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仲总木脂素提取工艺优化(附件)
摘 要本论文主要对杜仲总木脂素提取工艺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超声波提取法,选取的提取溶剂为乙醇。先进行单因素试验的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杜仲总木脂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考察的单因素分别是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超声时间、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对杜仲总木脂素提取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设计正交试验,以L9(34)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终得出杜仲总木脂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50%、超声功率50 W、超声时间45 min、料液比为1:15。在此优化工艺下,杜仲总木脂素得率为6.83%,该工艺能有效提取出杜仲中总木脂素,提取效率高,方法可靠,稳定。目 录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
1.3 化学成分研究 2
1.3.1 木脂素类 2
1.3.2 苯丙素类 2
1.3.3 环烯醚萜类 3
1.3.4 黄酮类 3
1.3.5 多糖 3
1.3.6 杜仲胶 3
1.4 药理作用研究 4
1.4.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
1.4.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4
1.4.3 抗衰老作用 5
1.4.4 骨细胞增殖作用 5
1.4.5 抗肿瘤作用 5
1.4.6 其他作用 5
1.5 综合利用开发 6
1.5.1 保健品 6
1.5.2 工业 6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7
2.2仪器与设备 7
2.3 实验方法 7
2.3.1 原料的预处理 7
2.3.2 总木脂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2.3.3 单因素试验 10
2.3.4 正交试验 13
2.4 验证试验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是我国和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数千年来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文化结晶。中药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法的建立 7
2.3.3 单因素试验 10
2.3.4 正交试验 13
2.4 验证试验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是我国和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数千年来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文化结晶。中药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经验积累,也是自古以来历代医药家在两千多年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治学中的宝贵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对中药的发展有了深入的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使之成为具有发展前景优势和拓展市场优势的产业,但是中药要在世界占有更稳定的地位还需要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做进一步研究,建立规范化的药材控制标准。
杜仲(Eucommize ulmoides Oliv),是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杜仲主要成分是木脂素类化合物、环烯醚萜类和苯丙素类等成分。中国古代医学上认为杜仲味甘、性温。具有补肝补肾、强筋骨、安胎功能。主治肾虚腰疼、胎动不安、妊娠漏血、高血压症、筋骨无力。木脂素是杜仲的主要生物有效成分之一。木脂素类化合物(lignans)是由植物体中的双分子苯丙素聚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按其本身结构特征可分为双环氧木脂素、单环氧木脂素、环木脂素和新木脂素等多种类型,其中多数为苷类,至今从杜仲中分离、鉴定出27种木脂素及其苷类[1]。本实验对杜仲中总木脂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使杜仲总木脂素的提取达到最优化,为杜仲总木脂素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杜仲,是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ze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不仅皮厚且大、把粗皮刮净、内表面为暗紫色、横断面为银白色、橡胶丝多者为最优。