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稻w030产量形成的影响(附件)
摘 要比较不同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水稻W030生长和产量的影响,于2015年在江苏丹阳宝林农场进行试验。试验使用江苏省主栽常规30cm行距插秧机作业,设置4个不同株距处理(D1111cm、D1212cm、D1414cm和D1717cm),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机插空穴率随株距的增大有下降趋势;单穴茎蘖数和生物量随株距的增加而升高,但不同株距对单位面积茎蘖数和生物量的影响不明显;产量以D14处理最高,显著高于D17处理,D17处理与D11和D1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D14处理主要通过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获得了相对较高的产量。试验表明,插秧株距以14cm效果最佳,机插密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迟熟中粳W030的高产。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品种和实验地点2
1.2实验点概况2
1.3实验设计3
1.4测定项目3
1.5数据分析3
2结果分析3
2.1 大田茎蘖动态 3
2.2叶片形态 4
2.3机插质量 5
2.4干物质积累量 8
2.5产量及产量构成8
3讨论 9
3.1不同株距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9
3.2不同株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9
4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水稻W030产量形成的影响
祖丽胡玛尔买买提
(大学农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引言
引言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谷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2.5%和37.9%[1]。水稻机插秧是中国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种植方式[2],但是目前中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仅31.67%[3],已成为制约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主要瓶颈[23]。由于人工移栽费工、费时,且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用工成本大幅攀升,人们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国外水稻生产机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模式。在美国,水稻的种植方式主要是机械化直播,包括飞机“水播”[4]。日本水稻生产以机械化移栽为主,插秧机行距为30 cm[5]。中国对插秧机的研发工作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早在20 世纪的80、90 年代,日本与韩国就已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并将相关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但是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6]。例如,目前中国多数插秧机的行距为30 cm,栽插后的秧苗较为稀疏,在推广初期部分农户因担心产量受到影响而不愿使用;另外,机插秧存在一定的伤秧、倒秧、漏插等情况,往往需要后期补苗。目前已有部分农机生产企业开发出了25 cm 的窄行距插秧机,颇受农民欢迎。目前已有学者对不同水稻种植方式进行了评价,包括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理、植株形态等的影响[68]以及机插秧、机抛秧、摆秧、钵苗移栽、直播等方式对水稻产量等的影响[912]。关于插秧机的研究主要包括插秧机的装置改进及部分模块的优化设计[1317]以及插秧机研究现状的概述等[1820],而对于插秧机何种株行距更适宜于江苏省的水稻生产,尚不明确。
为了解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水稻W030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建立了试验点,并通过连续田间试验,分析机插质量、茎蘖动态和干物质积累,结合各处理成熟期产量构成,探明不同机插密度下水稻的生长规律,以期对不同机插密度进行初步评价,为推进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试验机械为江苏省主栽常规30cm行距插秧机,供试品种为迟熟中粳水稻W030。秧苗培育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大学试验基地)玻璃温室内进行,大田试验在试验田进行。
1.2 试验点概况
本试验于2015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丹阳宝林试验点土壤以砂壤为主,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均降雨量1 057 mm,年均日照时间1 600 h,年无霜期在230 d 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试验点种植制度均为水稻小麦轮作,是典型的水旱轮作区,整地方式均为旋耕。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株距水平,分别为11cm、12cm、14cm、17cm,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施肥总量为18 kg/亩,基蘖肥:穗肥=8:2,N:P:K=1:0.5:0.8。磷钾肥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本试验同一试验点内各处理只允许株行距因素发生差异,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具体为:水稻行距通过2 种行距插秧机来控制,株距通过插秧机的株距调节手柄进行控制。
1.4 测定项目
主要测定项目包括:机插质量、大田茎蘖动态、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产量构成。
1) 机插质量:于移栽后调查空穴率和漂秧率,机插秧作业完成后即进行测定。空穴率指无苗穴占总穴数的比例,漂秧率指苗根未插入土壤的穴数占总穴数的比例。
2) 大田茎蘖动态:于移栽后在每个小区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植株10穴,每7天进行一次分蘖调查,直至齐穗,并计算各小区的平均茎蘖数。
3) 叶片形态:于移栽期、倒4叶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在每个小区中调查20穴植株的平均茎蘖数,选取与平均茎蘖数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穴,带回室内,采用长宽法按叶序测量叶片长度与宽度,并计算平均值。
4) 干物质积累量:于移栽期、倒4叶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在每个小区中调查20穴植株的平均茎蘖数,选取与平均茎蘖数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3穴,在室内进行叶干重、茎干重的测定。
