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耐黄萎病性强的播期和品种的筛选
黄萎病是一种土传真菌性病害,传播途径多,寄主范围广,存活时间久,分化能力强,成为世界上为害棉花的第一病害,被称为“棉花癌症”。到目前为止生产上还没有一个能够真正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所以从农艺上规避棉花黄萎病对我国棉花生产具有重大意义!本试验以8种常规棉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中植棉2号、泗棉3号、徐棉21号、泗抗1号、鲁研棉28、鲁研棉36、冀棉11、农大601,设定4月15号和5月20号两个播期,综合分析不同播期不同品种的田间发病率、功能叶SPAD值和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及棉株生物量等生理指标及农艺性状,初步得出如下结果,第二播期(5月20日)的发病率低于第一播期(4月15日),长江流域的两个主栽品种泗抗1号耐病性最强,泗棉3号耐病性最弱。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1 材料与方法 4
1.1 试验材料 4
1.2 试验设计 4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5
1.4 数据统计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率的影响 5
2.2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7
2.2.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光合速率的影响 7
2.2.2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SPAD的影响 8
2.2.3 健株与病株间SPAD差异 9
2.2.4 播期和品种对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0
2.3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 11
3 讨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棉花耐黄萎病性强的播期和品种的筛选
引言
引言 目前危害我国棉花的两大病害为枯、黄萎病,其中在世界 范围内引起维管束黄萎病的是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1] ,我国主要棉产区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2] ,由于黄萎病为土传真菌病害,黄萎病自1935年传入我国后[3],逐渐蔓延到全国各产棉区,尤其是90年代抗虫棉的广泛连作导致其迅速蔓延,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菌系逐年增多[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近年来,黄萎病已成为影响转Bt抗虫棉生产的最大病害,该病可引起棉花叶片、蕾铃大量脱落,减产可达10%-50%,纤维品质明显下降。现已严重威胁北疆棉区、黄淮海及长江流域棉区三大主产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
目前国内外对黄萎病致病机理的研究主要由两种说法[5],一种是是病菌产生的果胶酶使维管束变褐并水解植株细胞内的中间层和果胶质,从而影响了水分的运输导致萎蔫[67];另外一种说法是病原菌的致萎毒素是一种酸性的蛋白质脂多糖的复合体,毒素对感病棉花品种的叶片和根组织细胞膜有破坏作用,并能改变细胞膜透性,使细胞内钾离和钠离子大量渗涌致使棉株萎蔫。针对黄萎病的防治,主要以抗病育种为主[8],深入研究黄萎病的致病机理,抗病机理[7],可从海岛棉、野生棉等中广泛筛选测源,利用种间杂交、诱变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培育抗[8]、耐病品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检疫工作,药剂浸种脱毒脱绒,防治病原菌污染植棉区[9]。利用无土育苗培育壮苗,生育期内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包括合理轮作,配合有机肥生物肥平衡施肥[1011],结合滴膜技术合理灌溉[12],及时排水排涝,适时整枝打顶,可利用拮抗真菌细菌加强黄萎病的防治[13]。黄萎病防治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策略相互结合,寻求更高效、安全、环保的防治技术,降低黄萎病危害,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为能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本实验拟通过建立耐黄萎病性强棉花品种筛选指标体系,筛选耐黄萎病能力强的棉花品种,明确减少黄萎病发生的适宜播期。可以从种源方面提高抗病能力,再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适期播种、肥水调控、棉田微生态环境的调控等农艺措施减少棉田黄萎病的发生[14]。为我国各产棉区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8种常规棉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中植棉2号(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对照)、泗棉3号(感病对照)、徐棉21号(转基因抗虫棉)、泗抗1号(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28(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36(转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冀棉11(感病)、农大601(转基因抗虫棉)。
