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甘草汤颗粒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摘 要甘草汤出自《伤寒论》,能补脾益气,清热解毒,治少阴咽痛,兼治舌肿,但其以汤剂服用多有不便,故本论文试图对其剂型进行优化,研究了甘草汤颗粒剂的制备工艺。以甘草汤颗粒的性状、粒度、水分、溶化性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了辅料配比、乙醇浓度、乙醇用量对其成型工艺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制备工艺参数。经过优选,筛选出的最佳成型工艺为按 1:1的比例将微晶纤维素与淀粉混合作为辅料,药辅比为1:1,润湿剂选用 80 %的乙醇溶液,其用量与药辅总量的比为 1:2.5,该条件下,甘草汤颗粒的成型率为 95.08 %,为甘草汤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参考。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中药颗粒剂 1
1.2 甘草汤概况 2
1.3 甘草 2
1.3.1 甘草的化学成分 3
1.3.2 甘草的药用价值 3
1.4 研究目的、意义 4
2 甘草汤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5
2.1 仪器与材料 5
2.2 浸膏的提取 5
2.3 辅料的选择 6
2.3.1 颗粒的得率 6
2.3.2 颗粒的成型率 6
2.3.3 辅料的筛选 6
2.4. 单因素试验 7
2.4.1 药辅比的筛选 7
2.4.2 润湿剂浓度的筛选 8
2.4.3 润湿剂的用量筛选 8
2.5 正交实验 9
2.5.1 因素水平的确定 9
2.5.2 参数的筛选 9
2.5.3 工艺验证 11
2.6 质量检查 11
2.6.1 颗粒性检查 11
2.6.2 检查 12
2.6.3 结果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甘草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1]第 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方中仅甘草一味,用于少阴病、咽喉肿痛,此条文简练的描述就给它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此方指出它可以治疗“少阴病”[2]。少阴病又包括“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无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分辨它针对虚实寒热哪个,而经方甘草汤源自《神农本草经》里的“汤液经法”[3]。甘草汤的主要功用有: 抗炎抗过敏反应的作用,抗菌、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解毒作用,防动脉硬化作用等等,故它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是在传统经方的基础上,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以水作为溶媒,进行煎煮,保持原有汤剂的用药特色[4],运用现代技术去制剂。中药复方颗粒是传统药型改革的新尝试,克服众多缺点。另外品质管理的提高、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等多方面也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这将是中药传统汤剂现代化改革的新方向。
1.1 中药颗粒剂
传统汤剂在我国临床应用上是应用最广泛、最早的剂型,它优点很多,比如药物可以随证加减,制作简单、疗效确切[5],中医药的辨证的施治的理论和中药的方剂的特色可以被它体现出来,很受中医的青睐。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加快的生活的节奏,现代化浪潮和中医药国际化严重的冲击了传统汤剂,它的很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制约了它的应用与发展,像中药煎煮起来就比较繁琐、口感不太好、不便于贮存和携带、每次用药的量大。中医药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了,治疗优势在无形中就淡化了。经典名方是中药方剂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历代临床应用的一个总结。现代制粒方法主要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湿法制粒出的颗粒表面润湿有经过过润湿,所以它表面的性质比较好,外形美观,耐磨性较强、压缩成形性好,在制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中药颗粒剂通常需要经历中药材的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制粒→包装等过程制作而成。然而不同的中药颗粒剂,它的各个程序又有所不同的处理,这些一般都是需要去结合各个方中药材的性质、提取溶剂种类和成型工艺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才可以筛选出来最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中药传统用药剂型改革势在必行,中药颗粒剂也就应运而生。中药颗粒剂主要分为配方颗粒和复方颗粒这两种,中药颗粒剂[6]的分类和它的特点见表1.1。
表1.1 中药颗粒剂
分类
特点
中药配方颗粒
又名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新饮片、精制饮片、免煎饮片等,是对中药传统饮片的突破与创新,也是一种新型的中药饮片,是指用符合国家药典和各级炮制规范的优质中药传统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新型配方用药供临床上处方调配,供患者冲服使用,纳入中药饮片的管理范畴。有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携带保存方便、易于调制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许多优点。
中药复方颗粒
又名复方浓缩颗粒、经典复方颗粒、中药复方配方颗粒。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以传统经方为基础,参照传统汤剂,以水作为溶媒,进行复方合煎,运用当今先进制药工艺技术制成的一种兼顾复方合煎、临床辨证论治和随证调方等特点的传统复方用药新形式。兼备汤剂、配方颗粒等优点,包装、运输、携带、存储和服用等非常方便,适应大规模生产,具有中药复合疗效、起效迅速等特点。继承原有处方的复合疗效和用药特色,可明显体现传统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复杂多样,层次、靶点丰富的整体治疗作用特点。
