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摘要:光周期影响昆虫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还对成虫迁飞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室内对羽化后在不同光周期下饲养的稻纵卷叶螟成虫生育期的研究,明确光周期对迁飞昆虫飞行能力的影响,这对于揭示其迁飞的诱导因素、起飞时期等规律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材料与方法2
1.1 供试虫源2
1.2 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观察与记录2
1.3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2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2
2.1 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 2
2.2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3
2.2.1 光周期对产卵前期的影响 3
2.2.2 光周期对产卵期的影响 3
2.2.3 光周期对产卵量的影响 4
2.2.4 光周期对成虫寿命的影响卵量的影响 4
3 讨论5
致谢5
参考文献7
图1 稻纵卷叶螟羽化节律 3
图2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产卵前期的影响 3
图3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产卵期的影响 4
图4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产卵量的影响 4
表1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5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引言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èe) 原是一种局地间歇性发生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大区域、长距离、季节性的迁飞习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境外虫源地和我国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品种更新以及密植高肥等措施的实行,稻纵卷叶螟在全国范围内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稻区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1]。
过去数十年,昆虫学家和植保工作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70年代末的全国大协作至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证实了稻纵卷叶螟在我国东半部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的规律。根据越冬和发生区划、同期突增区和蛾源同型区季节性的转移,以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水稻生育期和主要为害区的衔接关系,提出我国稻纵卷叶螟每年春夏季自北向南有5次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3次回迁[2]。昆虫迁飞可分为起飞、运行和降落三个连续过程[2,3]:
在起飞行为方面,张孝羲等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标记回收试验资料,利用轨迹分析模型对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参数进行了组合模拟,具体确定其起飞时间为每晚20:00、续航时间89 h、飞行天数28 d[4] 。吴进才通过室内模拟温度和光照条件的逐渐变动状况,发现夏季高温和秋季短光照是诱发稻纵卷叶螟生殖停滞并引起迁飞的主导因素[5]。高月波等利用多普勒昆虫雷达在南京浦口对稻纵卷叶螟迁飞活动的监测结果表明,8月底至9月初时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黄昏18:30以后大规模起飞,空中虫群密度在20:0022:00时达到最大[6]。张孝羲等通过雌蛾卵巢解剖所得各级别卵巢所占比例,可以判定田间各代种群的虫源性质,认为稻纵卷叶螟的首次远距离持续飞行发生在成虫羽化幼嫩阶段的后期[7]。杨帆利用起飞观测装置和罩笼起飞试验,明确稻纵卷叶螟2日龄是迁出种群的起飞高峰期[8]。王凤英利用飞行磨装置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不同食料对飞行能力有影响,成虫的补充营养可增强飞行能力[9]。
昆虫具有对许多环境信号作出反应的能力,感知这些信号因子并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机制决定起飞与否,但是能否顺利迁出,还取决于起飞时当地的风向风速、降雨情况以及是否有适合的温度、光照等条件。