1.2 试验设计
实验采用8个常规种,中植棉2号(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对照)、泗棉3号(感病)、徐棉21号(转基因抗虫棉)、泗抗1号(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28(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36(转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冀棉11(感病)、农大601(转基因抗虫棉)(田间分别以18代号表示),于大学牌楼实验站进行室外盆栽。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调查各品种生育期 调查记载各品种的物候期(包括出苗期、移栽期、现蕾期、盛蕾期、开花期、盛花期、吐絮期),计算各品种的生育期。
调查方法:每品种挂牌定10株,每3天调查1次各棉株现蕾、开花、吐絮果枝果节位。
1.3.2 田间常规观察记载 对挂牌的植株分别于7/1、7/10、(7/15)、7/20、7/31、8/10、(8/15)、8/20、(8/25)、8/31、9/10、(9/15)、9/20、9/30进行常规田间考查。
1.3.3 田间黄萎病发生调查 从7月初开始,每7天调查1次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1.3.4 功能叶的光和特性 在78月份,每品种选取正常、刚发病棉花各3株,每710天测定1次功能叶的SPAD、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15]。
1.3.5 棉株生物量测定 待棉花开始发病时,每10天取2棵健株、2棵病株,按根系、茎枝、叶蕾花铃分样[16],烘干称重(注:烘样前先测定叶面积)。
1.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数据及作图,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法检验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率的影响
图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率的影响
表1 不同播期下棉花黄萎病田间发生率的差异
播期
黄萎病发病率(%)
5%差异
4月15日
8.8
a
5月20日
2.5
b
由图1可得,第二播期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第一播期。再由表1的方差分析可知第一播期与第二播期之间差异显著,且播期2的平均发病率明显低于播期。78月是棉花黄萎病重发季节,此时第1播期正处于盛花期,而第2播期棉花才处于初花期。第2播期的田间发病率明显低于第1播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黄萎病的发病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在气温25℃左右时发病最重[17],而7月28日正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伏天,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对黄萎病发病有抑制作用。其次黄萎病菌入侵棉珠的高峰期是在现蕾前后,而第2播期的现蕾期比第1播期迟,所以说第2播期比第1播期的发病率较低。
表2 棉花不同品种间黄萎病发生率差异比较
处理
黄萎病发生率(%)
5%差异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Abstract 3
Key words 3
引言 4
1 材料与方法 4
1.1 试验材料 4
1.2 试验设计 4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5
1.4 数据统计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率的影响 5
2.2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功能叶生理特性的影响 7
2.2.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光合速率的影响 7
2.2.2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SPAD的影响 8
2.2.3 健株与病株间SPAD差异 9
2.2.4 播期和品种对棉花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10
2.3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生物量的影响 11
3 讨论 12
致谢 13
参考文献: 13
棉花耐黄萎病性强的播期和品种的筛选
引言
