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以常规粳武运粳24号为材料,在穗肥氮统一施用8kg/亩的条件下,设增苗和基蘖肥减量2种处理,以每穴栽插3苗、基蘖氮12kg/亩,穗肥氮8kg/亩的处理为对照CK,研究了苗氮及其互作对水稻群体构建、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亩1.67万穴的密度下和每穴栽插3-5株范围内,随着每穴栽插苗数增加,氮素利用率提高,基蘖肥减量可以减少。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实验设计2
1.2测定项目及方法3
1.3数据处理4
2 结果与分析4
2.1密度和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4
2.2密度和氮肥对群体构建的影响5
2.2.1密度和氮肥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5
2.2.2密度和氮肥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5
2.3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6
2.3.1 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氮吸收量和阶段吸氮比例的影响6
2.3.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氮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相6
讨论7
结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8
苗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引言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其播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27%, 稻谷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 40%以上。 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连续 10 多年超过 6 t hm ?2 , 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65%左右, 这对保证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 化肥在当今世界现代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增产作用已达30%65%[2]。但在另一方面, 随着水稻产量水平的提高, 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过度投入导致肥料利用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生产的隐形灾害因子[3]。已有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水稻单季平均施氮量为 180 kg hm ?2 ,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 75% [4] 。目前, 苏南稻区水稻施氮量已达 300 kghm2, 部分农田甚至达到了 60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750 kghm2[ 5 ]。过量施氮, 既增加了生产成本 , 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不仅导致肥料浪费,还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水稻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大田作物,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最关注和农民最重视的粮食作物,同时又是施肥量、用水量最大和最容易形成面源污染的作物,开展水稻节肥技术的创新,不仅对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同时可推动江苏省水稻生产由单一追求高产优质向兼顾肥料高效的综合方向发展,摘掉江苏水稻生产“大肥大水”的帽子,促进江苏省稻作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水稻高产与肥水高效,实现丰产与肥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当前江苏粮食科技发展的趋势[5]。
目前为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 , 已有了大量的单项研究 [ 7, 8]。为减少化肥施用量,国外十分重视节肥技术的研究。首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农艺措施,选育并种植养分高效利用作物品种。其次,大面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最后,通过深入研究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养分耦合机制,以作物养分信息采集为依据实施精确控制施肥。我国在水稻节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次,根据水稻需肥规律控制养分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和释放模式,创制了缓控释肥料;基于水稻叶色诊断,建立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稻田的化肥施用更加符合作物需肥规律,既增加了水稻产量,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912]。水稻是江苏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过去江苏在水稻高产技术上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创立了全国闻名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并在大面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肥料和密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确定合理的肥料和密度水平是改善水稻群体质量的重要方法[13]。基肥和分蘖肥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水稻形成足够穗数,穗数的多少往往可以通过栽插基本苗数调节,这就是苗肥互作。由于基肥和分蘖肥的利用率非常低,基肥一般20%左右,分蘖肥30%左右,本研究试图通过增加基本苗,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用量。研究粳稻每穴栽插苗数与基蘖氮肥互作对水稻群体构建、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设计
试验于2014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武运粳24号, 5月27日播种,6月20日移栽,栽插行距×穴距9寸×4寸,6月26日施分蘖肥,8月15日施促花穗肥4kg/亩,8月30日施保花穗肥4kg/亩。设增苗和基蘖肥减量2种处理,增苗处理设每穴栽插4苗、5苗、6苗3个水平,基蘖肥减量处理设基蘖氮8kg/亩、4 kg/亩、0 kg/亩3个水平,共9个处理组合(表1),以每穴栽插3苗、基蘖氮12 kg/亩常规密度和施肥组合为对照。另增设每穴栽插4苗、5苗、6苗而不施化学氮肥4个处理,用于计算各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试验小区面30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其中:每个重复的4个不施化学氮肥处理放在一个大区内,大区面积60m2。各小区间用PVC板隔离,防止小区间串肥。水分管理与病、 虫、 草害防治同常规管理。
表1 水稻增苗减氮处理
序号 处理 每穴栽插苗数 基蘖肥氮(kg/亩)穗肥氮(kg/亩) 总氮量(kg/亩)
1 P4N8 4 8 8 16
2 P4N4 4 4 8 12
3 P4N0 4 0 8 8
4 P5N8 5 8 8 16
5 P5N4 5 4 8 12
6 P5N0 5 0 8 8
7 P6N8 6 8 8 16
8 P6N4 6 4 8 12
9 P6N0 6 0 8 8
10 P3N12(CK) 3 12 8 20
11 P3 3 0 0 0
