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协同作用研究
【目的】探明井冈霉素与三唑类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协同作用。【内容】通过在含药培养基上测定井冈霉素、戊唑醇、叶菌唑、氟环唑、咪鲜胺及井冈霉素与其他杀菌剂的组合物抑制小麦赤霉病的协同作用,选择协同作用较好的组合物进一步处理小麦胚芽鞘,用赤霉病菌分生孢子接种后,分析和评价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协同作用,探讨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效果。【结果】各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并且抑菌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咪鲜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毒力最高;井冈霉素与各药剂进行混配,配比不同,增效结果也不同;在培养基平板上对病原菌抑制作用较好的混剂,在活体试验中对小麦胚芽鞘不一定有抑制作用;本实验所有在离体实验中增效作用较好的混剂,在活体试验中均未表现增效作用。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4
1.1供试材料 2
1.2试验方法 24
1.2.1含药梯度培养基的制备1
1.2.2 菌碟制备、接种和调查1
1.2.3温室防效实验34
1.3毒力测定 4
1.3.1单剂室内毒力测定4
1.3.2杀菌剂混配效果测定4
1.3.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
2结果与分析47
2.1离体生物测定46
2.1.1抑菌率45
2.1.2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5
2.1.3不同药剂配比对病原菌的联合毒力56
2.1活体生物测定67
3讨论 7
致谢7
参考文献78
几种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协同作用研究
引言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1],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肥水条件的改善和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蔓延速度、流行频度、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2]。该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子粒腐败变质,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一至二成,流行年份减产五至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甚至绝收[3]。赤霉病的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4],而且收获的粮食也含有一种对人畜危害极大的病原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eoxynivalenol,DON)[5,6],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商品价值,1998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评估报告中,该毒素被列为第三类致癌物[7,8]。2012 年江汉平原由于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乳熟期降雨量、降雨日偏多,赤霉病发生严重,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各地区尽管制定有配套的综合防治策略,但重点措施大多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药剂喷雾,而且首推使用多菌灵。 长期以来,由于多菌灵的广泛、单一使用,一些地区出现了抗药性赤霉菌菌株[912],防治效果明显降低。继续使用多菌灵将面临防效降低、甚至丧失的潜在危险。因此,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杀菌剂替代品种,对有效防治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供试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供试药剂有60%井冈霉素、97%戊唑醇、95%叶菌唑、97%氟环唑、98%咪鲜胺。供试小麦种子为淮麦33。
1.2 试验方法
1.2.1 含梯度浓度药剂平板的制备 每种药剂最高浓度的确定均是根据该药剂的大田使用指导剂量,先进行抑菌效果的初步测试,再依据初试结果确定一个比较适宜的上限浓度,然后按等降比设置每种药剂的 5 个浓度梯度(表 1)。用甲醇配制出10000μg/m L的母液。在无菌条件下,将待测药剂母液稀释成一定质量浓度药液;复配时,按比例准确量取适量的药液使用移液器依次加入已灭菌融化并且冷却到50℃左右的100ml培养基中,混匀后将一半(50ml)含药培养基倒入已高压灭菌并充分烘干的量筒内,再把剩余含药培养基均匀倒入4个灭菌的培养皿内,冷却后即为含药培养基平板。各处理 4 皿为 1 次重复,共 4 次重复,设不加药的培养基平板为对照。药液和培养基的体积比应该小于1:10,否则,两者混合后将影响培养基的凝固。
1.2.2 菌碟制备、接种和调查
菌碟制备:首先将从菌种保存箱中供试菌株活化(转接到无药平板上23次,恢复到较好生长势)后,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3天左右,于圆形菌落外周的1/3处用打孔器打制直径为5mm的菌碟。
接种:用接种针将菌碟接种到含药培养基的中央,使气生菌丝面向上;每皿接种一个菌碟。
