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河蚬的时空分布研究
在2014年7月8月,对太湖整个水域中河蚬进行资源调查。利用河蚬拖网在太湖37个采样点采样,根据收集的数据分别绘制出不同采样位点的河蚬规格,三度形态特征,体重、出肉率,以及河蚬的密度(数量丰度)与生物量(重量丰度)的分布图,最终研究得出在太湖东部、西部和东南部湖区河蚬的数量较少,竺山湖湖区、梅梁湾湖区(近月牙湾)和平台山东南至贡湖湖口区域是生物量高浓度区域,在太湖东部、西部和东南部湖区河蚬生物量较小。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words2
前言3
1材料与法3
1.1样点布设3
1.2样品采集式4
1.3样品处理式4
2结果与分析4
2.1不同采样位点的河蚬格 4
2.2不同采样点位河蚬的三度形态征6
2.3不同采样位点体重、出肉率7
2.4河蚬的密度(数量丰度)与生物量(重量丰度)9
3讨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太湖河蚬的时空分布研究
引言
引言
河蚬 (Corbicula fluminea)为瓣腮纲双壳类软体动物[1],一般生活在底质为砂、砂泥或泥砂的江河、湖泊、池沼、沟渠中,营穴居生活,适宜生长水温为932℃。河蚬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域,是数量较大的重要底栖动物,也是许多江河水库等淡水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2]。河蚬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迁移性小,容易采集,是一种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轮虫等)为食,对毒物有很高的浓缩系数,具有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对水体化学变化反应敏感等特性,能直接反映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其它浮游动植物相比,便于长时间观察其污染前后的种群差异。因此,河蚬作为指示生物,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3]。河蚬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蚬科,常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底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47]。河蚬原产于亚洲、非洲和澳洲,频繁的移民和国际商业贸易活动,使其在近几十年内迅速在美洲和欧洲大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扩散,并已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水域发展成为底柄动物优势种类[810]。因此,作为入侵种,河蚬在天然水域中的生活史策略、对入侵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均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焦点。我国是河蚬的原产区域之一。长期以来,河蚬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药用功能而被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韩国民众作为滋补佳品和醒酒与护肝药膳广泛养殖和利用。近年来,河蚬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特征及生态服务功能在国内也逐渐被关注。尽管如此,养殖和捕捞对天然水域河蚬时空分布影响的报道十分有限。
太湖河蚬资源的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受到环境、捕捞和繁保措施三方面的影响。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的稳步增长期,太湖水域生态环境适宜河蚬生长和繁殖,非机械采螺蚬的作业方式与强度,不对其增殖构成威胁。第二阶段自1980年始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变化过程,1980年机吸螺蚬船投入使用,太湖河蚬开始出口,每年输出千余吨。至1984年,资源呈小幅下挫态势。从1984 起,在太湖实施了半年休湖禁渔及扩建繁保区等措施,河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增殖,资源状况迅速好转。第三阶段为河蚬资源从1990年开始逐步衰减。过度的开采,使河蚬净增力遭受重创。同时,东太湖、贡湖、胥湖、湖州滩等水域草型化的发展,以及竺山湖、三山湖的环境污染,使得河蚬的适存范围日益缩小[11]。
太湖河蚬和种群动态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对河蚬的研究仅限于太湖的局部地域,本次调查研究河蚬资源时空分布,对太湖河蚬密度,数量丰度进行估计,为太湖河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渔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点布设
依据太湖水域地理位置和湖区河蚬分布特点,在全湖设置如下图所示37个采样点,图1为采样点。
图1 太湖河蚬采集点试图
1.2样品采集方式
河蚬采集采用专门的河蚬拖网,网宽规格不同,具体数值见密度生物量统计表,深度为100cm,每个点拖移长度根据实际状况而定,自30m至250m不等,具体数值见密度生物量统计表。将收获的河蚬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形态分析,同时每个点用1/16 m的彼得森采泥器进行定量分析,每个采样点采集2次,采集泥样经40目标准筛洗净,置于白色磁盘中分选,挑出的河蚬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形态测量。
1.3样品处理方式
河蚬壳体形态参数测定用数显游标卡尺完成,根据通用的河蚬壳体形态定义,壳长(SL)为壳体前后方向最大距离,壳高(SH)为壳体背部与腹部方向最大距离,壳宽(SW)为相联的左右两个壳瓣之间的最大距离,测量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称重,折算出单位面积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见表1。