光周期影响昆虫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还对成虫迁飞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室内对羽化后在不同光周期下饲养的稻纵卷叶螟进行飞行能力测试,以期明确光周期对迁飞昆虫飞行能力和生殖能力的影响,这对于揭示其迁飞的诱导因素、起飞时期等规律均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虫源:
2013年采自江苏省农科院,在实验室利用玉米苗饲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廖怀建,2012)继代饲养,在26±1℃、RH 80%±5%、光周期14 L:10 D(光期为06:00~20:00)的培养箱中继代饲养,蛹羽化后将同天羽化的稻纵卷叶螟成虫雌雄1:2配对,饲喂5%—10%紫云英蜂蜜水,饲喂期间每天更换新鲜蜂蜜水。试虫采用2日龄的雌雄成虫。
1.2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观察与记录:
将单头虫蛹分别放入高4cm、底部直径为6cm的透明塑料盒中,底部铺有湿润的脱脂棉,以保鲜膜封口。与饲养环境相同,温度26℃,光周期14 L:10 D(光期为06:0020:00)。在距离虫蛹上方1m处悬挂全自动微电脑摄录一体机,进入暗期后同步启动录像模式。次日观察录像,记录每头蛹的羽化时间。将新羽化成虫转移至塑料杯中,标明雌虫羽化时段,配对饲养备用。
1.3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共设置三个处理,分别为光周期14L:10D(光期为06:0020:00)、12L:12D(07:0019:00)和16L:8D(05:0021:00),环境温度皆为25℃,相对湿度为80%—90%。取同天羽化的稻纵卷叶螟成虫以雌雄1×2配对,记录羽化时间、产卵时间、产卵量和死亡时间。
1.4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Excel处理数据,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
对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进行观察表明,稻纵卷叶螟在夜晚进行羽化。观察用继代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羽化成虫共有249头,其中雌虫117头,雄虫132头。各时间段稻纵卷叶螟羽化比例表明,稻纵卷叶螟在进入暗期后的4、5小时为羽化高峰,且雌雄虫羽化节律基本一致。
稻纵卷叶螟在进入暗期后的4小时达到羽化高峰,羽化比例为16.47%雌虫羽化在进入暗期5小时后达羽化高峰,此时间段羽化比例为23.08%,雄虫的羽化比例在此阶段出现一个低谷,为9.85%。雄虫羽化的两个高峰阶段是在进入暗期后4小时和6小时,羽化雄虫量分别占总雄虫量的17.42%、12.88%。
图1 稻纵卷叶螟羽化节律
Fig.1 Circadian eclosion rhythm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注:◆稻纵卷叶螟羽化比例,▲稻纵卷叶螟雌虫羽化比例,■稻纵卷叶螟雄虫羽化比例
Note: ◆ eclosion proportion of C. medinalis ▲eclosion proportion of C. medinalis female ■ eclosion proportion of C. medinalis male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引言(或绪论)1
1. 材料与方法2
1.1 供试虫源2
1.2 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观察与记录2
1.3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2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2
2.1 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 2
2.2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3
2.2.1 光周期对产卵前期的影响 3
2.2.2 光周期对产卵期的影响 3
2.2.3 光周期对产卵量的影响 4
2.2.4 光周期对成虫寿命的影响卵量的影响 4
3 讨论5
致谢5
参考文献7
图1 稻纵卷叶螟羽化节律 3
图2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产卵前期的影响 3
图3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产卵期的影响 4
图4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产卵量的影响 4
表1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成虫寿命的影响 5
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引言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Guenèe) 原是一种局地间歇性发生的重大农业害虫,具有大区域、长距离、季节性的迁飞习性。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境外虫源地和我国水稻耕作制度的改革、品种更新以及密植高肥等措施的实行,稻纵卷叶螟在全国范围内的发生数量和危害程度明显上升,已经成为全国主要稻区普遍性、常发性大害虫[1]。
