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附件)

摘 要本论文对栀子总黄酮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研究,选择最佳提取工艺。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超声功率、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栀子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以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终得出栀子总黄酮的最佳提取条件为超声功率50 W,超声提取时间25 min,乙醇体积分数70%,料液比1:15。在此优化工艺下,栀子总黄酮得率为3.657%,该工艺能有效提取出栀子中总黄酮,提取效率高,方法可靠,稳定。 目 录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用药资源研究 1
1.3 化学成分研究 2
1.3.1 栀子苷类 2
1.3.2 有机酸酯类 2
1.3.3 萜类化合物 2
1.3.4 黄酮类化合物 2
1.3.5 挥发油成分 2
1.3.6 其它成分 3
1.4 药理作用研究 3
1.4.1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3
1.4.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
1.4.3 降血糖作用 4
1.4.4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4
1.4.5 抗氧化作用 5
1.4.6 抗肿瘤作用 5
1.4.7 抗病原体作用 5
1.4.8 毒性研究 5
1.5 提取方法研究 6
1.5.1 水提法(WE) 6
1.5.2 有机溶剂萃取法(SE) 6
1.5.3 微波辅助提取法(MWAE) 6
1.5.4 酶提取法 6
1.5.5 超声提取法 6
1.5.6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 7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
2.2 实验方法 8
2.2.1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8
2.2.2 超声提取工艺 11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有着十分悠久的应用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8
2.2 实验方法 8
2.2.1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8
2.2.2 超声提取工艺 11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有着十分悠久的应用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中国文化向西方国家的渗透,我国的中药材已经成为一种重要出口项目,在广大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优势。我国中药资源丰富、蕴藏量大、品种繁多,据统计我国现存的中药材约有12000多种,但我国地大物博,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药材非常多,且疗效各有差异,极易混淆。
栀子为茜草科植物山栀Gardeniajasminoides Ellis的果实,性苦寒,无毒。入心、肝、肺、胃经。栀子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黄酮类化合物是其主要化学成分之一,具有很好的清除自由基作用,在抗癌、抗凝血、抗血栓、调节内分泌、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也有良好的作用,可应用于临床急性黄疸型肝炎、止血等。因此,对栀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值得重视的课题。
本实验采用超声提取法对栀子总黄酮进行提取,该方法具有提取得率高、提取时间短、重复性好、被提取物结构不易被破坏、提取溶剂可重复利用等优点,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条件,为进一步高效合理地利用栀子资源提供了依据。
1.2 用药资源研究
中药栀子,又名黄栀子、山栀子、木丹、枝子等,为茜草科(Rubiaceae)常绿灌木山栀(Gardenia jasmbw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1],外形为扁圆形,其表面为咖啡色,略带光泽。栀子头部有残留的萼片,底部微尖,其果实含有六条形状类似翅膀状的条纹,体轻,果实的皮较脆且薄,果实的内部具有光泽,并且颜色比外部颜色浅,可看到两条或三条竖向鼓起的假隔膜。栀子果实中含有许多种子,其外形为圆球形聚集在一块。单粒种子为红棕色或黄棕色,表面分布有多数疣状突起。果实质地较脆,易碎。气微,味略酸而苦。以个头小、仁饱满、完整、内外红褐色者为最佳。栀子多生长于山野间,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全世界约有250种。我国有4种,为栀子、海南栀子、狭叶栀子和匙叶栀子。栀子分为栽培栀子和野生栀子两种,二者化学成分种类相同,仅外形大小不一样[2]。栀子是一味常用中药,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的作用,外治扭挫伤[3]。从《本草纲目》到《中国药典》等历代医药名著均有记载。
1.3 化学成分研究
1.3.1 栀子苷类
栀子中含有大量的栀子苷,有明显的抗炎、解热、利胆和轻泻作用。王崇云等人从研究栀子的实验中得到栀子苷,即京尼平苷、羟异栀子苷、山栀子苷等多种化合物[4]。2007年肖勇良等人从大花栀子的果实里分离出了6香豆酰京尼平龙胆双糖苷(6oPcoumarolygentiobioside)[5]。另外蒋珍藕在山栀子和水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分析实验中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两者栀子苷的含量,以及测定全果实、种子、果皮的栀子苷含量,实验证明栀子中含有栀子苷,且水栀子的明显高于山栀子[6]。
1.3.2 有机酸酯类
绿原酸为栀子中主要有机酸酯类成分,因其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而引起重视。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先后从栀子中分离出绿原酸、3,4二咖啡酰5(3羟基3甲基戊二酰)奎尼酸3,4二氧咖啡酰奎尼酸、3氧咖啡酰4氧介子酰奎尼酸及双分子奎尼内酯等[7]。邬晓鸥、鲁静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测定了山栀子和水栀子中绿原酸的含量分别为0.013%和0.048%,证明栀子中含有绿原酸成分[8]。
1.3.3 萜类化合物
栀子果实中含有藏红花素、藏红花酸等链状化合物,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其中藏红花素为栀子色素成分之一。王春芬等人测定了山栀子、水栀子及栀子果皮、果仁中的藏红花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栀子属植物中含有大量的萜类化合物,且果仁中藏红花素含量高于果皮[9]。
1.3.4 黄酮类化合物
栀子属植物中含有大量色素成分,如栀子素,现已分离得到栀子素A、B、C、D、E。栀子素多为黄酮类,极性小。1991年我国梁惠玲等从大黄栀子花中分得4,7二羟基黄酮[10]。
1.3.5 挥发油成分
栀子挥发油成分主要是乙酸苄酯、橙花树醇等。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从栀子属植物的花、叶、果实中提取到的挥发性部分鉴定出85个化合物如乙酸苄酯、亚油酸甲酯、汕酸、2戊基呋喃、顺癸烯醛等[11]。我国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新技术,在接近室温条件下提取栀子花挥发油,增加了提取率,所得头香挥发油为浅黄色透明液体,与栀子花香气极为接近,是一种新型香精[1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216.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