表1 太湖河蚬体质调查表格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采样位点的河蚬规格
根据表1的数据,分别制作了太湖河蚬平均壳长、平均宽度、平均高度的柱状图(如图2,图3,图4)。据图,各个位点中,平均壳长、平均壳宽、平均壳高之间的比例近乎一致。其中,平均壳长的范围是11.7630.94mm,其中最小值出现在第17位点,最大值出现在第8位点;平均壳高的范围是10.629.39mm,其中最小值出现在第17位点,最大值出现在第8位点;平均壳宽的范围是8.1420mm,其中最小值出现在第17位点,最大值出现在第8位点。可以看出,第17位点的河蚬规格最小,第8位点的河蚬规格最大。
图2 太湖河蚬平均壳长
目录
摘要2
关键词2
Abstract2
Keywords2
前言3
1材料与法3
1.1样点布设3
1.2样品采集式4
1.3样品处理式4
2结果与分析4
2.1不同采样位点的河蚬格 4
2.2不同采样点位河蚬的三度形态征6
2.3不同采样位点体重、出肉率7
2.4河蚬的密度(数量丰度)与生物量(重量丰度)9
3讨论10
致谢11
参考文献11
太湖河蚬的时空分布研究
引言
引言
河蚬 (Corbicula fluminea)为瓣腮纲双壳类软体动物[1],一般生活在底质为砂、砂泥或泥砂的江河、湖泊、池沼、沟渠中,营穴居生活,适宜生长水温为932℃。河蚬原产于我国和东南亚地区,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水域,是数量较大的重要底栖动物,也是许多江河水库等淡水生态系统的优势种,对当地水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重要影响[2]。河蚬个体较大,生活史较长,迁移性小,容易采集,是一种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浮游生物(如硅藻、绿藻、原生动物和轮虫等)为食,对毒物有很高的浓缩系数,具有对生态环境要求高、对水体化学变化反应敏感等特性,能直接反映水体的重金属污染状况。与其它浮游动植物相比,便于长时间观察其污染前后的种群差异。因此,河蚬作为指示生物,受到了研究人员的重视[3]。河蚬属软体动物门,瓣鳃纲,真瓣鳃目,蚬科,常栖息于淡水、咸淡水的江河、湖泊、沟渠、池塘内,底质多为沙底沙泥底或泥底[47]。河蚬原产于亚洲、非洲和澳洲,频繁的移民和国际商业贸易活动,使其在近几十年内迅速在美洲和欧洲大陆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扩散,并已在世界范围内许多水域发展成为底柄动物优势种类[810]。因此,作为入侵种,河蚬在天然水域中的生活史策略、对入侵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策略均是国际上备受关注的焦点。我国是河蚬的原产区域之一。长期以来,河蚬因其丰富的营养和药用功能而被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韩国民众作为滋补佳品和醒酒与护肝药膳广泛养殖和利用。近年来,河蚬在淡水生态系统中的种群特征及生态服务功能在国内也逐渐被关注。尽管如此,养殖和捕捞对天然水域河蚬时空分布影响的报道十分有限。
太湖河蚬资源的演变经历了3个阶段,受到环境、捕捞和繁保措施三方面的影响。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的稳步增长期,太湖水域生态环境适宜河蚬生长和繁殖,非机械采螺蚬的作业方式与强度,不对其增殖构成威胁。第二阶段自1980年始经历了先抑后扬的变化过程,1980年机吸螺蚬船投入使用,太湖河蚬开始出口,每年输出千余吨。至1984年,资源呈小幅下挫态势。从1984 起,在太湖实施了半年休湖禁渔及扩建繁保区等措施,河蚬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增殖,资源状况迅速好转。第三阶段为河蚬资源从1990年开始逐步衰减。过度的开采,使河蚬净增力遭受重创。同时,东太湖、贡湖、胥湖、湖州滩等水域草型化的发展,以及竺山湖、三山湖的环境污染,使得河蚬的适存范围日益缩小[11]。
太湖河蚬和种群动态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对河蚬的研究仅限于太湖的局部地域,本次调查研究河蚬资源时空分布,对太湖河蚬密度,数量丰度进行估计,为太湖河蚬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同时为渔业主管部门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样点布设
依据太湖水域地理位置和湖区河蚬分布特点,在全湖设置如下图所示37个采样点,图1为采样点。
图1 太湖河蚬采集点试图
1.2样品采集方式
河蚬采集采用专门的河蚬拖网,网宽规格不同,具体数值见密度生物量统计表,深度为100cm,每个点拖移长度根据实际状况而定,自30m至250m不等,具体数值见密度生物量统计表。将收获的河蚬带回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形态分析,同时每个点用1/16 m的彼得森采泥器进行定量分析,每个采样点采集2次,采集泥样经40目标准筛洗净,置于白色磁盘中分选,挑出的河蚬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形态测量。
1.3样品处理方式
河蚬壳体形态参数测定用数显游标卡尺完成,根据通用的河蚬壳体形态定义,壳长(SL)为壳体前后方向最大距离,壳高(SH)为壳体背部与腹部方向最大距离,壳宽(SW)为相联的左右两个壳瓣之间的最大距离,测量后用滤纸吸干表面水,称重,折算出单位面积密度和生物量。结果见表1。
表1 太湖河蚬体质调查表格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采样位点的河蚬规格
根据表1的数据,分别制作了太湖河蚬平均壳长、平均宽度、平均高度的柱状图(如图2,图3,图4)。据图,各个位点中,平均壳长、平均壳宽、平均壳高之间的比例近乎一致。其中,平均壳长的范围是11.7630.94mm,其中最小值出现在第17位点,最大值出现在第8位点;平均壳高的范围是10.629.39mm,其中最小值出现在第17位点,最大值出现在第8位点;平均壳宽的范围是8.1420mm,其中最小值出现在第17位点,最大值出现在第8位点。可以看出,第17位点的河蚬规格最小,第8位点的河蚬规格最大。
图2 太湖河蚬平均壳长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scyz/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