检查:当空白对照(不用药处理)的菌落接近长满平板时,开始检查结果。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每个菌落的两次直径(精确到mm),用其平均值代表每皿的菌落大小。
表 1 带药培养基的系列浓度梯度
药剂
系列有效浓度(μg/m L)
A
B
C
D
E
井冈霉素A
2000
1000
500
250
125
戊唑醇B
0.2
0.1
0,05
0.025
0.0125
叶菌唑C
0.04
0.02
0.01
0.005
0.0025
咪鲜胺D
0.04
0.02
0.01
0.005
0.0025
氟环唑E
4
2
1
0.5
0.25
A:B=4:1
2
1
0.5
0.25
0.125
A:B=2:1
0.8
0.4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1
1材料与方法24
1.1供试材料 2
1.2试验方法 24
1.2.1含药梯度培养基的制备1
1.2.2 菌碟制备、接种和调查1
1.2.3温室防效实验34
1.3毒力测定 4
1.3.1单剂室内毒力测定4
1.3.2杀菌剂混配效果测定4
1.3.3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4
2结果与分析47
2.1离体生物测定46
2.1.1抑菌率45
2.1.2不同药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5
2.1.3不同药剂配比对病原菌的联合毒力56
2.1活体生物测定67
3讨论 7
致谢7
参考文献78
几种杀菌剂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协同作用研究
引言
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属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的流行性病害[1],我国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和东北春麦区。近年来,随着耕作制度的变更、肥水条件的改善和气候异常变化的加剧,小麦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冬麦区的蔓延速度、流行频度、危害程度有加重的趋势[2]。该病不但影响小麦产量还引起小麦子粒腐败变质,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一至二成,流行年份减产五至六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成,甚至绝收[3]。赤霉病的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4],而且收获的粮食也含有一种对人畜危害极大的病原毒素,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eoxynivalenol,DON)[5,6],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商品价值,1998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公布的评估报告中,该毒素被列为第三类致癌物[7,8]。2012 年江汉平原由于小麦抽穗扬花至灌浆乳熟期降雨量、降雨日偏多,赤霉病发生严重,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于小麦赤霉病的防治,各地区尽管制定有配套的综合防治策略,但重点措施大多是在小麦抽穗扬花期进行药剂喷雾,而且首推使用多菌灵。 长期以来,由于多菌灵的广泛、单一使用,一些地区出现了抗药性赤霉菌菌株[912],防治效果明显降低。继续使用多菌灵将面临防效降低、甚至丧失的潜在危险。因此,筛选防治赤霉病的杀菌剂替代品种,对有效防治赤霉病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株禾谷镰孢菌 (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供试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供试药剂有60%井冈霉素、97%戊唑醇、95%叶菌唑、97%氟环唑、98%咪鲜胺。供试小麦种子为淮麦33。
1.2 试验方法
1.2.1 含梯度浓度药剂平板的制备 每种药剂最高浓度的确定均是根据该药剂的大田使用指导剂量,先进行抑菌效果的初步测试,再依据初试结果确定一个比较适宜的上限浓度,然后按等降比设置每种药剂的 5 个浓度梯度(表 1)。用甲醇配制出10000μg/m L的母液。在无菌条件下,将待测药剂母液稀释成一定质量浓度药液;复配时,按比例准确量取适量的药液使用移液器依次加入已灭菌融化并且冷却到50℃左右的100ml培养基中,混匀后将一半(50ml)含药培养基倒入已高压灭菌并充分烘干的量筒内,再把剩余含药培养基均匀倒入4个灭菌的培养皿内,冷却后即为含药培养基平板。各处理 4 皿为 1 次重复,共 4 次重复,设不加药的培养基平板为对照。药液和培养基的体积比应该小于1:10,否则,两者混合后将影响培养基的凝固。
1.2.2 菌碟制备、接种和调查
菌碟制备:首先将从菌种保存箱中供试菌株活化(转接到无药平板上23次,恢复到较好生长势)后,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3天左右,于圆形菌落外周的1/3处用打孔器打制直径为5mm的菌碟。
接种:用接种针将菌碟接种到含药培养基的中央,使气生菌丝面向上;每皿接种一个菌碟。
检查:当空白对照(不用药处理)的菌落接近长满平板时,开始检查结果。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每个菌落的两次直径(精确到mm),用其平均值代表每皿的菌落大小。
表 1 带药培养基的系列浓度梯度
药剂
系列有效浓度(μg/m L)
A
B
C
D
E
井冈霉素A
2000
1000
500
250
125
戊唑醇B
0.2
0.1
0,05
0.025
0.0125
叶菌唑C
0.04
0.02
0.01
0.005
0.0025
咪鲜胺D
0.04
0.02
0.01
0.005
0.0025
氟环唑E
4
2
1
0.5
0.25
A:B=4:1
2
1
0.5
0.25
0.125
A:B=2:1
0.8
0.4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