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附子中多酚的含量测定(附件)

摘 要附子应用于中医临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治疗重症疾病中疗效独特并且效果显著,但对其具体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的含量测定,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论文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陕产中药附子中多酚进行提取,并对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实验得出陕产中药附子中多酚的提取溶剂为50%无水乙醇。其最佳提取条件为功率200 W,温度50℃,料液比为1:12,时间20 min。附子多酚的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测定结果为附子中多酚含量2.68%。该实验结果可为临床合理使用附子的剂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目 录
1 绪论 1
1.1 附子概述 1
1.1.1 附子的化学成分 2
1.1.2 附子的药理活性 3
1.2 多酚概述 4
1.2.1 多酚的化学组成 4
1.2.2 多酚的药理作用 5
2 实验部分 6
2.1 实验仪器与药材 6
2.1.1 仪器 6
2.1.2 试剂及药材 6
2.2 实验方法 6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6
2.2.2 标准曲线的制备 6
2.2.3 附子多酚的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 7
2.3 实验结果 8
2.3.1 正交试验结果 8
2.3.2 方差分析 9
2.3.3 精密度试验 9
2.3.4 稳定性试验 10
2.3.5 重现性试验 10
2.3.6 回收率试验 11
2.3.7 样品含量测定 11
2.4 讨论 12
结 论 13
参考文献 14
致 谢 17
1 绪论
1.1 附子概述
附子(Aconitum)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取自乌头的旁生块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主要生长在我国四川、湖南、湖北、广州、陕西等地[1]。在每一年的6月下旬至8月上旬时采摘,除掉母根,须根和泥沙部分,俗称“泥附子”。根据加工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盐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等。附子味辛、甘、性大热、但属于大毒性药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材。归心、脾、胃经,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祛风湿止痛等功效。被称作是“百药之长”、“回阳救逆第一药”。
附子及其复方中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强心、扩张血管、抗心律失常、抗肿瘤、抗炎镇痛、抗衰老等[2]。附子在治疗以脉搏微细、四肢冰冷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上有较好的疗效,如:心力衰竭、各种不同程度的休克等。临床上经常与干姜、甘草、人参等中药材配伍。在治疗心脏病、肾病、关节痛、肿瘤等疾病方面有着明显的效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附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多糖、多酚、黄酮、脂肪酸等。其中生物碱是以C19型二萜生物碱为主,包括双脂型,单脂型和脂型生物碱,其次是C20型二萜生物碱。附子虽在传统中药里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因其药性迅猛,历代医学家皆把附子视为有毒之药。也正因为如此,古代医家惧用附子者不胜枚举。正如清代学家张隐庵在《本草崇原》中曾说:“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蝎”。可见附子毒性之大。而附子须经炮制加工后方可入药,以减轻其毒性。附子的加工方法有很多,仅在《中国药典》规定中就有45种加工方法,现代常用的加工附子方式多达8种[3]。据相关资料显示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附子的有效成分及毒性成分均有着不同的影响[4]。
恽铁樵也曾说过:“附子有用,亦最难用。”通过这段时间我对附子的研究学习,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最有用”,指附子每每在危急存亡之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附子被世人称作是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历史上诸多名医名家都是以善长用附子而闻名于世,比如明代浙江省名医严观,严老名医就经常以姜汁来制附子,这种方法治愈了很多种疑难杂症,所以后人称他为“严附子”。近代四川省名医祝味菊先生也是擅用附子之人,世人称为“祝附子”。除此之外 现代云南省名老中医吴佩衡先生,运用附子得心应手,而且附子的使用量极大,最高可达到400 g每人,剂量令人咋舌,但效果不得不使人心服口服,人称“吴附子”。这些都不难看出附子在中药历史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而“最难用”,首先是指附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其指征不易辨别,容易错失最佳的治疗时间,还有就是因治疗不全面或不对症而未达到其明显功效;其次,附子是属大毒之品,一旦药不对症,不仅毫无帮助,甚至会出现毒副等不良反应。附子中含有乌头碱类有效成分,口服乌头碱类药品达到0.2 mg就会使机体产生中毒反应,超过35 mg剂量就会导致死亡,所以口服生附子是非常危险的行为。据说早期时候印第安人常把乌头研磨出汁后,将药汁均匀的涂抹于箭头部位,以此用来攻击野兽或是敌人,巨大的野兽中箭之后很快就会倒地,可见附子毒性的厉害程度。附子中毒之后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四肢发麻发冷、随后瞳孔放大,视觉逐渐模糊,呼吸开始困难、血压及体温下降等一系列异常症状。乌头碱能够直接毒害人体的心肌细胞,中毒后可导致心室纤颤。近年来,诸多学者把研究方向逐渐放到附子的指征、配伍以及服用剂量、煎煮方法等方面,并不断取得突破。
1.1.1 附子的化学成分
中药附子主要的有效成分是乌头碱类。乌头碱类的研究最早始于18世纪初期,而附子的研究则在20世纪50~60年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之久。在此期间相继有90多种生物碱在附子中被发现和鉴定。附子中生物碱以C19 型二萜生物碱为主,除此还有 C20 二萜型、酰胺类、季铵盐类、阿朴类等生物碱。附子中C19 型二萜生物碱多以乌头碱( aconitine) 骨架为主,分别在C1,C3,C6,C8,C13,C14,C15,C16,C18 位连有不同基团,而使其具有不同的化学结构。到目前为止,从附子中分离出的 C19 型二萜生物碱有7080 多个。
除上述成分外,据文献报道附子中还存在黄酮类(98,99,100)、皂苷(101)、多酚、神经酰胺(102)[5,6]、糖类、脂肪酸类[7]、及其他成分[8,9]。
1.1.2附子的药理活性
强心作用
研究表明附子具有强心作用,这与中医理论中所描述附子有回阳救逆的功效相吻合。临床上附子对心力衰竭、休克等症状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于心力衰竭症状的较多使用的是真武汤(含附子、白芍、茯苓、白术、生姜等)对于那些使用洋地黄类药物效果不明显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用此方能够明显的缓解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实验中证明附子与干姜配伍能够明显加快已经有心衰症状大鼠的心率、改善其血流动力,存在着明显抗心力衰竭作用[10]。附子与人参配伍后能够明显改善急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二者配伍有着明显的优势,能够缓和药效且作用时间明显降低,疗效明显增强等[11]。
镇痛抗炎作用
《本草求真》中记载,附子味辛、性燥热,能温阳散寒、除湿止痛,通行十二经,以温通经脉达到明显止痛的作用。临床上主要治疗以强烈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如关节炎,腰椎病、颈椎病和一些因肿瘤引起的疼痛、腹痛等。经常和甘草、干姜、桂枝、肉桂、细辛、芍药、黄芪、麻黄、大黄等中药材配伍。比如麻黄附子细辛汤、桂枝加附子汤等。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学习发现,附子总生物碱在水煮模拟炮制品低毒剂量下(不致死)能够有效缩短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时间和次数,镇痛效果比较明显[12]。附子的炮制品与吗啡联合用药能够延长吗啡的镇痛效果[13],缓解吗啡的耐受性[14]。芍药、甘草与附子配伍明显降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中血液的浓、黏、聚程度,抑制红细胞的聚集性,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血浆中大分子物质的量[15]。乌头类生物碱能够抑制发炎、疼痛、发热等[16]。附子还可以有效缓解过敏性鼻炎的症状,平时则可服用金匮肾气丸。另外根据日本医生学者岩崎的报道,甘草附子汤也有其同样显著的效果[17]。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yxlw/zygc/651.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