1.2 甘草汤概况
甘草汤源自《伤寒论》,异名:温液汤(《千金翼方》卷十五)。组成是:甘草 6 g,用法则为:取上一味,以水 600 mL,煮取 300 mL,去滓。每次温服 150 mL,一天二次。可以调和诸药,清热解毒[7],补脾益气;也可以用于咳嗽痰多,脾胃虚弱,痈肿疮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少阴咽痛,以及缓解药物毒性烈性[8],兼治舌肿。
1.3 甘草
甘草,是味补益中药,根与根茎为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 cm,长25~100 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红棕色或者灰棕色。属甘,性平,既能缓急止痛,又能益气补中、润肺祛痰还能缓和药性,且善于解毒,生用可以清热。多生长在半干旱、干旱的草原、丘陵或沙漠地带,在我国多分布于甘肃、山西、内蒙古[9]等地。近年来,随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甘草被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中药颗粒剂 1
1.2 甘草汤概况 2
1.3 甘草 2
1.3.1 甘草的化学成分 3
1.3.2 甘草的药用价值 3
1.4 研究目的、意义 4
2 甘草汤颗粒的制备工艺研究 5
2.1 仪器与材料 5
2.2 浸膏的提取 5
2.3 辅料的选择 6
2.3.1 颗粒的得率 6
2.3.2 颗粒的成型率 6
2.3.3 辅料的筛选 6
2.4. 单因素试验 7
2.4.1 药辅比的筛选 7
2.4.2 润湿剂浓度的筛选 8
2.4.3 润湿剂的用量筛选 8
2.5 正交实验 9
2.5.1 因素水平的确定 9
2.5.2 参数的筛选 9
2.5.3 工艺验证 11
2.6 质量检查 11
2.6.1 颗粒性检查 11
2.6.2 检查 12
2.6.3 结果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7
1 绪论
甘草汤源自张仲景《伤寒论》[1]第 311 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方中仅甘草一味,用于少阴病、咽喉肿痛,此条文简练的描述就给它的研究带来了困难。此方指出它可以治疗“少阴病”[2]。少阴病又包括“寒证、热证、虚证、实证”,无法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分辨它针对虚实寒热哪个,而经方甘草汤源自《神农本草经》里的“汤液经法”[3]。甘草汤的主要功用有: 抗炎抗过敏反应的作用,抗菌、病毒作用,抗肿瘤作用,解毒作用,防动脉硬化作用等等,故它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是在传统经方的基础上,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作为指导,以水作为溶媒,进行煎煮,保持原有汤剂的用药特色[4],运用现代技术去制剂。中药复方颗粒是传统药型改革的新尝试,克服众多缺点。另外品质管理的提高、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发展等多方面也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这将是中药传统汤剂现代化改革的新方向。
1.1 中药颗粒剂
传统汤剂在我国临床应用上是应用最广泛、最早的剂型,它优点很多,比如药物可以随证加减,制作简单、疗效确切[5],中医药的辨证的施治的理论和中药的方剂的特色可以被它体现出来,很受中医的青睐。高速发展的社会,不断加快的生活的节奏,现代化浪潮和中医药国际化严重的冲击了传统汤剂,它的很多弊端就暴露出来了,制约了它的应用与发展,像中药煎煮起来就比较繁琐、口感不太好、不便于贮存和携带、每次用药的量大。中医药就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了,治疗优势在无形中就淡化了。经典名方是中药方剂中的重要代表,也是历代临床应用的一个总结。现代制粒方法主要分为湿法制粒和干法制粒,湿法制粒出的颗粒表面润湿有经过过润湿,所以它表面的性质比较好,外形美观,耐磨性较强、压缩成形性好,在制药工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中药颗粒剂通常需要经历中药材的前处理→提取纯化→浓缩→制粒→包装等过程制作而成。然而不同的中药颗粒剂,它的各个程序又有所不同的处理,这些一般都是需要去结合各个方中药材的性质、提取溶剂种类和成型工艺特点进行综合考虑,才可以筛选出来最适宜的制备工艺条件。中药传统用药剂型改革势在必行,中药颗粒剂也就应运而生。中药颗粒剂主要分为配方颗粒和复方颗粒这两种,中药颗粒剂[6]的分类和它的特点见表1.1。
表1.1 中药颗粒剂
分类
特点
中药配方颗粒
又名单味中药浓缩颗粒、新饮片、精制饮片、免煎饮片等,是对中药传统饮片的突破与创新,也是一种新型的中药饮片,是指用符合国家药典和各级炮制规范的优质中药传统饮片为原料,经过提取、分离、浓缩、干燥、制粒、包装等生产工艺,加工制成的一种统一规格、统一剂量、统一质量标准的新型配方用药供临床上处方调配,供患者冲服使用,纳入中药饮片的管理范畴。有随证加减,药性强、药效高、不需要煎煮、直接冲服、服用量少、携带保存方便、易于调制和适合工业化生产等许多优点。
中药复方颗粒
又名复方浓缩颗粒、经典复方颗粒、中药复方配方颗粒。结合传统中医药理论,以传统经方为基础,参照传统汤剂,以水作为溶媒,进行复方合煎,运用当今先进制药工艺技术制成的一种兼顾复方合煎、临床辨证论治和随证调方等特点的传统复方用药新形式。兼备汤剂、配方颗粒等优点,包装、运输、携带、存储和服用等非常方便,适应大规模生产,具有中药复合疗效、起效迅速等特点。继承原有处方的复合疗效和用药特色,可明显体现传统复方中药有效成分复杂多样,层次、靶点丰富的整体治疗作用特点。
1.2 甘草汤概况
甘草汤源自《伤寒论》,异名:温液汤(《千金翼方》卷十五)。组成是:甘草 6 g,用法则为:取上一味,以水 600 mL,煮取 300 mL,去滓。每次温服 150 mL,一天二次。可以调和诸药,清热解毒[7],补脾益气;也可以用于咳嗽痰多,脾胃虚弱,痈肿疮毒,脘腹、四肢挛急疼痛,少阴咽痛,以及缓解药物毒性烈性[8],兼治舌肿。
1.3 甘草
甘草,是味补益中药,根与根茎为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 cm,长25~100 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红棕色或者灰棕色。属甘,性平,既能缓急止痛,又能益气补中、润肺祛痰还能缓和药性,且善于解毒,生用可以清热。多生长在半干旱、干旱的草原、丘陵或沙漠地带,在我国多分布于甘肃、山西、内蒙古[9]等地。近年来,随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甘草被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