12 P4 4 0 0 0
13 P5 5 0 0 0
14 P6 6 0 0 0
(注:N基蘖氮肥;P每穴栽插苗数,下同)
1.2测定项目及方法
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调查小区茎蘖(穗)数,每次调查20穴,按穴平均茎蘖(穗)数取植株2穴,测定地上部生物量、植株含氮量和叶面积。其中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取样时只需取一个重复的样,在成熟期要取三个重复的样。另外成熟期还需测定产量构成因素,小区收实产。(11、12、13、14处理分开取样)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 1
引言1
1 材料与方法2
1.1 实验设计2
1.2测定项目及方法3
1.3数据处理4
2 结果与分析4
2.1密度和氮肥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4
2.2密度和氮肥对群体构建的影响5
2.2.1密度和氮肥对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5
2.2.2密度和氮肥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5
2.3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6
2.3.1 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氮吸收量和阶段吸氮比例的影响6
2.3.密度和氮肥对水稻氮生产效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相6
讨论7
结论8
致谢8
参考文献8
苗氮互作对水稻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引言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其播种面积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 27%, 稻谷产量占全国谷物总产 40%以上。 我国水稻单产已经连续 10 多年超过 6 t hm ?2 , 高出世界平均水平 65%左右, 这对保证我国乃至世界粮食供应安全和社会稳定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 。 化肥在当今世界现代农业生产中,对农业增产作用已达30%65%[2]。但在另一方面, 随着水稻产量水平的提高, 化肥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不断增加。化肥过度投入导致肥料利用率较低,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生产的隐形灾害因子[3]。已有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水稻单季平均施氮量为 180 kg hm ?2 , 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 75% [4] 。目前, 苏南稻区水稻施氮量已达 300 kghm2, 部分农田甚至达到了 600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 750 kghm2[ 5 ]。过量施氮, 既增加了生产成本 , 也造成了环境污染 。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不仅导致肥料浪费,还导致土壤板结、水体污染和富营养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危害人类健康。水稻是江苏省最主要的大田作物,也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最关注和农民最重视的粮食作物,同时又是施肥量、用水量最大和最容易形成面源污染的作物,开展水稻节肥技术的创新,不仅对保障江苏省粮食安全有重大意义,同时可推动江苏省水稻生产由单一追求高产优质向兼顾肥料高效的综合方向发展,摘掉江苏水稻生产“大肥大水”的帽子,促进江苏省稻作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水稻高产与肥水高效,实现丰产与肥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当前江苏粮食科技发展的趋势[5]。
目前为提高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与利用效率 , 已有了大量的单项研究 [ 7, 8]。为减少化肥施用量,国外十分重视节肥技术的研究。首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农艺措施,选育并种植养分高效利用作物品种。其次,大面积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最后,通过深入研究作物养分需求与土壤养分耦合机制,以作物养分信息采集为依据实施精确控制施肥。我国在水稻节肥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次,根据水稻需肥规律控制养分的释放速率、释放时间和释放模式,创制了缓控释肥料;基于水稻叶色诊断,建立了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我国稻田的化肥施用更加符合作物需肥规律,既增加了水稻产量,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912]。水稻是江苏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过去江苏在水稻高产技术上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创立了全国闻名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并在大面积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肥料和密度是影响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确定合理的肥料和密度水平是改善水稻群体质量的重要方法[13]。基肥和分蘖肥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水稻形成足够穗数,穗数的多少往往可以通过栽插基本苗数调节,这就是苗肥互作。由于基肥和分蘖肥的利用率非常低,基肥一般20%左右,分蘖肥30%左右,本研究试图通过增加基本苗,减少基肥和分蘖肥的用量。研究粳稻每穴栽插苗数与基蘖氮肥互作对水稻群体构建、产量形成、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设计
试验于2014年在江苏省丹阳市宝林农场试验田进行。供试品种武运粳24号, 5月27日播种,6月20日移栽,栽插行距×穴距9寸×4寸,6月26日施分蘖肥,8月15日施促花穗肥4kg/亩,8月30日施保花穗肥4kg/亩。设增苗和基蘖肥减量2种处理,增苗处理设每穴栽插4苗、5苗、6苗3个水平,基蘖肥减量处理设基蘖氮8kg/亩、4 kg/亩、0 kg/亩3个水平,共9个处理组合(表1),以每穴栽插3苗、基蘖氮12 kg/亩常规密度和施肥组合为对照。另增设每穴栽插4苗、5苗、6苗而不施化学氮肥4个处理,用于计算各处理的氮肥利用率。试验小区面30m2,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其中:每个重复的4个不施化学氮肥处理放在一个大区内,大区面积60m2。各小区间用PVC板隔离,防止小区间串肥。水分管理与病、 虫、 草害防治同常规管理。
表1 水稻增苗减氮处理
序号 处理 每穴栽插苗数 基蘖肥氮(kg/亩)穗肥氮(kg/亩) 总氮量(kg/亩)
1 P4N8 4 8 8 16
2 P4N4 4 4 8 12
3 P4N0 4 0 8 8
4 P5N8 5 8 8 16
5 P5N4 5 4 8 12
6 P5N0 5 0 8 8
7 P6N8 6 8 8 16
8 P6N4 6 4 8 12
9 P6N0 6 0 8 8
10 P3N12(CK) 3 12 8 20
11 P3 3 0 0 0
12 P4 4 0 0 0
13 P5 5 0 0 0
14 P6 6 0 0 0
(注:N基蘖氮肥;P每穴栽插苗数,下同)
1.2测定项目及方法
水稻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调查小区茎蘖(穗)数,每次调查20穴,按穴平均茎蘖(穗)数取植株2穴,测定地上部生物量、植株含氮量和叶面积。其中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拔节期、抽穗期取样时只需取一个重复的样,在成熟期要取三个重复的样。另外成熟期还需测定产量构成因素,小区收实产。(11、12、13、14处理分开取样)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