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主和雌蜂体型大小对瓢虫啮小蜂子代发育表现的影响

摘要:七星瓢虫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之一,其自身又被寄生蜂所寄生,其中包括瓢虫啮小蜂。本研究旨在明确瓢虫啮小蜂对七星瓢虫不同发育时期幼虫的产卵行为及其子代发育表现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瓢虫啮小蜂发育相关适合度特征与寄主体型大小比雌蜂本身体型大小的关系更加密切,表现为:瓢虫啮小蜂子代发育时间随寄主体型增大而减小;羽化出蜂数随寄主体重增大而增多;只有子代蜂性比随雌蜂体型增大而增大。本研究结果说明,寄主七星瓢虫幼虫和雌蜂体型大小均影响瓢虫啮小蜂子代蜂发育表现,但所影响的特征不同。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材料与方法 3
1.1供试昆虫来源 3
1.2实验方法 3
1.3数据处理 3
2结果与分析3
2.1寄主体重和雌蜂体型大小对子代发育历期的影响 3
2.2寄主体重和雌蜂体型大小对子代出蜂数的影响 4
2.3寄主体重和雌蜂体型大小对子代蜂性比的影响 6
3讨论 7
致谢7
参考文献 7
寄主和雌蜂体型大小对瓢虫啮小蜂子代发育表现的影响
引言
瓢虫是重要的害虫天敌类群之一,对农林生态和生物防治实践都有着重要意义[1]。一直以来,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生物学、生态学的种间关系、生物防治实践等都是研究的热点,然而对瓢虫天敌的研究较少,其中又以研究寄生性天敌更为甚少[24]。目前已知的本土瓢虫的主要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蛹的瓢虫啮小蜂(Tetrastichus coccinellae Kurdjumov),寄生幼虫的瓢虫隐尾跳小蜂(HomaIotylus flaminus Dalman)和寄生成虫的瓢虫茧蜂(Perilitus coccinellae Schrank)等[5]。
瓢虫啮小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寡节小蜂科(Eulophidae),啮小蜂亚科(Tetrastichinae)。在我国曾记载的主
 *好棒文|www.hbsrm.com +Q: ^351916072* 
要寄主为七星瓢虫、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和双斑唇瓢虫(Chilocorus bipustulatus),分布于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云南等省 [6]。根据大英博物馆的小蜂总科数据库(Universal Chalcidoidea Database),该蜂分布于古北区、新北区、东洋区和澳洲区。还未记录有这种蜂分布的大陆只有南美洲(哥伦比亚除外)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79]。其寄主范围很广,几乎包括了整个瓢虫族(瓢虫亚科)和盔唇瓢虫族(盔唇瓢虫亚科)的种类,还有一些单个的研究报告记录了其还能寄生小毛瓢虫亚科小毛瓢虫属某种和草蛉科草蛉属某几种[1011]。在野外调查中发现,被寄生的瓢虫啮小蜂占瓢虫寄生蜂类的比例最大,从而可以看出啮小蜂是当地寄生七星瓢虫的主要寄生蜂种类,由此可推断七星瓢虫啮小蜂可能是分布最广,最常见的瓢虫幼虫和蛹期寄生蜂[5]。在90年代前曾有人对瓢虫啮小蜂的行为做过初步观察,但均未深入研究[8,11]。我国李文江发现此蜂越冬越夏随七星瓢虫同步,最适温度为24~25℃,相对湿度在40~80%时有利于其生存,成虫有趋光性,飞行力弱,善跳[12]。
通过瓢虫寄生性天敌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瓢虫与其寄生性天敌之间在长期演化中形成的有利于双方适合度的互作机理,例如其中一些寄生蜂发展出了单一的专性寄生,而其他一些寄生蜂却有很广泛的寄主范围,它们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这些不同的进化发展模式,也为物种多样性和进化提供了参考[13]。
在寄主寄生蜂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寄主大小和母蜂大小是很重要的两个指标:寄主大小决定了寄生蜂发育可利用食物的最大量。寄主大小对抑性寄生蜂尤其关键,由于寄生时杀死寄主或麻痹使寄主固定不动,其可利用的食物量不再变化;而容性寄生蜂寄主被寄生后持续生长,但是寄主的最终大小可能和寄生时的大小相关。在1941年Salt第一个评论了寄主大小对寄生蜂适合度相关特征的影响[14]。寄主大小对抑性寄生蜂的存活和成虫大小影响的重要性己经经过了多次验证, Salt指出在群聚寄生蜂中,适合度不仅受寄主大小而且受寄主体内发育寄生蜂的数量影响,并指出寄主大小的差异可能是许多原因引起的,例如寄主属于不同种类或者相同种类的不同龄期,若寄主大小呈双峰分布,会导致寄生蜂大小也呈双峰分布[14]有人发现雌蜂在两个寄主种类产卵引起性别之间明显的双峰分布。寄主非常小时,用于寄生蜂发育的资源也很少,以致寄生蜂不能发育成熟而死亡,如果资源正好足够虽免于死亡,但可能导致畸形,赤眼蜂属的卵寄生蜂畸形比较普遍,最小的个体趋向是畸形或缺翅的雄虫,即使是无翅的雄赤眼蜂也能和同一批卵中的雌蜂交配,极端食物压力的条件下也可能选择放弃翅的形成。寄主大小对寄生蜂后代的性比也有影响[15]。寄生蜂在寄主比较充足且营养较丰富时所产后代雌性性比较大,而寄生营养匾乏时寄生蜂会选择提高后代的雄性比例,就是群集寄生蜂喜好在较大的寄主内产较多的雌性后代,而在较小的寄主内产较多的雄性后代在群集寄生蜂中。后代的个体发育情况与寄主大小密切相关,虽然后代雄蜂的体型大小与寄主大小呈正相关,但是寄主大小对雄蜂交配能力的影响显然低于对雌蜂产卵能力的影响,另外,相关研究表明在较小的寄主内,群集寄生蜂后代雌蜂的死亡率大于雄蜂,雌蜂的生殖能力及寿命随雌蜂的体型大小的降低而降低,一般情况下,雌蜂的体型大小显著大于雄蜂,因此,雌蜂的发育需要较多的营养条件,当寄主较小营养不足时,雌蜂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当寄主较小时,群集寄生蜂会喜好产较多的雄性后代,以提高后代的存活率。
然而,雌蜂大小也是衡量子代发育情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研究中,一般认为雌蜂大小与其潜在适合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但雌蜂大小与不同适合度相关特征之间却并非总是简单的线性正相关函数关系,有时甚至会存在负相关关系,其原因在于适合度相关特性之间存在着权衡关系[16]。由于窝卵数大小、过寄生和性比分配等寄主选择的各个方面都与寄生蜂体型大小有关,故充分认识寄生蜂体型大小的影响,对于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的定量研究至关重要,然而,寄生蜂体型大小影响其产卵决策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即使在近缘种间也可能完全不同。寄生蜂体型大小与其潜在适合度之间关系可能随寄生蜂类群不同而异,充分揭示其中的多样性必将有助于定量行为生态学的发展。
综上,本研究主要通过提供不同的寄主和雌蜂体型大小,以研究其对瓢虫啮小蜂子代发育表现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类七星瓢虫的优势寄生蜂,并为揭示较高等级的寄生蜂的寄生机制提供参考。

版权保护: 本文由 hbsrm.com编辑,转载请保留链接: www.hbsrm.com/nongxue/zwbh/721.html

好棒文