5) 产量及产量构成:于水稻成熟期在每个小区中调查20穴植株的平均茎蘖数,选取与平均茎蘖数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3穴,带回室内,自然风干后分别测定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并计算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 (thm1)= 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106
1.5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差异统计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机插质量
表1不同机插株距对机插质量的影响
在不同机插密度下,D11、D12、D14、D17各处理空穴率分别为6.0%、5.4%、4.5%、4.6%,随着株距的增加,空穴率有下降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11、D12、D14、D17各处理漂秧率分别为2.8%、2.2%、2.8%、2.4%,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
1.1供试品种和实验地点2
1.2实验点概况2
1.3实验设计3
1.4测定项目3
1.5数据分析3
2结果分析3
2.1 大田茎蘖动态 3
2.2叶片形态 4
2.3机插质量 5
2.4干物质积累量 8
2.5产量及产量构成8
3讨论 9
3.1不同株距对水稻分蘖动态的影响9
3.2不同株距对水稻产量的影响9
4结论9
致谢9
参考文献10
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水稻W030产量形成的影响
祖丽胡玛尔买买提
(大学农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引言
引言
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谷物总播种面积和产量的32.5%和37.9%[1]。水稻机插秧是中国未来水稻生产的主导种植方式[2],但是目前中国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仅31.67%[3],已成为制约中国水稻机械化生产的主要瓶颈[23]。由于人工移栽费工、费时,且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用工成本大幅攀升,人们对水稻生产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国外水稻生产机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模式。在美国,水稻的种植方式主要是机械化直播,包括飞机“水播”[4]。日本水稻生产以机械化移栽为主,插秧机行距为30 cm[5]。中国对插秧机的研发工作起步较早,但发展较慢。早在20 世纪的80、90 年代,日本与韩国就已实现了水稻生产机械化,并将相关产品大量出口到中国,但是在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问题[6]。例如,目前中国多数插秧机的行距为30 cm,栽插后的秧苗较为稀疏,在推广初期部分农户因担心产量受到影响而不愿使用;另外,机插秧存在一定的伤秧、倒秧、漏插等情况,往往需要后期补苗。目前已有部分农机生产企业开发出了25 cm 的窄行距插秧机,颇受农民欢迎。目前已有学者对不同水稻种植方式进行了评价,包括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生理、植株形态等的影响[68]以及机插秧、机抛秧、摆秧、钵苗移栽、直播等方式对水稻产量等的影响[912]。关于插秧机的研究主要包括插秧机的装置改进及部分模块的优化设计[1317]以及插秧机研究现状的概述等[1820],而对于插秧机何种株行距更适宜于江苏省的水稻生产,尚不明确。
为了解机插密度对迟熟中粳水稻W030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建立了试验点,并通过连续田间试验,分析机插质量、茎蘖动态和干物质积累,结合各处理成熟期产量构成,探明不同机插密度下水稻的生长规律,以期对不同机插密度进行初步评价,为推进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地点
试验机械为江苏省主栽常规30cm行距插秧机,供试品种为迟熟中粳水稻W030。秧苗培育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大学试验基地)玻璃温室内进行,大田试验在试验田进行。
1.2 试验点概况
本试验于2015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大学试验基地)进行。丹阳宝林试验点土壤以砂壤为主,年平均气温17℃左右,年均降雨量1 057 mm,年均日照时间1 600 h,年无霜期在230 d 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试验点种植制度均为水稻小麦轮作,是典型的水旱轮作区,整地方式均为旋耕。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4个株距水平,分别为11cm、12cm、14cm、17cm,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施肥总量为18 kg/亩,基蘖肥:穗肥=8:2,N:P:K=1:0.5:0.8。磷钾肥做基肥一次性施入。本试验同一试验点内各处理只允许株行距因素发生差异,其他条件完全相同。具体为:水稻行距通过2 种行距插秧机来控制,株距通过插秧机的株距调节手柄进行控制。
1.4 测定项目
主要测定项目包括:机插质量、大田茎蘖动态、叶片形态、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产量构成。
1) 机插质量:于移栽后调查空穴率和漂秧率,机插秧作业完成后即进行测定。空穴率指无苗穴占总穴数的比例,漂秧率指苗根未插入土壤的穴数占总穴数的比例。
2) 大田茎蘖动态:于移栽后在每个小区选取生长状况一致的植株10穴,每7天进行一次分蘖调查,直至齐穗,并计算各小区的平均茎蘖数。
3) 叶片形态:于移栽期、倒4叶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在每个小区中调查20穴植株的平均茎蘖数,选取与平均茎蘖数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1穴,带回室内,采用长宽法按叶序测量叶片长度与宽度,并计算平均值。
4) 干物质积累量:于移栽期、倒4叶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在每个小区中调查20穴植株的平均茎蘖数,选取与平均茎蘖数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3穴,在室内进行叶干重、茎干重的测定。
5) 产量及产量构成:于水稻成熟期在每个小区中调查20穴植株的平均茎蘖数,选取与平均茎蘖数一致,具有代表性的植株3穴,带回室内,自然风干后分别测定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并计算理论产量。
理论产量 (thm1)= 每公顷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g) ×106
1.5数据分析
使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差异统计分析,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分析与图表制作。
2 结果与分析
2.1机插质量
表1不同机插株距对机插质量的影响
在不同机插密度下,D11、D12、D14、D17各处理空穴率分别为6.0%、5.4%、4.5%、4.6%,随着株距的增加,空穴率有下降趋势,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D11、D12、D14、D17各处理漂秧率分别为2.8%、2.2%、2.8%、2.4%,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