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雪菊中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本实验选择以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作为天山雪菊的质量控制指标,采用HPLC测定天山雪菊中二者的含量。使用Water 2695-2996高效液相色谱系统,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乙腈-0.1%甲酸(4654);流速1.0ml·min-1;进样量10μl;柱温25℃;检测波长绿原酸326nm、异绿原酸A252nm为色谱条件,用外标法测定。测定结果发现绿原酸在0.201~2.01mg·g-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1.02%)、重复性(RSD=0.92%)、稳定性(RSD=1.07%)均良好;平均回收率99.3%,RSD=1.85%(n=6),表明回收率良好。异绿原酸A在0.4084~4.084mg·g-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精密度(RSD=1.03%)、重复性(RSD=1.22%)、稳定性(RSD=1.58%)均良好;平均回收率99.9%,RSD=0.25%(n=6),表明回收率良好。本实验所建立的天山雪菊中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的HPLC检测方法简便、可靠、结果准确,可作为天山雪菊质量控制的理论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 不同品种菊花的概述 1
1.1.1 天山雪菊 1
1.1.2 贡菊 1
1.1.3 杭菊 2
1.1.4 滁菊 2
1.1.5 亳菊 3
1.1.6 怀菊 3
1.2 天山雪菊的基源 4
1.2.1 天山雪菊的起源及发展历史 4
1.2.2 天山雪菊的栽培采收、药用特性、品质特征 4
1.3 天山雪菊的鉴别方法 6
1.3.1 生物学性状 6
1.3.2 理化鉴别 6
1.4 化学成分 6
1.4.1 黄酮类化合物 6
1.4.2 挥发油 7
1.4.3 多糖类成分 7
1.4.4 氨基酸 7
1.4.5 其他成分 8
1.5 药理作用 8
1.5.1 降血脂、降血压 8
1.5.2 抗衰老 8
1.5.3 抗癌 8
1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5.4 抗炎 9
1.5.5 抗病毒 9
1.5.6 抗糖尿病 9
2 实验部分 10
2.1 实验材料 10
2.1.1 实验仪器 10
2.1.2 试剂及药材 10
2.2 方法与结果 10
2.2.1 色谱条件 10
2.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1
2.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1
2.2.4 线性关系考察 11
2.2.5 精密度试验 12
2.2.6 重复性试验 13
2.2.7 稳定性试验 13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13
2.2.9 样品测定 14
2.3 讨论 15
结 论 16
参考文献 17
致 谢 19
1 绪论
1.1 不同品种菊花的概述
1.1.1 天山雪菊
天山雪菊,又名“血菊”,是目前新疆唯一与雪莲齐名,具有独特功效的稀有高寒野生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天山雪菊不是一个独立的物种,而是生长在新疆的蛇目菊的商品名称,其学名是:蛇目菊、双色天山雪菊,是菊科金鸡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的干燥头状花序。在新疆主要分布于新疆和田地区海拔高3000米左右的昆仑山区。长期以来,天山雪菊被当地居民当花茶饮用,新疆维吾尔医院也作为一种维药材应用,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胃健脾之功[1],用花泡茶饮,可治疗燥热烦渴、高血压、心慌、胃肠不适、食欲不振、痢疾及疮疗肿毒,是具有广阔前景和研究价值的新品种[2]。天山雪菊及复方制剂可用于预防和治疗呼吸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等的感染性疾病以及高血压、高脂血症等[3]。
天山雪菊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在雪线上生长的野生纯天然菊花,目前发现天山雪菊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类、黄酮类、有机酸类、糖类、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4]。其中酚酸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等多种生物活性。因此本文选择以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作为天山雪菊的质量控制指标,对其进行含量测定,为天山雪菊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1.1.2 贡菊
贡菊主产于安徽歙县,栽培山区,头状花序的舌状花白色,中心管状花少或无。贡菊于清光绪22年(公元1896年)由徽商从浙江德清引入[5]。“德菊” 建国后逐渐失种,1982年实地调查时,已无种植,访问原主产地德清县塘栖(今属余杭县)60岁老人,也未见当地种过茶菊了。据1932年罗迪先《德清新县志》[6]载:“菊,绿心白瓣,气香味甘,历久不变,下舍、雷甸多种之,今名德菊。”绿心与贡菊相似,而与现今杭菊的黄心(管状花多)显然不同。1981年调查中了解到,歙县岔口在50年代曾种有“银菊”,花心绿色,花瓣全部带淡绿,叶比贡菊大而厚,产地收购价高于通常的贡菊,后因花农地归集体而失种。该品种可能保留了早期“德菊”的较多特征。1981年调查还发现,贡菊产地普遍混栽一种“资菊”,资菊产量略高,生长期短,作为补苗之用,但头状花序内有绿褐色鳞片,色次质差,收购价低。1997年调查了解到,产区的资菊早已全部淘汰,菊田内为品种统一的“贡菊”,质量稳定。
1.1.3 杭菊
杭菊是以茶菊开始种植,其中的“德菊”演变成了“徽菊”(即贡菊)。清朝时,茶菊在浙江就有诸多品种,产于余杭良渚的黄者有“高脚黄”、“紫蒂盘桓”,白者有“千叶玉玲珑”;产于海宁的白者还有“金井玉栏杆”[7]。后来主产地逐渐向北推移,在桐乡形成全国最大的药用菊花基地。1982年在海宁调查见到的杭白菊的3个品种:小白菊(当地原始种)、湖菊和大白菊(又称“洋菊”), 据说大白菊引入当地才数年。当时调查未见杭黄菊种植。1997年到杭菊主产地桐乡市调查,杭白菊3个品种均有种植,湖菊,当地称“软杆”,种植面积最大,被认为品质最好;小白菊,当地又称“硬杆”、“小洋菊”,种植也较多;大白菊,当地称“洋菊花”,仅零星种植。花农们介绍,洋菊花大,采摘方便,但品质差,难以出售,往往混入湖菊或小白菊中。调查中发现杭黄菊的小黄菊因价格低于杭白菊,已不再种植,只在田头埂边留了一点种苗而已,而大黄菊未收集到标本。关于大白菊来源,查阅《增订伪药条辨》[8]白菊条中云:“厦门出者曰洋菊,朵大而扁,心亦大,气浊味甘,更次。”此处的洋菊与大白菊从名称、花的特征、品质均吻合。从调查得知,大白菊在杭菊产区虽有花大易采、产量高等优点,但产地一直排斥,可能是近代才引入的品种,与曹炳章介绍的厦门洋菊也许有密切关系。
1.1.4 滁菊
滁菊原产于滁州、定远。解放初,主产地迁移至全椒县马厂一带。50年代的滁菊品种为“老滁菊”,特征为植株散伏,头状花序大,舌状花稀疏,开花少, 产量低,亩产仅15~25kg。60年代被选育出的“新滁菊”代替,60年代滁菊主产地已在全椒县,所以也有称新滁菊为“全菊”。新滁菊植株直立,头状花序略小,舌状花稠密,花朵多,亩产可达70~80kg。从60年代起,在滁菊主产地全椒就再也未见过老滁菊。1981年到滁县、全椒调查,走访了老产区,已无法寻找到老滁菊的踪影。70年代滁菊产地出现了品种退化,退化的植株茎、花均变紫,舌状花减少,质量与产量显著下降,尤其在连作的地中更易出现。80年代该退化的品种逐渐淘汰。1997年和1998年两次深入产区调查,现在的滁菊花色纯白,品种单纯,商品质量稳定。
1.1.5 亳菊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62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