过去数十年,昆虫学家和植保工作者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从70年代末的全国大协作至今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证实了稻纵卷叶螟在我国东半部季节性南北往返迁飞的规律。根据越冬和发生区划、同期突增区和蛾源同型区季节性的转移,以及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水稻生育期和主要为害区的衔接关系,提出我国稻纵卷叶螟每年春夏季自北向南有5次北迁、秋季自北向南有3次回迁[2]。昆虫迁飞可分为起飞、运行和降落三个连续过程[2,3]:
在起飞行为方面,张孝羲等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标记回收试验资料,利用轨迹分析模型对江淮稻区稻纵卷叶螟的迁飞参数进行了组合模拟,具体确定其起飞时间为每晚20:00、续航时间89 h、飞行天数28 d[4] 。吴进才通过室内模拟温度和光照条件的逐渐变动状况,发现夏季高温和秋季短光照是诱发稻纵卷叶螟生殖停滞并引起迁飞的主导因素[5]。高月波等利用多普勒昆虫雷达在南京浦口对稻纵卷叶螟迁飞活动的监测结果表明,8月底至9月初时稻纵卷叶螟多选择在黄昏18:30以后大规模起飞,空中虫群密度在20:0022:00时达到最大[6]。张孝羲等通过雌蛾卵巢解剖所得各级别卵巢所占比例,可以判定田间各代种群的虫源性质,认为稻纵卷叶螟的首次远距离持续飞行发生在成虫羽化幼嫩阶段的后期[7]。杨帆利用起飞观测装置和罩笼起飞试验,明确稻纵卷叶螟2日龄是迁出种群的起飞高峰期[8]。王凤英利用飞行磨装置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不同食料对飞行能力有影响,成虫的补充营养可增强飞行能力[9]。
昆虫具有对许多环境信号作出反应的能力,感知这些信号因子并通过调节自身的生理机制决定起飞与否,但是能否顺利迁出,还取决于起飞时当地的风向风速、降雨情况以及是否有适合的温度、光照等条件。
光周期影响昆虫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还对成虫迁飞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在室内对羽化后在不同光周期下饲养的稻纵卷叶螟进行飞行能力测试,以期明确光周期对迁飞昆虫飞行能力和生殖能力的影响,这对于揭示其迁飞的诱导因素、起飞时期等规律均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虫源:
2013年采自江苏省农科院,在实验室利用玉米苗饲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廖怀建,2012)继代饲养,在26±1℃、RH 80%±5%、光周期14 L:10 D(光期为06:00~20:00)的培养箱中继代饲养,蛹羽化后将同天羽化的稻纵卷叶螟成虫雌雄1:2配对,饲喂5%—10%紫云英蜂蜜水,饲喂期间每天更换新鲜蜂蜜水。试虫采用2日龄的雌雄成虫。
1.2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观察与记录:
将单头虫蛹分别放入高4cm、底部直径为6cm的透明塑料盒中,底部铺有湿润的脱脂棉,以保鲜膜封口。与饲养环境相同,温度26℃,光周期14 L:10 D(光期为06:0020:00)。在距离虫蛹上方1m处悬挂全自动微电脑摄录一体机,进入暗期后同步启动录像模式。次日观察录像,记录每头蛹的羽化时间。将新羽化成虫转移至塑料杯中,标明雌虫羽化时段,配对饲养备用。
1.3光周期对稻纵卷叶螟卵巢发育的影响
本试验共设置三个处理,分别为光周期14L:10D(光期为06:0020:00)、12L:12D(07:0019:00)和16L:8D(05:0021:00),环境温度皆为25℃,相对湿度为80%—90%。取同天羽化的稻纵卷叶螟成虫以雌雄1×2配对,记录羽化时间、产卵时间、产卵量和死亡时间。
1.4数据处理与分析
利用Excel处理数据,并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测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
对稻纵卷叶螟羽化日节律进行观察表明,稻纵卷叶螟在夜晚进行羽化。观察用继代饲养的稻纵卷叶螟羽化成虫共有249头,其中雌虫117头,雄虫132头。各时间段稻纵卷叶螟羽化比例表明,稻纵卷叶螟在进入暗期后的4、5小时为羽化高峰,且雌雄虫羽化节律基本一致。
稻纵卷叶螟在进入暗期后的4小时达到羽化高峰,羽化比例为16.47%雌虫羽化在进入暗期5小时后达羽化高峰,此时间段羽化比例为23.08%,雄虫的羽化比例在此阶段出现一个低谷,为9.85%。雄虫羽化的两个高峰阶段是在进入暗期后4小时和6小时,羽化雄虫量分别占总雄虫量的17.42%、12.88%。
图1 稻纵卷叶螟羽化节律
Fig.1 Circadian eclosion rhythm of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
注:◆稻纵卷叶螟羽化比例,▲稻纵卷叶螟雌虫羽化比例,■稻纵卷叶螟雄虫羽化比例
Note: ◆ eclosion proportion of C. medinalis ▲eclosion proportion of C. medinalis female ■ eclosion proportion of C. medinalis male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