗性问题。结果表明,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对棒头草都有一定防除效果,从对精恶唑禾草灵的相对抗性倍数来看,JNNK-1 BT4、JHHY-1 BT5、JHLS-1、JYBY-1均超过了3。JNNK-1 BT4的相对抗性倍数达到9.9。JNNK-1 BT4、JHHY-1 BT5、JHLS-1、JYBY-1这4个种群相对抗性倍数较高,可能存在一定抗性。从对甲基二磺隆的相对抗性倍数来看,所选种群都未超过3,在所选种群中未发现明显抗性。田间使用这两种药剂时为提高防效,可适当提高剂量,或与其他药剂复配使用,并配合其他防治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4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4
2 论文设计思路 4
3 研究内容 5
4 技术路线5
1材料与方法5
1.1试验材料 5
1.1.1供试杂草6
1.1.2供试药剂6
1.1.3供试土壤与肥料6
1.2试验方法 6
1.2.1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敏感性的初步测定6
1.2.2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研究6
1.3数据处理7
2结果与分析7
2.1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7
2.1.1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9
2.1.2 棒头草对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 9
3讨论与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附录13
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
引言
前言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属禾本科,棒头草属(—年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冬杂草,夏季成熟。)因其环境适应性强,种子繁殖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是一种常见的为害夏熟作物的农田杂草。[1]一般每年910月出苗,翌年46月开花,种子繁殖。棒头草是为害油菜田的主要杂草之一,其环境适应能力强,为害发生蔓延速度快。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是禾本科杂草茎叶处理剂,因其具有杀草谱广、用量低、对下巷作物安全、且在禾本科杂草和双子叶作物间有高度的选择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油菜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
棒头草的生育周期与许多夏熟作物吻合,包括小麦(Triticum aestivu)、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等。棒头草不存在无性生殖,仅依靠种子繁殖,且其种子体积较小,便于随风、水流等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向周围扩散传播。棒头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经常发生于低洼、潮湿、土壤肥沃的地区,属于喜湿性杂草,可以在作物田、蔬菜田、苗圃、育秧田、城市绿地等发生,尤以水改旱时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棒头草在许多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危害正逐步加重,包括非洲北部,亚洲大部[2]、大洋洲和美洲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3]。据报道,棒头草在巴基斯坦[4, 5]等国已经成为农田具有优势地位的杂草。
棒头草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0~20 °C;棒头草种子萌发过程中不需要光刺激,且光周期的改变对种子的萌发率无明显影响;pH不是棒头草萌发的限制条件,棒头草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棒头草种子对水势非常敏感,当水势达到0.4 Mpa时便不可萌发;棒头草对盐分不敏感,但在160 mM盐溶液中萌发率仍达到20%左右;棒头草在土表下0.5 cm处出苗率最高,当埋土深度超过4 cm时,无法出苗。[6]
在我国,除东北地区外,棒头草在其余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发生较严重。棒头草主要发生在田埂、田边、路边,但是目前已逐步扩散进入农田,并在部分地区成为优势杂草,造成严重危害。张洪进报道,每平方米增加一株棒头草,可造成每公顷小麦穗数减少495个。在四川,棒头草已成为小麦田优势杂草,与已发生多年的小麦田恶性杂草看麦娘(棒头草也已经成为小麦田次要杂Alopecurus aequalis)具有同等的地位[7],在江苏南部地区,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看麦娘和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8]。
目前许多小麦田、油菜田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常用除草剂都能有效控制棒头草,如6.9%精噁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EW和15%炔草酯(clodinafoppropargyl)WP用量分别为62.10 g a.i./ha和45 g a.i./ha时,对棒头草的株防效分别达到84%和90%[9],而1.2%二磺甲碘隆油悬浮剂1125 mL/ha和7.5%甲氧磺草胺(pyroxsulam)WDG 187.5 g a.i./ha对棒头草的株防效可以达到100%[10]。此外每公顷使用5%唑啉草酯(pinoxaden)EC 1200 mL[11],或噁唑禾草灵(fenoxapropethyl)EW 450 mL也可有效的控制棒头草的发生。但经ALS抑制剂啶磺草胺(pyroxsulam)处理15 d后,棒头草叶尖干枯,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抑制程度不高,处理后40 d,啶磺草胺对棒头草的防除效果显著,但其ED90是田间推荐剂量的2倍[12]。因此,要保持化学除草剂对棒头草的控制能力,应避免单一除草剂的长期连续使用,要经常换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并严格控制用药量,采用农业防除和化学防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保持棒头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13]防止其成为农田恶性杂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农田抗性杂草。
抗除草剂杂草的出现和发展,对化学除草剂的推广使用提出新的挑战,[14]随着棒头草发生和危害的日益严重,以及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某些棒头草种群已经对常用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棒头草作为一种我国夏熟作物田常见杂草,由于其过去一直发生于田埂、路边和非耕地等地而未引起广泛的重视。[15]因此系统地研究棒头草化学防除技术更加重要。本研究通过室内整株生物测定,研究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这6个种群是否存在抗性,以期明确其危害加重的原因,旨在为棒头草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2 论文设计思路