4月到6月剥取,削去外表的粗皮,堆置“发汗”让其内表皮变成紫褐色,然后晾晒干。在切成块状或者丝状,生用或盐水炙用。干燥树皮呈平坦的板片或卷片形状,一般厚为3~10 mm,长为40~100 mm。其外表面呈淡灰棕色,而且粗糙,有不规则纵槽及裂纹,并有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药材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刮去部分栓皮的药材表面比较平坦;内表面呈紫褐色,比较平滑。质脆且易折断,折断面有锦密且富有弹性的银白色橡胶丝相连,稍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留物。
自古就有杜仲这种树种,故称为中国的“活化石”。由于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杜仲有被誉为“植物黄金”。我国杜仲资源丰富,产地分布全国,总量占世界90%以上。其中张家界为杜仲之乡,也是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种植地,现江苏已经大量人工培育杜仲,另外四川、安徽、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都有种植。质量最优的杜仲为产于湖南慈利的光皮杜仲。
1.3 化学成分研究
1.3.1 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化合物为杜仲类研究最深入、最明确、结构最清晰的成分。杜仲中木脂素及其苷类是由苯丙素氧化后合成的天然成分,多数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少量为三聚体与四聚体,部分呈游离状态,还有一些与糖结合成苷存于植物的树脂和木部中,故因此得名。其主要骨架是二苯基四氢呋喃,木脂素苷中与苷元连接的糖均为吡喃葡萄糖。杜仲皮中木脂素类化合物有27个,其中大多数为苷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母核有5种,分别是双环氧木脂素、单环氧木脂素、新木脂素、倍半木脂素和环橄榄脂素。陈彩娟[2]等从盐炙杜仲中分离出9个木质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醇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松脂醇4?,4?OβD葡萄糖苷、表松脂素、鹅掌楸苦素、(+)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中脂素4?,4?OβD葡萄糖苷和(+)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3]。
1.3.2 苯丙素类
苯丙素类的母核是由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群体组成,包括简单苯丙素类(如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香豆素类、黄酮类,是组成木脂素的前体[4]。苯丙素类衍生物还可与糖或多元醇结合,以酯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这类化合物都具备很强的生物活性。苯丙素类化合物往往存在于杜仲茎皮、绿叶、根皮和落叶中,包括松柏苷、咖啡酸、松柏酸、绿原酸甲酚、绿原酸、丁香苷及香草酸等。杜仲全身都有绿原酸,杜仲叶绿原酸质量分数达5.28%,是杜仲皮的18.57倍[5],因此杜仲中的绿原酸的含量常是评估杜仲叶质量的依据。
1.3.3 环烯醚萜类
环烯醚萜,是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它的分子中有环烯醚键,多数存在于马鞭科、茜草科、龙单科等植物里。新采摘的杜仲里环烯醚萜的含量较高。此外,环烯醚萜也可形成多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1
1.3 化学成分研究 2
1.3.1 木脂素类 2
1.3.2 苯丙素类 2
1.3.3 环烯醚萜类 3
1.3.4 黄酮类 3
1.3.5 多糖 3
1.3.6 杜仲胶 3
1.4 药理作用研究 4
1.4.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
1.4.2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4
1.4.3 抗衰老作用 5
1.4.4 骨细胞增殖作用 5
1.4.5 抗肿瘤作用 5
1.4.6 其他作用 5
1.5 综合利用开发 6
1.5.1 保健品 6
1.5.2 工业 6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 7
2.2仪器与设备 7
2.3 实验方法 7
2.3.1 原料的预处理 7
2.3.2 总木脂素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7
2.3.3 单因素试验 10
2.3.4 正交试验 13
2.4 验证试验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是我国和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数千年来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文化结晶。中药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方法的建立 7
