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长健胃消炎颗粒对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的影响

摘 要为了观察步长健胃消炎颗粒对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是否有预防作用。在对胃溃疡诱发因素及发病机制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验研究,用步长健胃消炎颗粒和雷尼替丁对小鼠预防给药,然后用利血平灌胃诱发小鼠胃溃疡,最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胃溃疡发生情况,结果显示步长健胃消炎颗粒与雷尼替丁均对小鼠胃溃疡有预防作用,且步长健胃消炎颗粒与雷尼替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证实步长健胃消炎颗粒对小鼠利血平所诱发的胃黏膜出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为其临床治疗胃溃疡提供依据。目 录
引 言 1
正 文 2
1理论研究 2
1.1关于胃溃疡诱发因素的认识 2
1.2关于胃溃疡发病机制的研究 3
1.3胃溃疡的药物治疗 5
1.4关于步长健胃消炎颗粒的研究 6
2实验研究 7
2.1实验材料 7
2.1.1实验动物 7
2.1.2药物 7
2.1.3仪器与试剂 8
2.2实验方法 8
2.2.1分组 8
2.2.2给药 8
2.2.3小鼠胃溃疡模型的制备 8
2.2.4小鼠胃溃疡指数观察 8
2.2.5数据统计处理 9
2.3结果 9
2.3.1实验小鼠一般情况 9
2.3.2实验前后小鼠的平均体重 9
2.3.3显微镜下小鼠胃溃疡发生情况 9
2.3.4小鼠溃疡指数比较 10
2.4讨论 10
2.4.1小鼠胃溃疡造模方法的选择 10
2.4.2步长健胃消炎颗粒对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的影响 11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附 录 16
引 言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反酸或伴有餐后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严重时还会出现出血、穿孔、甚至癌变。大多数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慢性胃炎是引起胃溃疡的危险因素之一,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原有慢性胃炎的部位,胃溃疡与慢性胃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r /> 参考文献 13
致 谢 15
附 录 16
引 言
胃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典型表现为饥饿不适、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反酸或伴有餐后上腹部节律性、周期性疼痛,严重时还会出现出血、穿孔、甚至癌变。大多数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认为,慢性胃炎是引起胃溃疡的危险因素之一,胃溃疡大多发生在原有慢性胃炎的部位,胃溃疡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慢性胃炎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黏膜损伤,此时,如果当损伤的胃黏膜遇到胃酸,胃蛋白酶等攻击因子,则会使胃黏膜破坏加重,导致胃腔内氢离子向胃黏膜内反弥散而使胃黏膜细胞损害加重从而形成溃疡[1]。
现代医学认为胃溃疡的发病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胃黏膜攻击因子增强,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等。另一方面胃黏膜保护因素减弱,如黏膜屏障的损害、黏膜血流量供给不足、前列腺素的缺乏等。药物治疗的主要原则是是中和胃酸,减少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修复胃黏膜,以达到止痛、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中医认为胃溃疡的发病机制,脾胃虚弱是根本,胃络瘀阻是关键,寒热虚实是标象,此病通过治疗辨证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许多在此方面有研究的学者认为治疗胃溃疡用药范围较广,涉及有补益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芳香化湿药、消食药、温里药等十余类中药[2]。
现代药物治疗胃溃疡见效快,治疗短期内效果明显,但复发率高、用药周期过长同时还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中药具有标本兼治、高效、不易复发、安全、无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等优势。
步长健胃消炎颗粒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消化系统的中成药,其功能主治为健脾和胃,理气活血,用于脾胃不和所致的上腹疼痛,痞满纳差以及慢性胃炎。一般胃溃疡与慢性胃炎同时存在或慢性胃炎进一步发展会成为胃溃疡,本实验是观察步长健胃消炎颗粒对小鼠利血平型胃溃疡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依据。
正 文
1理论研究
胃溃疡是极其严重的胃肠病,久拖不治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如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并发症,可危及患者生命。有关胃溃疡的诱发因素,胃溃疡发病机制,胃溃疡的药物治疗总结如下:
1.1关于胃溃疡诱发因素的认识
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对诱发胃溃疡因素的认识如下:
1.1.1现代医学对胃溃疡诱发因素的研究
胃溃疡的发病因素有很多,经过查阅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饮食因素:长期食用过酸、辛辣的食物或喝碳酸饮料、浓茶、咖啡等,均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从而损伤胃黏膜。长期饮食不规律也可破坏胃酸分泌调解的规律性,成为诱发胃溃疡的因素之一。
(2)不良行为习惯
吸烟:烟草中的主要成分为尼古丁、焦油。尼古丁能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和痉挛,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从而引起胃黏膜损伤。尼古丁还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胃运动功能失调,使胆汁及十二指肠液返流入胃,引起胃粘膜糜烂和出血,因为胆汁中的胆酸对胃黏膜有很大的损害作用。同时,吸烟会增加胃的蠕动,促进胃酸分泌,胃酸含量的增加,亦可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吸烟还影响胃黏膜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素能使胃黏膜微循环血管扩张,改善胃的血液循环,对保护胃黏膜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前列腺素合成一旦减少,胃黏膜的保护因素也随着减少,这样就会给胃黏膜的修复增加困难,造成胃黏膜损伤。所以,长期吸烟的人,容易发生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溃疡病。
喝酒:酒精能导致胃黏膜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微血管内皮损伤、栓塞、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从而引起胃黏膜糜烂或溃疡形成。并且经常大量饮酒可造成全身抵抗力下降,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容易被胃酸、胃蛋白酶侵蚀造成溃疡。
(3)药物因素
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类药物,近年来其适应症不断扩大,它可引起胃肠系统损害,其对胃肠道的损害机制包括:自由透过胃肠上皮细胞膜弥散入胞浆内,产生直接细胞毒作用、干扰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释放、促进炎性介质的释放、氧自由基的作用[3]。
精神神经及内分泌因素:
大脑皮质和下丘脑可调节胃肠道的功能,精神刺激可使大脑皮质功能失调并影响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394.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