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河阳花鼓戏

浅析河阳花鼓戏[20191218144113]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对河阳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特征进行介绍,然后开始进入正题河阳花鼓戏的探究。探究河阳花鼓戏从她的诞生和源流以及特征入手,并着重的对河阳花鼓戏的特点进行分析,包括曲、词和服饰等方面,以及最后讲到的河阳花鼓戏的传承和生存现状,由此引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查看完整论文请+Q: 351916072 
关键字:河阳花鼓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生存现状
目录
一.引言1
(一)浅析河阳花鼓戏的目的1
(二)浅析河阳花鼓戏的意义1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1
二.河阳概况2
三.河阳花鼓戏的诞生和发展3
(一)河阳花鼓戏的诞生3
(二)河阳花鼓戏的发展3
四.河阳花鼓戏的特征4
(一)唱腔特征4
(二)表演特征5
五.河阳花鼓戏具体曲目分析5
(一)从曲调来看河阳花鼓戏5
(二)从唱词来看河阳花鼓戏6
(三)从服饰来看河阳花鼓戏7
六.河阳花鼓戏的生存危机和保护措施7
(一)河阳花鼓戏传承人简介7
(二)河阳花鼓戏现如今面临的生存危机8
(三)河阳花鼓戏的保护措施9
1.河阳人民政府的保护措施9
2.对于河阳花鼓戏保护的建议9
七.结语10
参考文献11
附录12
致谢18
浅析河阳花鼓戏
一 、引言
(一)浅析河阳花鼓戏的目的
1. 了解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河阳花鼓戏
2. 了解河阳花鼓戏的诞生和发展
3. 了解河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4. 了解河阳花鼓戏的传承人。
5. 分析河阳花鼓戏的生存危机以及对待河阳花鼓戏的保护措施,使得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
(二)河阳花鼓戏研究意义
通过《浅析河阳花鼓戏》更好的了解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通过对河阳花鼓戏的学习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河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对于河阳花鼓戏的研究更有利于了解焦作孟县的人文历史以及人文特征,这样有利于河阳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通过研究河阳花鼓戏的生存现状和传承人的信息,可以有针对性的对河阳花鼓戏的生存危机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使焦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花鼓戏,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各路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几乎是到达了白热化的阶段,中国和各地政府也开始高度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越来越多的神奇的事物展现在我们眼前,可以说是虽不常睹面,民间有其声。同样,我也被这些吸引,开始关注家乡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花鼓戏就是其中的一枝秀气的奇葩。虽说是花鼓戏,却和湖南花鼓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以想对河阳花鼓戏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
目前针对于河阳花鼓戏的研究很少,国外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于国内而言,近几年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各个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几乎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但由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上的缺失,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对于更深层次上的人文历史研究更是难以考究。
河阳花鼓戏的记载同样很少,只有在《孟县文史资料》和《孟县戏曲志》上有少许的记载。当地学者和爱好者有一些零散的文章发表但都是千篇一律毫无突破,所以说对于河阳花鼓戏的研究成果几乎为零。
对于这篇论文,就是想突破以上的研究瓶颈,把一个真实的河阳花鼓戏展示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去接受、喜欢和传承她。
二、 河阳概况
河阳花鼓戏发源于河阳,今称孟州市,孟州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小古镇,名胜古迹更是数不胜数。
孟州市北和济源市、沁阳市相邻并且遥望太行山,东边以猪龙河分界与温县隔河眺望,西边接壤洛阳市吉利区、济源市。南边以黄河为界限,同偃师市、孟津县、巩义市隔黄河相望。地理坐标:孟州市系太行山前丘陵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区,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由西向东有明显的低山—丘陵—平原的过渡特征,是华北平原的西部边陲。
