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血清生化和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

为进一步了解氨氮对团头鲂幼鱼的毒性毒理影响,以体质量为(14.27 ± 0.01)g的团头鲂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氨氮胁迫对其血清生化和鳃组织结构的影响。实验首先进行96 h的氨氮胁迫,得出96hLC50,在此基础上,设置对照(0.472mg/L)和实验组(25mg/L)2个氨氮浓度处理组,进行0、6、12、24和48 h的氨氮胁迫,取样后剩余团头鲂幼鱼移入曝气自来水进行96h的毒后恢复实验。结果表明,96hLC50为56.492mg/L。高氨氮组血清指标中皮质醇、血氨和血糖含量在实验期间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氨氮胁迫显著升高了皮质醇、血氨和血糖的含量,并在24h达到最大值(p<0.05),但96h恢复后,与对照组没有差异(p>0.05)。而高氨氮组的乳酸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各个时间点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鳃组织观察表明,氨氮胁迫6h,鳃丝毛细血管扩张,上皮组织增生,泌氯细胞增生,呼吸上皮细胞出现部分脱落;胁迫24h,鳃小片融合变短,呼吸上皮细胞大面积脱落;胁迫48h,鳃小片卷曲,上皮细胞部分脱落,泌氯细胞和上皮组织增生严重。此表明,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团头鲂机体血清皮质醇与血糖等应激指标发生变化,鱼体产生应激,鳃组织受到的损害增加,同时鱼体也产生防御反应,虽然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在96 h恢复后归于正常,但组织依然受到损伤,因此96 h的恢复期不足以让团头鲂幼鱼在胁迫中完全恢复。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Abstract3
Key words3
引言3
1材料与方法4
1.1实验材料 4
1.2实验方法 4
1.2.1半致死浓度4
1.2.2实验分组4
1.2.3样品采集5
1.2.4指标测定与分析方法5
1.2.5数据分析5
2结果与分析5
2.1氨氮半致死浓度(LC50)的测定5
2.2血清指标测定6
2.2.1血清中皮质醇的测定6
2.2.2血氨的测定6
2.2.3血糖的测定7
2.2.4血清中乳酸的测定7
2.3鳃组织结构的变化7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3讨论 9
3.1氨氮对团头鲂幼鱼的急性毒性 9
3.2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血清生化的影响 9
3.3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鳃组织结构的影响9
致谢10
参考文献10
急性氨氮胁迫对团头鲂幼鱼血清生化和鳃组织
结构变化的影响
引言
引言
氨氮是鱼类蛋白质代谢的最终产物,占鱼类氮代谢的60%~80%[1]。水中氨氮浓度是以总氨氮浓度来表示的,总氨氮包括离子氨和非离子氨,其中离子氨对鱼类的毒性较小,氨氮的毒性主要来自非离子氨。非离子氨的毒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脂溶性和非离子性,从而能够在鳃膜上扩散,而离子氨由于具有较大的水合物实体,因而不能从鳃膜上扩散[2]。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中,水产养殖动物残饵和排泄物的氨化作用是诱发鱼病的主要环境因子[3]。鱼类经常会受到持续性的氨氮胁迫,水体中氨氮浓度可能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从而会对鱼类造成急性氨氮胁迫伤害[4]。水体中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水生动物鳃等组织结构发生病变[5]、免疫力下降[6]等。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又称武昌鱼,隶属于硬骨鱼纲( Osteichthyes),鲤形目(Cypriniformes),鲤科(Cyprinidae),鲌亚科(Culterinae),是我国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其肉质鲜美生长快经济价值高,但其不耐低氧和运输,因此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经常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产生应激,造成受伤生病和死亡,影响了团头鲂的正常生长与繁殖。目前国内外有许多关于氨氮胁迫对水生动物影响的报道,如吉富罗非 鱼(Oreochromis niloticus)[7]、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8]、红螯 光 壳 螯 虾(Cherax quadricarinatus)[9]、庸鲽(Hippoglossushippoglossus)[4]等。 然而,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的影响主要集中在生长免疫机能及存活率上[10-11],对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胁迫后的恢复能力研究还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实验确定团头鲂幼鱼的半致死浓度,研究了急性氨氮胁迫下不同时间段团头鲂幼鱼的血清生化指标及鳃组织结构变化及毒后的恢复情况,探讨氨氮胁迫对团头鲂的毒性作用机制,旨在为团头鲂及其他淡水鱼养殖中氨氮胁迫的应激反应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
团头鲂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南泉渔场提供,挑选同一批次的鱼苗,体重为(14.27 ± 0.01)g,正式实验前先在可控温循环流水圆形蓄养桶(规格为直径820 mm × 700mm)内驯养2周,每天投喂商品饲料3次( 8:00,12:00和16:00),日夜连续充气增氧,保证充足的氧气,溶氧(7.34 ±0.23) mg/L,暂养期间,利用现有加热器保持水温(24.34 ± 0.11) ℃,pH (7.94 ± 0.10),试验毒物为NH4Cl(均为分析纯),烘干至恒重后配制成10g/L的母液,试验时按比例稀释至试验所需浓度。根据《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12]采用纳氏试剂法测定水体的氨氮浓度,总氨氮值小于或等于0.5mg/L。
1.2 实验方法
1.2.1半致死浓度
本实验先通过预实验求出96h半致死浓度,以24 h内未见死亡组的最大浓度和24 h内全部死亡的最小浓度为区间,再以此作等对数区间划分,分别为50、56.234、63.241、71.121和79.983 mg/L,每组浓度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0尾鱼,进行氨氮急性胁迫实验,期间记录团头鲂幼鱼活动及中毒症状,并将死鱼及时捞出,分别记录24、48、72和96 h的团头鲂死亡数。每天使用纳氏试剂法检测并及时调整水体氨氮浓度,使其维持在初始浓度水平,每组浓度实测值分别为(50.13 ± 0.21)、(56.35 ± 0.46)、(63.52 ± 0.59)、(71.38 ± 0.76)和(80.26 ± 0.48)mg/L。水温为(23.84 ± 0.30) ℃,pH8.33 ± 0.03,溶氧(7.49 ± 0.21) mg/L。
1.2.2实验分组
在通过预实验得出团头鲂幼鱼96 h氨氮半致死浓度的基础上,设计低氨氮组(对照组0 mg/L)和高氨氮组(25 mg/L),实测值分别为(0.47 ± 0.06)和(25.13 ± 0.52)mg/L。每个处理设置3个平行,用氯化铵为母液配置实验组的总氨氮浓度。挑选体色正常健康的团头鲂幼鱼随机放入6个圆形蓄养槽内,每桶40尾实验期间停止喂食,每隔4h进行总氨氮浓度的测定。 水温(24.90 ± 0.10)℃,pH 8.21 ± 0.03,溶氧(7.68 ± 0.17) mg/L。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72.html

好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