本文通过室内整株生物测定等方法,研究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及其是否存在抗性,旨在有效指导棒头草的田间防治。
3 研究内容
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对JNNK1、JHHY1、JYJD1、JTTX2、JHLS1、JYBY1等6个种群棒头草的鲜重抑制率,确定棒头草的敏感性水平;采用DPS软件求出药剂的ED50和ED90,根据ED50和ED90分析这6个种群的抗性程度。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前言4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4
2 论文设计思路 4
3 研究内容 5
4 技术路线5
1材料与方法5
1.1试验材料 5
1.1.1供试杂草6
1.1.2供试药剂6
1.1.3供试土壤与肥料6
1.2试验方法 6
1.2.1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敏感性的初步测定6
1.2.2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抗性研究6
1.3数据处理7
2结果与分析7
2.1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7
2.1.1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的敏感性9
2.1.2 棒头草对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 9
3讨论与结论9
致谢10
参考文献11
附录13
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
引言
前言
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棒头草(Polypogon fugax)属禾本科,棒头草属(—年生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越冬杂草,夏季成熟。)因其环境适应性强,种子繁殖多,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是一种常见的为害夏熟作物的农田杂草。[1]一般每年910月出苗,翌年46月开花,种子繁殖。棒头草是为害油菜田的主要杂草之一,其环境适应能力强,为害发生蔓延速度快。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是禾本科杂草茎叶处理剂,因其具有杀草谱广、用量低、对下巷作物安全、且在禾本科杂草和双子叶作物间有高度的选择性,而被广泛应用于油菜等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
棒头草的生育周期与许多夏熟作物吻合,包括小麦(Triticum aestivu)、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等。棒头草不存在无性生殖,仅依靠种子繁殖,且其种子体积较小,便于随风、水流等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向周围扩散传播。棒头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经常发生于低洼、潮湿、土壤肥沃的地区,属于喜湿性杂草,可以在作物田、蔬菜田、苗圃、育秧田、城市绿地等发生,尤以水改旱时发生量大,危害严重。棒头草在许多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危害正逐步加重,包括非洲北部,亚洲大部[2]、大洋洲和美洲的局部地区也有发生[3]。据报道,棒头草在巴基斯坦[4, 5]等国已经成为农田具有优势地位的杂草。
棒头草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10~20 °C;棒头草种子萌发过程中不需要光刺激,且光周期的改变对种子的萌发率无明显影响;pH不是棒头草萌发的限制条件,棒头草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棒头草种子对水势非常敏感,当水势达到0.4 Mpa时便不可萌发;棒头草对盐分不敏感,但在160 mM盐溶液中萌发率仍达到20%左右;棒头草在土表下0.5 cm处出苗率最高,当埋土深度超过4 cm时,无法出苗。[6]
在我国,除东北地区外,棒头草在其余地区均有发生,尤其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发生较严重。棒头草主要发生在田埂、田边、路边,但是目前已逐步扩散进入农田,并在部分地区成为优势杂草,造成严重危害。张洪进报道,每平方米增加一株棒头草,可造成每公顷小麦穗数减少495个。在四川,棒头草已成为小麦田优势杂草,与已发生多年的小麦田恶性杂草看麦娘(棒头草也已经成为小麦田次要杂Alopecurus aequalis)具有同等的地位[7],在江苏南部地区,其危害程度仅次于日本看麦娘(Alopecurus japonicas)、看麦娘和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8]。
目前许多小麦田、油菜田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常用除草剂都能有效控制棒头草,如6.9%精噁唑禾草灵(fenoxapropPethyl)EW和15%炔草酯(clodinafoppropargyl)WP用量分别为62.10 g a.i./ha和45 g a.i./ha时,对棒头草的株防效分别达到84%和90%[9],而1.2%二磺甲碘隆油悬浮剂1125 mL/ha和7.5%甲氧磺草胺(pyroxsulam)WDG 187.5 g a.i./ha对棒头草的株防效可以达到100%[10]。此外每公顷使用5%唑啉草酯(pinoxaden)EC 1200 mL[11],或噁唑禾草灵(fenoxapropethyl)EW 450 mL也可有效的控制棒头草的发生。但经ALS抑制剂啶磺草胺(pyroxsulam)处理15 d后,棒头草叶尖干枯,生长受到一定的抑制,但抑制程度不高,处理后40 d,啶磺草胺对棒头草的防除效果显著,但其ED90是田间推荐剂量的2倍[12]。因此,要保持化学除草剂对棒头草的控制能力,应避免单一除草剂的长期连续使用,要经常换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并严格控制用药量,采用农业防除和化学防除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保持棒头草对除草剂的敏感性,[13]防止其成为农田恶性杂草之后进一步发展成农田抗性杂草。
抗除草剂杂草的出现和发展,对化学除草剂的推广使用提出新的挑战,[14]随着棒头草发生和危害的日益严重,以及化学除草剂的长期大量使用,某些棒头草种群已经对常用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棒头草作为一种我国夏熟作物田常见杂草,由于其过去一直发生于田埂、路边和非耕地等地而未引起广泛的重视。[15]因此系统地研究棒头草化学防除技术更加重要。本研究通过室内整株生物测定,研究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及其抗性,并在此研究基础上,深入探讨这6个种群是否存在抗性,以期明确其危害加重的原因,旨在为棒头草的田间防治提供理论指导。
2 论文设计思路
本文通过室内整株生物测定等方法,研究棒头草对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的敏感性及其是否存在抗性,旨在有效指导棒头草的田间防治。
3 研究内容
通过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精恶唑禾草灵和甲基二磺隆对JNNK1、JHHY1、JYJD1、JTTX2、JHLS1、JYBY1等6个种群棒头草的鲜重抑制率,确定棒头草的敏感性水平;采用DPS软件求出药剂的ED50和ED90,根据ED50和ED90分析这6个种群的抗性程度。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