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和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Lepidoptera :Pyralidae],广泛分布于我国水稻种植区,危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株等症状。长期以来 ,二化螟的防治主要靠化学农药,由于不合理用药,有关二化螟对药剂产生抗药性的报道相继出现,一些药剂对二化螟的田间防治效果也明显下降。为明确二化螟对当前常用药剂的抗药性水平,本研究监测了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两种药剂的抗药性,结果显示对毒死蜱的抗性最高的是浙江XS16种群,抗性倍数为35倍;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最高的种群集中在浙江省,浙江CN16、YY16、XS16种群的抗性最高,其中抗性最高的苍南种群达到74倍。本研究对及时了解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发展和制定合理的抗性治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水稻二化螟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1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1.材料与方法 2
1.1 供试昆虫 2
1.2 供试药剂 4
1.3 生物测定方法 4
1.3.1 水稻二化螟对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的生物测定方法 4
1.3.2 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的生物测定方法 4
1.4 统计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5
2.2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7
3. 讨论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水稻二化螟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引言
引言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除主要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很多禾本科,在水稻上长形成枯稍、枯心、枯孕穗和虫伤株等受害症状,还可转株为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罗南清,2006;吕锐玲,2011)。二化螟分布范围很广,我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尤其是长江流域发生频率颇高;国外遍及亚洲、大洋洲、北非及南欧的许多国家(盛承发等,2003)。我国稻螟灾害最早的记录始于乾隆元年,此后螟灾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录渐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螟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连年爆发成灾(盛承发等,2003)。
长期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杀虫双,在上世纪8090年代被大量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于90年代后被大面积推广应用,二化螟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发展也较快;21世纪后在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三唑磷产生高抗的地区,毒死蜱作为替代药剂被广泛使用,抗药性监测发现,由于毒死蜱的大量使用,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的二化螟已经对其产生了中至高水平抗性。(高鹏,2010;应志龙,2007;He et al.,2008),2008年以后,氯虫苯甲酰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二化螟化学防治的主要药剂。随着该药剂的推广,其抗药性的问题也日渐突出。2015年,赵丹丹(2016)的研究发现,浙江部分地区的二化螟种群抗性已经达到中抗,其中余姚地区的抗性达到70.2倍,苍南地区的抗性水平增至67.2倍。综合近几年的报道,浙江鳞翅目害虫对氯虫苯甲酰胺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部分地区仍呈现上升趋势。
为此,我们2016年进行7个省份15个不同地区二化螟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发展及变化动态,并根据各地抗性水平指导杀虫剂的使用,延缓抗性发展。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5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分别于2016年采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及四川7个省18个监测点。各种群试虫参照韩兰芝等(2009)推荐的人工饲料配方进行室内饲养。饲养条件保持稳定:温度28(1℃,相对湿度70%80%,光周期16:8h(L;D)。其中毒死蜱以体重范围69mg的四龄幼虫为标准供试昆虫,氯虫苯甲酰胺以体重范围0.450.65mg的二龄中期幼虫为标准供试昆虫。各种群具体详细采集信息如下(表1及图1)
表1 2016年二化螟田间种群采集信息
Table 1 2016 C. suppressalis field collection information
省份Province
地点
种群
采集日期
采集虫态
测定代次
Location
Population
Date
Stage
Generation
湖南
东安Dong’an
DA16
2016.4.11
蛹
F1
Hunan
攸县Youxian
YX16
2016.5.4
卵块
F0
浙江
苍南Cangnan
CN16
2016.4.12
老熟幼虫
F1
瑞安Ruian
RA16
2016.4.13
蛹
F1
Zhejiang
象山Xiangshan
XS16
2016.4.14
老熟幼虫
F1
金华Jinhua
JH16
2016.4.14
老熟幼虫
F1
余姚Yuyao
YY16
2016.4.11
老熟幼虫
F1
湖北
孝感Xiaogan
XG16
2016.5.6
卵块
目录
水稻二化螟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1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2
1.材料与方法 2
1.1 供试昆虫 2
1.2 供试药剂 4
1.3 生物测定方法 4
1.3.1 水稻二化螟对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的生物测定方法 4
1.3.2 水稻二化螟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的生物测定方法 4
1.4 统计分析 5
2 结果与分析 5
2.1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毒死蜱的抗药性监测 5
2.2 二化螟田间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7
3. 讨论 8
参考文献: 10
致谢 11
水稻二化螟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
引言
引言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上的重要害虫,除主要危害水稻外,还危害很多禾本科,在水稻上长形成枯稍、枯心、枯孕穗和虫伤株等受害症状,还可转株为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罗南清,2006;吕锐玲,2011)。二化螟分布范围很广,我国主要稻区均有发生,尤其是长江流域发生频率颇高;国外遍及亚洲、大洋洲、北非及南欧的许多国家(盛承发等,2003)。我国稻螟灾害最早的记录始于乾隆元年,此后螟灾记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录渐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螟灾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后连年爆发成灾(盛承发等,2003)。
长期以来,二化螟的防治主要依靠化学药剂,沙蚕毒素类的杀虫单、杀虫双,在上世纪8090年代被大量使用,有机磷类杀虫剂三唑磷于90年代后被大面积推广应用,二化螟对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发展也较快;21世纪后在二化螟种群对杀虫单、三唑磷产生高抗的地区,毒死蜱作为替代药剂被广泛使用,抗药性监测发现,由于毒死蜱的大量使用,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区的二化螟已经对其产生了中至高水平抗性。(高鹏,2010;应志龙,2007;He et al.,2008),2008年以后,氯虫苯甲酰胺开始进入中国市场,逐渐成为二化螟化学防治的主要药剂。随着该药剂的推广,其抗药性的问题也日渐突出。2015年,赵丹丹(2016)的研究发现,浙江部分地区的二化螟种群抗性已经达到中抗,其中余姚地区的抗性达到70.2倍,苍南地区的抗性水平增至67.2倍。综合近几年的报道,浙江鳞翅目害虫对氯虫苯甲酰胺存在较高的抗性风险,部分地区仍呈现上升趋势。
为此,我们2016年进行7个省份15个不同地区二化螟对毒死蜱和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监测,以便及时了解这两种药剂的抗性发展及变化动态,并根据各地抗性水平指导杀虫剂的使用,延缓抗性发展。
1.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15个二化螟田间种群分别于2016年采自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及四川7个省18个监测点。各种群试虫参照韩兰芝等(2009)推荐的人工饲料配方进行室内饲养。饲养条件保持稳定:温度28(1℃,相对湿度70%80%,光周期16:8h(L;D)。其中毒死蜱以体重范围69mg的四龄幼虫为标准供试昆虫,氯虫苯甲酰胺以体重范围0.450.65mg的二龄中期幼虫为标准供试昆虫。各种群具体详细采集信息如下(表1及图1)
表1 2016年二化螟田间种群采集信息
Table 1 2016 C. suppressalis field collection information
省份Province
地点
种群
采集日期
采集虫态
测定代次
Location
Population
Date
Stage
Generation
湖南
东安Dong’an
DA16
2016.4.11
蛹
F1
Hunan
攸县Youxian
YX16
2016.5.4
卵块
F0
浙江
苍南Cangnan
CN16
2016.4.12
老熟幼虫
F1
瑞安Ruian
RA16
2016.4.13
蛹
F1
Zhejiang
象山Xiangshan
XS16
2016.4.14
老熟幼虫
F1
金华Jinhua
JH16
2016.4.14
老熟幼虫
F1
余姚Yuyao
YY16
2016.4.11
老熟幼虫
F1
湖北
孝感Xiaogan
XG16
2016.5.6
卵块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