孟州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水频,秋季晴和日照长,冬季寒冷雨雪少。
孟县人民民风淳朴,勤俭朴素,延续了很多中国传统习俗。传统的民俗,造就了孟州市传统的民风。
整个孟州市尤其是农村地区,村里的各家各户都是相互熟络的。常常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与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沿海城市家家户户防盗门窗的做法形成极大的反差。在孟县最有传统特色的算是婚嫁礼仪了,新娘出嫁前一天不能睡觉,出嫁当日还有跨火盆、跨门槛、拜天地的习俗。这一礼仪特色也延续至今,有些许的礼仪省略掉了,可是还是颇具特色。
春节除夕也有传统的习俗。除夕当晚,一家人围坐在炉边一起包饺子聊天,如今大家更多的会去看春节联欢晚会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插艾叶一起迎接节日的到来。传统的民俗,造就了孟州市传统的民风。
不光延续了很多传统,孟州市还致力于多方面发展城市,多次荣获全国级的各种殊荣2008年9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时隔14年再次到孟州视察,对孟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三、河阳花鼓戏的诞生和发展
中原大地上有着很多古老的戏曲,除了三大剧种外大家耳熟能详,还有一些古老的戏曲几乎都不为人所知并且到了濒临绝迹的境地,河阳花鼓戏就是其一。他们曾深入民间,颇受老百姓喜爱,更是家家户户都会传唱的流行。
(一)河阳花鼓戏的诞生
河阳花鼓戏是在清代同治五年(1866年)由刘同德和王世芝等人共同创办的创建于河阳(今孟州),《孟县文史资料》、 《孟县戏曲志》 等文献上有记载说,“此剧(河阳花鼓戏)乃全国含有且独一无二的剧种之一。”
《孟县戏曲志》说道,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时,四弦琴拉的很好并且很爱好戏曲的刘同德(孟县赵和镇大马沟村富豪)辞去了当时在县衙的职务回到家中,在自己的家乡——大马沟村成立了轰动一时的“君子学社”(之后改名称为“同乐会”)。刘从当时在中原一带特别的民间小调,如:跑竹马、划旱船、踩高跷等,中取得灵感,自设唱腔,把红极一时的《西厢记》改成唱词,到处传唱。《孟县戏曲志》道:“同治十年(1871年),孟县城西西贺庄梁晓彦官升“转本御使”要职,全家迁往北京,时逢梁七十大寿,由京城返家,刘带着同乐会戏班前去庆贺,深受梁的嘉奖,每日同桌共饮。一日,梁问及大马沟戏班名称时,甚觉名不副实,随赐名谓“花鼓戏”,并说:“......黄戏有板,梆戏有梆,迷胡有胡,你有墩鼓,该以‘鼓’字破题。今以花鼓命名,大小适中,雅俗兼并,名正言顺,较为妥帖。”同治十年正月二十日,大马沟村彩台高搭,举行隆重的“祭鼓仪式”,由刘同德当众宣布将“同乐会”改正为“花鼓戏班”,从此,花鼓戏班正式诞生。
(二)河阳花鼓戏的发展
根据大马沟村的花鼓戏老艺人柴立杰介绍说到,河阳花鼓戏在成立之后,名声逐渐大噪并且迅速向外传播扩大,剧种规模更是相当有规模,至清末民初时,仅在孟州境内就有50多个花鼓戏团。戏班规模宏大,使得花鼓戏还流行于孟州周边的市县,甚至波及至山西的晋城、侯马、高平等地。流行于花鼓戏班的曲目如经典的《西厢记》、《白蛇传》还有一些广为人知的曲目:《八仙传》、《朱买臣休妻》、《老头送女》、《鞭打芦花》等上百个曲目。每逢花鼓戏搭台演出,观众都从四面八方涌来,常模宏大,人山人海,掌声不断。花鼓戏在孟州以及周边地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普及率那是相当的高,不管是街头巷尾,织布纺花,耕田针织,赶集上会,坐车闲聊,到处都可以听到花鼓戏的哼鸣声,至今还流传着:“人们去锄地,唱的是花鼓戏,在家纺线条,哼的是花鼓调”等民谣。
河阳花鼓戏红极一时,可是在1916年也是就民国五年,被孟州市当局禁止演出,缘由则是因为河阳花鼓戏庸俗,淫荡。至此以后,河阳花鼓戏则开始走下坡路,至1943年,孟州市所有的花鼓戏班被迫解散,成立了76年的花鼓戏班彻底不见踪影了。
建国以后,孟州市大部分的文艺演出活动中还是有花鼓戏的影子,花鼓戏的曲牌依旧被沿用,但是却套上了新的唱词,用来宣传政府和党的号召等。
下面,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一下,河阳花鼓戏的特征。
四、河阳花鼓戏的特征
河阳花鼓戏由自己的曲牌音乐、唱腔音乐以及锣鼓三个部分组成。
(一)唱腔特征
孟州市(河阳)位于中原大地,语言比较偏向于普通话,儿话音也比较多,河阳花鼓戏的语音特色就和当地的地方话较为相似,它的语音特征特别明显,儿话语音也同样比较多,语调形象并且极为生动,花鼓戏的唱词和念白都很轻快,语音语调极为细腻,语气语音很舒缓,吐字比较清晰,所以,即使是外地人也很容易听的清楚并且听得懂,这些都是和孟州独特的语言特征息息相关的。河阳花鼓戏的声腔和唱功艺术占着它十分重要的位置。歌者喜欢用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来演绎河阳花鼓戏曲调上的细腻、缠绵。河阳花鼓戏音域很宽,尤其是节奏丰富多变。河阳花鼓戏的唱法多用“哼”音来表述音节,一个字有几个音节时,用“哼”音唱出,拖腔时口型不变,各字音的连接有棱有角,有细微的间断,就好像小提琴的连断弓一样,必须把字的韵母保持下去,这样才能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所以该曲也被广大的花鼓戏爱好者称为“哼哼戏”、“哼小曲”。河阳花鼓戏的更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曲调则被赋予的丰富多彩,便于口口传唱。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rwxy/yyxy/99.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