2.3.3 单因素试验 10
2.3.4 正交试验 13
2.4 验证试验 15
结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谢 19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
中药材,是我国和世界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人民数千年来预防以及治疗疾病的文化结晶。中药材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经验积累,也是自古以来历代医药家在两千多年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治学中的宝贵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对中药的发展有了深入的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链,使之成为具有发展前景优势和拓展市场优势的产业,但是中药要在世界占有更稳定的地位还需要对中药材的有效成分做进一步研究,建立规范化的药材控制标准。
杜仲(Eucommize ulmoides Oliv),是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杜仲主要成分是木脂素类化合物、环烯醚萜类和苯丙素类等成分。中国古代医学上认为杜仲味甘、性温。具有补肝补肾、强筋骨、安胎功能。主治肾虚腰疼、胎动不安、妊娠漏血、高血压症、筋骨无力。木脂素是杜仲的主要生物有效成分之一。木脂素类化合物(lignans)是由植物体中的双分子苯丙素聚合形成的一类化合物,按其本身结构特征可分为双环氧木脂素、单环氧木脂素、环木脂素和新木脂素等多种类型,其中多数为苷类,至今从杜仲中分离、鉴定出27种木脂素及其苷类[1]。本实验对杜仲中总木脂素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使杜仲总木脂素的提取达到最优化,为杜仲总木脂素的研究开发利用提供实验依据。
1.2 植物形态及药材来源
杜仲,是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ze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不仅皮厚且大、把粗皮刮净、内表面为暗紫色、横断面为银白色、橡胶丝多者为最优。4月到6月剥取,削去外表的粗皮,堆置“发汗”让其内表皮变成紫褐色,然后晾晒干。在切成块状或者丝状,生用或盐水炙用。干燥树皮呈平坦的板片或卷片形状,一般厚为3~10 mm,长为40~100 mm。其外表面呈淡灰棕色,而且粗糙,有不规则纵槽及裂纹,并有斜方形横裂皮孔,有时可见淡灰色地衣斑。但药材多已削去部分糙皮,故刮去部分栓皮的药材表面比较平坦;内表面呈紫褐色,比较平滑。质脆且易折断,折断面有锦密且富有弹性的银白色橡胶丝相连,稍有伸缩性。气微,味稍苦,嚼之有胶状残留物。
自古就有杜仲这种树种,故称为中国的“活化石”。由于药用价值高、用途广,杜仲有被誉为“植物黄金”。我国杜仲资源丰富,产地分布全国,总量占世界90%以上。其中张家界为杜仲之乡,也是世界最大的野生杜仲种植地,现江苏已经大量人工培育杜仲,另外四川、安徽、陕西、湖北、河南、贵州、云南、江西、甘肃、湖南、广西等地都有种植。质量最优的杜仲为产于湖南慈利的光皮杜仲。
1.3 化学成分研究
1.3.1 木脂素类
木脂素类化合物为杜仲类研究最深入、最明确、结构最清晰的成分。杜仲中木脂素及其苷类是由苯丙素氧化后合成的天然成分,多数是以二聚体形式存在,少量为三聚体与四聚体,部分呈游离状态,还有一些与糖结合成苷存于植物的树脂和木部中,故因此得名。其主要骨架是二苯基四氢呋喃,木脂素苷中与苷元连接的糖均为吡喃葡萄糖。杜仲皮中木脂素类化合物有27个,其中大多数为苷类化合物。木脂素类化合物的结构母核有5种,分别是双环氧木脂素、单环氧木脂素、新木脂素、倍半木脂素和环橄榄脂素。陈彩娟[2]等从盐炙杜仲中分离出9个木质素类化合物,分别为(+)松脂醇OβD葡萄糖苷、松脂素、松脂醇4?,4?OβD葡萄糖苷、表松脂素、鹅掌楸苦素、(+)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化合物、(+)1OH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中脂素4?,4?OβD葡萄糖苷和(+)丁香脂素OβD葡萄糖苷[3]。
1.3.2 苯丙素类
苯丙素类的母核是由一个或几个C6C3单元的天然有机化合物群体组成,包括简单苯丙素类(如苯丙烯、苯丙醇、苯丙醛、苯丙酸等)、香豆素类、黄酮类,是组成木脂素的前体[4]。苯丙素类衍生物还可与糖或多元醇结合,以酯或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中,这类化合物都具备很强的生物活性。苯丙素类化合物往往存在于杜仲茎皮、绿叶、根皮和落叶中,包括松柏苷、咖啡酸、松柏酸、绿原酸甲酚、绿原酸、丁香苷及香草酸等。杜仲全身都有绿原酸,杜仲叶绿原酸质量分数达5.28%,是杜仲皮的18.57倍[5],因此杜仲中的绿原酸的含量常是评估杜仲叶质量的依据。
1.3.3 环烯醚萜类
环烯醚萜,是臭蚁二醛的缩醛衍生物,它的分子中有环烯醚键,多数存在于马鞭科、茜草科、龙单科等植物里。新采摘的杜仲里环烯醚萜的含量较高。此外,环烯醚萜也可形成多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2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