引言 目前危害我国棉花的两大病害为枯、黄萎病,其中在世界 范围内引起维管束黄萎病的是大丽轮枝菌和黑白轮枝菌[1] ,我国主要棉产区棉花黄萎病菌为大丽轮枝菌[2] ,由于黄萎病为土传真菌病害,黄萎病自1935年传入我国后[3],逐渐蔓延到全国各产棉区,尤其是90年代抗虫棉的广泛连作导致其迅速蔓延,落叶型和急性萎蔫型黄萎病菌系逐年增多[4]。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近年来,黄萎病已成为影响转Bt抗虫棉生产的最大病害,该病可引起棉花叶片、蕾铃大量脱落,减产可达10%-50%,纤维品质明显下降。现已严重威胁北疆棉区、黄淮海及长江流域棉区三大主产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棉花产量及纤维品质。
目前国内外对黄萎病致病机理的研究主要由两种说法[5],一种是是病菌产生的果胶酶使维管束变褐并水解植株细胞内的中间层和果胶质,从而影响了水分的运输导致萎蔫[67];另外一种说法是病原菌的致萎毒素是一种酸性的蛋白质脂多糖的复合体,毒素对感病棉花品种的叶片和根组织细胞膜有破坏作用,并能改变细胞膜透性,使细胞内钾离和钠离子大量渗涌致使棉株萎蔫。针对黄萎病的防治,主要以抗病育种为主[8],深入研究黄萎病的致病机理,抗病机理[7],可从海岛棉、野生棉等中广泛筛选测源,利用种间杂交、诱变育种、植物组织培养等技术培育抗[8]、耐病品种。播种前做好种子检疫工作,药剂浸种脱毒脱绒,防治病原菌污染植棉区[9]。利用无土育苗培育壮苗,生育期内做好田间管理工作,包括合理轮作,配合有机肥生物肥平衡施肥[1011],结合滴膜技术合理灌溉[12],及时排水排涝,适时整枝打顶,可利用拮抗真菌细菌加强黄萎病的防治[13]。黄萎病防治的方法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多种策略相互结合,寻求更高效、安全、环保的防治技术,降低黄萎病危害,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
为能有效控制黄萎病的发生,本实验拟通过建立耐黄萎病性强棉花品种筛选指标体系,筛选耐黄萎病能力强的棉花品种,明确减少黄萎病发生的适宜播期。可以从种源方面提高抗病能力,再通过合理的轮作制度、适期播种、肥水调控、棉田微生态环境的调控等农艺措施减少棉田黄萎病的发生[14]。为我国各产棉区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8种常规棉品种作为供试材料:中植棉2号(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对照)、泗棉3号(感病对照)、徐棉21号(转基因抗虫棉)、泗抗1号(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28(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36(转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冀棉11(感病)、农大601(转基因抗虫棉)。
1.2 试验设计
实验采用8个常规种,中植棉2号(转基因抗虫棉,抗病对照)、泗棉3号(感病)、徐棉21号(转基因抗虫棉)、泗抗1号(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28(转基因抗虫棉)、鲁研棉36(转基因常规抗虫棉新品)、冀棉11(感病)、农大601(转基因抗虫棉)(田间分别以18代号表示),于大学牌楼实验站进行室外盆栽。
1.3 测定内容与方法
1.3.1 调查各品种生育期 调查记载各品种的物候期(包括出苗期、移栽期、现蕾期、盛蕾期、开花期、盛花期、吐絮期),计算各品种的生育期。
调查方法:每品种挂牌定10株,每3天调查1次各棉株现蕾、开花、吐絮果枝果节位。
1.3.2 田间常规观察记载 对挂牌的植株分别于7/1、7/10、(7/15)、7/20、7/31、8/10、(8/15)、8/20、(8/25)、8/31、9/10、(9/15)、9/20、9/30进行常规田间考查。
1.3.3 田间黄萎病发生调查 从7月初开始,每7天调查1次发病情况,计算发病率和病情指数。
1.3.4 功能叶的光和特性 在78月份,每品种选取正常、刚发病棉花各3株,每710天测定1次功能叶的SPAD、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15]。
1.3.5 棉株生物量测定 待棉花开始发病时,每10天取2棵健株、2棵病株,按根系、茎枝、叶蕾花铃分样[16],烘干称重(注:烘样前先测定叶面积)。
1.4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处理数据及作图,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方差分析,LSD法检验显著性。
2 结果与分析
2.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率的影响
图1 播期及品种对棉花黄萎病发生率的影响
表1 不同播期下棉花黄萎病田间发生率的差异
播期
黄萎病发病率(%)
5%差异
4月15日
8.8
a
5月20日
2.5
b
由图1可得,第二播期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第一播期。再由表1的方差分析可知第一播期与第二播期之间差异显著,且播期2的平均发病率明显低于播期。78月是棉花黄萎病重发季节,此时第1播期正处于盛花期,而第2播期棉花才处于初花期。第2播期的田间发病率明显低于第1播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黄萎病的发病需要适宜的温度,一般在气温25℃左右时发病最重[17],而7月28日正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伏天,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对黄萎病发病有抑制作用。其次黄萎病菌入侵棉珠的高峰期是在现蕾前后,而第2播期的现蕾期比第1播期迟,所以说第2播期比第1播期的发病率较低。
表2 棉花不同品种间黄萎病发生率差异比较
处理
黄萎病发生率(%)
5%差异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